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借”与“拒”间见清廉
■孙阳
1937年寒冬,在山西洪洞的八路军指挥部里,朱德伏在简陋的木桌前,眉头深锁,握着毛笔的手有些迟疑。这位指挥千军万马的总司令,此刻正为写一封信犯难。
这是一封“借款信”。远在四川老家的母亲80多岁,生活困苦,朱德不得不向自己的同乡好友戴与龄写信求助。踌躇片刻,他字斟句酌,提笔蘸墨写道:“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十数年实无一钱”,着实令人费解。在旁人看来,当时的朱德若想谋求个人富贵,路径太多了。以他在滇军中的资历和声望,只要他愿意点头,高官厚禄唾手可得;他在八路军中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若想谋私,机会也不少,何止两百元?又何需借钱?
朱德的“无一钱”,不是能力的匮乏,而是共产党人一种坚定而主动的选择。在他同年9月写给前妻陈玉珍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朱德在信中嘱咐陈玉珍把这一要求转告家中小辈。他解释道:“我们的军队待遇平等,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非常愉快。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没有要过一分钱。因此,任何闲散人员前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朱德以“不近人情”的言辞,拒绝亲族的投奔;以“保持良规”的信念明志,不用手中权力谋一点儿私利。
“借款信”中,虽有窘迫,不失大义;“拒绝信”中,坚守原则,绝不逾矩。正是对“革命军队良规”的坚守,朱德一生戎马、两袖清风,无愧于一个“德”字。临终前,他把一生积蓄的2万多元人民币全部交了党费。
朱德的选择并非孤例。在延安,毛泽东给抗大学员上课,穿的是膝盖上打了两块补丁的军裤;林伯渠在窑洞办公,戴的是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彭德怀身上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从领袖到士兵,住的是简陋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吃的穿的都一样”。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革命者的集体肖像——清贫不是贫穷,而是精神的富有。这种精神经过革命的淬炼,成为一种足以撼动山河的力量。
1936年,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探访延安,把看到这一切总结为一种不可思议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斯诺发现的“魔力”与“光芒”,正是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共产党人能够在艰苦环境中凝聚民心、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两封信中的“借”与“拒”,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当下,党员干部“十数年实无一钱”的境况或许不复存在,但信中蕴含的权力观、利益观、亲情观依然给我们启示,提出的命题依然深刻:权力是谁赋予的?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为己谋利的工具,还是为民服务的责任?
在2016年11月召开的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主席提及了这两封信,并说道:“战功赫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清贫如此、清廉如此,让人肃然起敬!”
坚守“革命军队的良规”,做“让人肃然起敬”的党员干部,是对历史经验的汲取,也是应对现实的必需,更是面向未来的宣示。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新征程上,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我们就能不惧艰难险阻,始终充满力量朝着奋斗目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