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春许边关 丹心映雪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兵护边员戍边守防纪事
■刘春雷 王文生 中国国防报记者 贾广宇
治国安邦,首重边疆;繁荣昌盛,要在边防。长期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兵护边员牢记安边固疆、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坚守在雪域高原、深山哨所,与边关冷月相伴,和风沙戈壁为伍,在边境线筑起一道钢铁防线,与牧民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皑皑雪峰耸立云端,镌刻不渝的信念;辽阔戈壁雄浑壮美,见证赤诚的担当。近日,记者跨过连绵高山,穿越广袤戈壁,深入兵团辖区边防一线,用文字和镜头定格边防发展的壮丽画卷,感受新时代民兵护边员的家国情怀。
叶城二牧场民兵护边队——
帕米尔的“移动界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民兵护边队在巡逻途中。祖力喀尔江摄
11月初,昆仑山北麓,寒风劲吹。
蜿蜒的牧道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民兵护边队带着政策法规书籍、常用药品、生活物资等徒步前行,为偏远牧民送去冬日的温暖。
坐落在帕米尔高原的叶城二牧场,平均海拔3100米,冬季漫长严寒。牧场民兵护边队常年驻守在边防一线,负责祖古塔、西外西、白克西、阿卡孜4个山口边防一线巡逻任务。一旦大雪封山,居住在山口深处的牧民出行极为不便。“我们要把党的声音传递给每一个牧民。”民兵护边队负责人阿迪力·土外克说,他们赶在大雪封山前,为牧民送去富民政策和过冬物资,让牧民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民兵队员深一脚、浅一脚,踩在结霜的牧道上,来到牧民赛买提·买买提家中。这里位于牧场最西端,距场部直线距离60余公里。“冬季牲畜保暖、疫病防控的补贴政策下来了,还有双语解读,你看看。”阿迪力·土外克一边递上汇编书籍,一边讲解政策细节,让赛买提·买买提听明白、记清楚。
“谢谢你们,去年大雪封山时帮我解决了大难题,今天又带来好消息,我都不知道说啥好。”毡房内,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去年冬天,赛买提·买买提的家人突发疾病,家里储备药品即将用完。阿迪力·土外克得知消息,带领民兵队员连夜启程,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跋涉12个小时,将药品和急需生活物资送到赛买提·买买提手中。“当时,你的眉毛上结满冰霜,裤子、鞋子上全是冰碴。”回忆起送药的一幕,赛买提·买买提仍难掩激动。
这样雪中送炭的情景,对民兵护边员来说是一种常态。一直以来,民兵护边队在完成巡边守边任务的同时,深入牧场开展理论宣讲,帮助牧民运送物资。今年,他们共举办宣讲活动30余场,覆盖牧民900余人次,运送各类物资3000余公斤,包括生活必需品、药品、学习资料等。队员们还自制简易工具,帮助牧民维修水电设施,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为增强宣讲效果,推动“文化润牧区”,民兵护边队编排《昆仑新曲》等文艺节目,深入牧区演出,丰富牧民文化生活。国庆假期,由民兵护边员和牧民共同表演的情景剧《三代戍边人》,生动展现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引发强烈共鸣。“守边护边,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牧民米日孜·尼芽孜说,“从小就听长辈说,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守的家,一定要守好。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幸福。”
2024年5月,西合休河突发洪水,牧场的米扎油提路段和一座木桥被冲毁。民兵护边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加固路基、维修木桥。民兵阿不都·买买提的手被石块划伤,鲜血直流。他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就继续投入战斗。经过民兵护边队连续一周奋战,被毁道路和木桥恢复通行。一名牧民说:“不管哪里有危险,民兵总是冲在最前面。”
记者获悉,牧场今年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合作,引进西门塔尔牛和赛裕克绵羊,改良牧民饲养的牲畜品种。民兵护边队利用巡逻间隙,为牧民传授养殖技术,教牧民医治牛羊常见病,实现守边和富民同频共振。
夕阳西下,民兵护边队身影渐行渐远,在覆霜的山川和枯黄的草甸间仿若“移动的界碑”。
北塔山牧场民兵骑兵连——
马背上的忠诚卫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民兵骑兵连骑马巡边。祖力喀尔江摄

参加军事考核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民兵骑兵连民兵研究行进路线。赵怀安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民兵骑兵连进行战术训练。赵怀安摄
深秋,北塔山牧场沙尘滚滚。
随着阵阵马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民兵骑兵连的骑兵策马奔腾,到达指定地域集结。“东南方向出现不明身份人员,命你连迅速前出处置……”接到指令,骑兵连负责人热合买提·马合买提指挥民兵分为2组,一组抵近侦察,一组做好行动准备。大家默契配合,行动迅速,很快将特情处置。
北塔山牧场位于中蒙边境,哈萨克语意为“牺牲自己的地方”。这里地形复杂,边境线蜿蜒曲折,车辆难以畅行,战马是民兵巡边守边的亲密战友。多年来,民兵骑兵连坚守在69.114公里的边境线上,定期开展以紧急出动、处置边境特情等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提升遂行戍边守防任务能力。
21岁的塔布斯别克·哈得力汗是骑兵连年龄最小的民兵。他红红的脸颊,是常年在高原执勤巡逻中留下的印记。在当天的任务行动考核中,他作为尖刀组成员,驾驭战马快速占领有利地形,与队友配合,及时处置特情,受到考核组称赞。去年,他参加第六师民兵专业分队课目演示,连续在马背上完成7个高难度动作,赢得满堂喝彩。“民兵也是兵,穿上迷彩服,就要守护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塔布斯别克·哈得力汗说。
荣誉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骑兵连的民兵大都自幼骑马,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兵,要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
一次训练中,民兵叶尔肯巴依·帕尔丁被风沙迷了眼,从飞奔的马背上不慎摔落。他迅速起身上马,继续训练。“跟爷爷和父亲比,这点苦不算啥。”他说。
叶尔肯巴依·帕尔丁一家三代接力守边。他的爷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民兵护边员,父亲帕尔丁·努合曼1986年退伍后,在边境线坚守39年,多次被兵团表彰为“优秀护边员”。2019年,叶尔肯巴依·帕尔丁主动申请加入护边员队伍,成为民兵骑兵连的一员。
“看惯了这里的山,喝惯了这里的水,习惯了和边防官兵一起巡逻。”叶尔肯巴依·帕尔丁说,“守好祖国的边防,就是守好自己的家。我要像爷爷和父亲一样,做一名优秀的民兵。”
北塔山,暴雪、山洪、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威胁牧民生产生活安全。每当遇到紧急情况,民兵骑兵连总是冲锋在前,守护着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11月的一个晚上,牧民贝散·喀米在放牧途中突发疾病,晕倒在雪地里。家人发现贝散·喀米迟迟未归,便向牧场求助。热合买提·马合买提带领骑兵连迅速出动,在茫茫雪夜搜寻2个多小时,找到晕倒的贝散·喀米,及时送到医院救治。
还有一次,一场风吹雪袭击牧场,牧场附近一段长约3公里的上坡路结冰打滑,导致几十辆车无法通行,上百名乘客滞留。得知情况,民兵骑兵连迅速赶往现场。洒融雪剂、铲土铺路、加固轮胎防滑链……民兵冒着严寒,连续奋战6个多小时抢通道路,民兵和牧民还为乘客送来热气腾腾的奶茶、馒头。离开时,车辆司机不约而同鸣笛致敬。
寒来暑往,战马换了一茬又一茬,骑兵连的民兵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卫国戍边的初心从未改变。傍晚时分,骑兵连民兵踏上返回营区的路,嘹亮的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山坡上,“祖国万岁”4个大字熠熠生辉。
卡昝河民兵哨所——
“第一哨”的守边接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卡昝河民兵哨所全貌。祖力喀尔江摄
深秋时节,记者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出发,沿博尔塔拉河行驶80多公里,来到位于中哈边境的卡昝河民兵哨所。
走进哨所,宽敞简朴的荣誉室引人注目。边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边境联合执勤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一幅幅照片、一块块奖牌,记录着哨所民兵多年来的坚守与奉献。“由于建哨时间早,又地处祖国版图西部,2012年被兵团军事部命名为‘兵团西部民兵第一哨’。”哨长阿思里别克自豪地说。
卡昝,地处阿拉套山腹地,哈萨克语意为“锅底”,是多个通外山口的交汇处。1962年,第五师红星十二场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边境一线建立垦区,并抽调一个民兵排在通外山口建立哨卡,也就是哨所的前身。“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冬天特别冷,挖的地窝子又矮又潮,执勤时经常全身冻透,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好边防。”阿思里别克说。
63年风雨洗礼,见证了几代兵团人用热血铸就的边境安宁。如今,哨所建起第四代营房,水电暖齐全,配备无人机、红外预警监测平台等设施装备,还有健身房、医务室、学习室。即使在寒冬,日常所需物资一个小时就能送达。哨所还与卡昝河边境警务站合署办公,建立联动巡边机制,守护着33公里的边境线。
巡边,是哨所民兵的主要任务。每天,队员们带上水壶、馕饼和通信装备“三件套”,踏着寒霜出发。一路上,他们要翻越4个山坡,跨过结冰的细流。冬季巡逻时,由于雪天路滑,摔跤划伤是常事。不管多苦多累,队员们坚持完成巡逻任务。
2023年11月,哨所管控段突发特情,600余头牛羊冲破铁丝网,奔向边境线。当时,室外气温零下20摄氏度。得知情况,民兵值班员李文博立即带人赶赴边境一线,队员们爬上崖壁,手挽手组成人墙,阻止牛羊越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牛羊被拦了回来。队员们的手臂、小腿多处被划伤,李文博说:“这是我们戍边守防的‘勋章’。”
哨所民兵赛里克一家3人接力守边护边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由于前期参加演练受伤就医,记者没有见到赛里克兄弟俩。大家讲起赛里克兄弟俩戍边的故事,说得最多的是:守边的好手、训练的尖子、学习的榜样。
赛里克的父亲库马别克1983年担任哨所护边员,带着妻子儿女扎根边境一线,一干就是23年。2006年,库马别克因病去世,赛里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守边防。从小和哥哥约定继承父亲戍边守防事业的赛特巴特汗,201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哨所,成为边境警务站的一名协警。兄弟俩经常一起巡逻护边,合奏同心担当的戍边曲。
第五师每年都要组织军地协同演练,赛里克兄弟俩多次担任主要课目负责人,在边情管控、特情处置、情报侦搜等课目中展现出过硬的军事技能。哨所还是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兄弟俩经常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党员干部、学生和游客讲解兵团屯垦发展史、戍边守防史,让兵团精神家喻户晓。
哨所民兵是边防线上的“千里眼”“顺风耳”,更是生产生活的守护者。哨所成立以来,先后处置边情100余起,提供有价值边情信息600余条,劝返、拦截人畜越界上千次。
伴着夕阳,记者告别哨所。回望大山深处的坚固堡垒,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耀眼。
版式设计:扈 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