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白季平 姜子晗
在今年的第十七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俄罗斯最新生产的改进型T-90MS坦克,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这一改进型坦克采用多种新型装甲防御技术,可有效抵御手持式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制导导弹和FPV无人机的攻击,或将引领坦克装甲研发新方向。
装甲,作为“陆战之王”在战场上的坚固屏障,自1915年全球首辆坦克问世以来,从最初薄薄的10毫米厚的锅炉钢装甲,到厚度达数百毫米的复合装甲,再到融合主动防御、信号管理和局部强化的综合装甲防御系统,其性能在历次战争中不断迭代升级。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走进陆战战场,装甲防御技术悄然发生改变。各国纷纷提出新型装甲研发计划,“防御更智能、成本更低廉”,成为下一代坦克装甲的研发目标。未来装甲防御技术将如何发展,正在成为军工界的热议话题。

俄罗斯改进型T-90MS坦克。供图:阳 明
从战火中走来,在较量中升级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阵地上突然出现一群形状古怪的钢铁“怪物”。这些“怪物”就是坦克,它们配合英军步兵进攻,迅速冲散了德军防线。从此,坦克登上了世界战争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坦克的装甲采用的是普通锅炉钢材料,厚度仅为6~12毫米。在面对德军机枪和步枪子弹时,这种材料制成的装甲虽然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但难以抵挡大口径火炮的攻击。
在抵御高爆反坦克弹头的过程中,多国工程师发现,附加多层装甲预留间隙的设计,可以导致弹头的冲击波和破坏性元素失稳甚至破碎,并且采用轧制工艺生产出的钢铁密度更大、表面更硬。不久后,多款间隙式装甲问世,有效提升了防弹效果。
在矛与盾的较量中,重型坦克装甲的厚度在二战后期达到了巅峰,例如,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采用镍铬合金装甲钢,其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102毫米,能够有效抵御当时多数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不过,物极必反,超重的装甲大大降低了坦克的机动性,特别是破甲弹和穿甲弹的出现,让单纯增加装甲厚度这一防御方式失去了性价比,转变装甲研发思路迫在眉睫。
20世纪60年代,苏联为提升T-64坦克的防护力,开始打造“钢+玻璃纤维+钢”3层结构的复合装甲。该装甲在只增重4吨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抗破甲弹能力,给坦克穿上了“轻量化防弹衣”。自此,复合装甲走上历史舞台。
1974年,世界上第一种被大规模应用的爆炸反应装甲——“夹克衫”问世。与以往相比,“夹克衫”采用“两片金属板夹一层炸药”的设计思路,当弹药撞击反应装甲时,其内部的高能炸药被起爆,爆轰产物反作用于金属射流以抵消其巨大动能,进而削弱其侵彻能力,达到保护装甲车辆的目的。
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装备“夹克衫”反应装甲的以色列坦克,有效抵御了苏制反坦克火箭弹和导弹的攻击,装甲部队损失率锐减。
在反应装甲出现之前,坦克只能靠自身装甲钢板进行防护,一旦来袭弹药的威力超过了坦克装甲的防护能力,坦克极有可能被摧毁。反应装甲的问世及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坦克车辆的生存能力,成为现代坦克的标配装备。
见招拆招,最好的防御是进攻
在电影《红海行动》中,当男主角与恐怖分子各驾驶一辆坦克进行对抗时,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我们先用反应装甲接他一炮。”
反应装甲真的有这么“神”吗?实践证明,爆炸反应装甲在实战中的确发挥了明显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如无法有效应对穿甲弹,爆炸时产生的碎弹片会对近处负责协同的步兵造成伤害,对主装甲造成一定损伤等。
针对这些问题,各国开始从设计、材料和工艺等多个方面下功夫,比如优化抛板和背板厚度、改进非对称药室结构、寻找制造背板的新材料等,以此增强爆炸反应装甲应对穿甲弹和破甲弹的防护能力,降低爆炸时产生的不利损伤。
20世纪90年代,苏联研制的“接触-5”型反应装甲外壳采用厚度为25毫米的高硬度钢,其内部装有多组反应装甲块,显著提升了防护性能。1996年,美军利用M829A1贫铀动能穿甲弹,对装备有“接触-5”型反应装甲的坦克进行射击,穿甲弹无法对其毁伤,充分证明了该反应装甲强大的防护能力。
此后,反应装甲的结构和性能继续向三个方向不断优化。
一是优化结构设计。采用多层嵌套模块化布局,外层模块专门抵御串联弹前级装药,被引爆后不影响内层;内层模块在后级装药来袭时被触发,通过分层拦截避免“一次性失效”。
二是升级材料体系。选用低感度炸药抵御前级小当量冲击,同时采取复合夹层增强抗损性,削弱弹药穿甲能力,实现应对不同阶段威胁的差异化防御。
三是融合智能响应。加装微型探测与精准起爆系统,控制系统探测单元用以识别来袭弹药的前/后级特征,前级来袭时仅启动局部单元,后级抵达时再引爆核心区域,集中拦截能量,避免防御资源浪费。
近年来,反应装甲发展更加迅猛。
俄罗斯T-14坦克配备的“孔雀石”反应装甲采用先进爆炸反应原理,能在极短时间内触发爆炸装置,干扰来袭弹药的侵彻方向和能量,可正面抵御弹径不超过150毫米的破甲弹和120毫米动能穿甲弹。
印度高能材料研究实验室也在研发下一代爆炸反应装甲,他们采用新开发的低敏感性炸药成分,可抵抗小口径武器射击引发的爆炸,可灵活安装在各种坦克平台上,将串联装药破甲弹的侵彻力降低50%以上,对动能弹的侵彻力降低30%以上。
可以这样说,反应装甲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防护能力的提升,更体现在与反坦克武器“对抗”中的不断创新。每款新型反应装甲,都是针对当时新型反坦克武器的特点而设计的,它们通过“见招拆招”的方式,主动应对威胁,从而实现对坦克的有效保护。这种主动防御的理念,让反应装甲成了坦克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推动着坦克装甲防御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应对新挑战,放低身段及时转身
如今,凭借低成本、高灵活性和精准打击等特点,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成为了坦克装甲车辆的新威胁。
面对这种新威胁,一些原本被认为先进昂贵的装甲防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种种问题,防御效果并不理想。
在现实战场中,一些高端的主动防御系统,虽然在理论上具备拦截多种威胁的能力,但在应对大规模无人机蜂群攻击时无法进行有效拦截;同时,这些高端防御系统的制造与维护成本,也成为难以承担之“重”。
这种情况下,一些传统的、成本相对较低的装甲防御方法重新受到各国重视,“新老搭配”的防御模式成为许多国家的首选。
例如,栅栏屏蔽装甲这种看似简单的防御装置,在应对无人机投掷手榴弹、炸药包等小型爆炸物时,能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栅栏屏蔽装甲通过在坦克装甲外侧设置金属栅栏,能够有效阻挡小型爆炸物与坦克主装甲直接接触,减轻爆炸物对坦克的破坏。这种装甲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安装和维护,非常适合大规模装备。
那么,在放低身段、重视传统防御手段的同时,新型装甲技术是否就此止步?
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相关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新型装甲技术也在及时转身、升级发展。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智能化装甲防御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战场环境,快速识别来袭威胁,并根据威胁的类型和特点,自动选择最合适的防御方式。
有消息称,美国陆军斥资1亿美元,计划为380余辆现役装甲车换装新一代综合防御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高精度雷达、光电/红外传感器和激光告警装置,实时探测、跟踪来袭的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一旦确认目标,系统能在毫秒间自主决策,发射拦截弹或抛射干扰弹进行拦截或诱骗,提高装甲车在现代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以色列则在装甲“协同防御”上实现突破。其为装甲车研发的“智能装甲系统”,将4套相控阵雷达、光电预警模块与装甲布局协同适配,同步监测全向威胁;装甲外侧配套轻量化爆炸成型拦截单元,通过装甲内置的计算模块,根据雷达捕捉的目标速度、轨迹参数,精准计算拦截时机,确保在威胁接近装甲本体前完成拦截。该系统擅于应对攻顶弹药,通过装甲顶部的拦截单元实现高仰角防御,大大降低装甲被击穿概率。
“新老搭配”的防御模式,既充分发挥了传统防御手段成本低、可靠性高的优势,又利用了新型智能化防御技术反应速度快、防御效果好的特点,能够在保证防御效能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应对无人机等新型威胁,也为未来装甲防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未来战场上,随着战争形态不断演变,坦克装甲的发展模式或将加速迭代,通过整合更多先进的防御技术,形成更加全面、高效的装甲防御体系,为坦克装甲车辆提供更为可靠的防护。装甲,这一从战火中走来、为战场防护而生的坚固屏障,仍将在未来战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未来的陆战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