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周四等警报”到“随时能出动”
——第七十一集团军某旅按照政治整训要求整治虚假备战现象的一段经历
“接上级命令,命你部于7时前完成战备等级转进!”一天清晨,第71集团军某旅某营值班室电话铃声响起。官兵们闻令而动,迅速穿戴整齐,奔赴各自战位。
这是一次寻常的训练,却因一个细节与以往不同——日期提前了一天。中士王晓飞告诉记者:“‘周四等警报’已成过去时。”
根据有关规定,基层单位要组织战备拉动。为统一工作节奏、方便检查督导,今年以前,该旅机关通常在周四组织战备拉动。这样一来,官兵们摸透了规律,很多单位甚至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
政治整训展开后,这个规定引发广泛讨论。“战备拉动时间相对固定,便失去了检验官兵应急应战能力的应有之义。”该旅作训科胡参谋坦言。“现在官兵们养成了‘周四等警报’的习惯,结果除了周四这一天,很多人的战备弦都是松的。”不少基层带兵人也颇有意见。
议战议训会上,该旅党委一班人结合政治整训要求,深入分析备战打仗形势,进行自我反思,大家坦承,总是同一天组织战备拉动,确实有走过场之嫌,而且实际效果也不好。他们以此为突破口,坚持刀口向内检视剖析,起底深挖背离战斗力标准的虚假备战问题。
旅机关首先向自己“开炮”,明确战备拉动不再固定时间,由作战值班员随机确定。半夜、凌晨、正午,周末、法定节假日,警报声随时可能响起,倒逼全旅官兵真正进入高戒备状态。
然而转变初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单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无预告拉动打乱了正常的工作节奏”“官兵们神经高度紧张”等抱怨不时传来。面对这些声音,旅党委不为所动:敌人发动战争不会提前预告,平时不适应,战时咋打赢?
以此为参照,以前一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在考验面前被不断放大。
一次,该旅某营计划在晴好天气组织战术训练,没想到当天突降暴雨。在暂停训练还是照常进行的选择上,机关指导组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结果令人警醒:尽管预案里有详细的应对方案,实际执行时仍出现官兵行动迟缓、通信联络不畅、装备防护不到位等问题,完成时间也超出了规定。
“长期以来,一些特情只停留在纸面上,官兵们经常在舒适环境中训练,难以真正检验和提升实战能力。”事后复盘,该营李营长的分析一针见血。
这次雨中训练,如同固定日期组织战备拉动一样,给该旅官兵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机关指导下,他们利用野外驻训时机,在陌生环境展开战术研练。一次,导调组出动多架无人机,模拟空中特情和敌人袭扰。某分队指挥员冷静应对,果断处置。虽然整个过程官兵们急出了一身汗,却直言“找到了打仗的感觉”。讲评时,导调组的一番话彰显旅党委想要树立的导向:“带着硝烟味的‘缺憾’,远比那些脱离实战的‘完美’更可贵。”
导调组同样收获颇丰。他们在给官兵设难的同时,也在不断检讨自身。训练结束,一份导调工作改进方案新鲜出炉。在这份方案里,道路损毁、桥梁阻断、穿过染毒地带等特情“老三样”升级为电磁压制、网络攻击、弹药供应中断等10多种新特情。
随着政治整训不断深入,该旅党委一班人的信念更加坚定:只有真想打仗的事情、真谋打仗的问题、真抓打仗的准备,向一切损害战斗力的和平积弊开刀,才能把影响制约打赢的一切因素排除在“枪响之前”。
这场思想洗礼迅速传导到基层连队,扩展到战斗力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营区道路不再讲究横平竖直,而是根据部队出动需要,“取捷径”规划;重新设定战备车辆停放地点,确保车辆快速出动、官兵迅速登车……这一项项举措带来的,是全旅战备水平整体提升,是官兵战备意识显著增强。记者走进某营宿舍看到,内务设置突出战备,更加科学合理,装具、背囊等物品整齐摆放,就连指挥员的笔记本电脑,也在检查之列,电池状态、内部存储资料等均实现了清单化管理。
该营李营长介绍,前段时间,上级组织战备抽查,他们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员全装出动准备,获得高度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虚假备战现象?说到底还是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有时让位于安全标准、领导满意标准、上级检查标准等,没有一以贯之地立起来、一丝不苟地落下去。”李营长说,凡事用战斗力这把尺子去量一量,自然就会主动把错误思想倾向和不符合实战的做法赶出演训场。
正如他所说,如今面对不定期不定时的战备拉动,官兵们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紧张忙乱,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甚至在拉动结束后,大家经常自发展开讨论,看看哪些地方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该营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状态,一名合格的军人、一支能打仗的部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这种状态。
从“周四等警报”到“随时能出动”,该旅领导说,这是向战而行迈出的一小步,却是思想转变跨越的一大步。有了这段经历,他们对破解部队转型路上的难题充满信心。(孟 立 卢明凯 本报特约记者 宋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