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李慧灵的使命担当——
“你守护祖国,我守护你”
■解放军报记者 李伟欣 特约记者 张彦昕 张 密
艳阳当空,波涛翻涌。一艘医疗船在碧蓝海面上犁出银色的航迹,驶向远方的岛礁。甲板上,一位女军医凝望着海天相接处,身材瘦削却神采奕奕。
像这样前往岛礁巡诊的航程,她已记不清自己走过多少趟。从特招入伍的人民军医到呼吸疾病专家,再到全军临床热带医学开拓者,她的巡诊足迹遍布南海岛礁,救治官兵上万人次。她带领团队组建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矢志守护海岛官兵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她就是李慧灵,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一位在万里海疆书写生命奇迹的“健康守护者”。

李慧灵(左)为战士诊断病情。匡 野摄
决心——
“战士是坚强的,但生命需要守护”
上战舰、巡哨所、登岛礁、钻丛林……入伍十余年,从一名地方医生逐步成长为全军重点学科带头人,李慧灵完成了怎样的人生嬗变?
上高中时,李慧灵十分热爱文学。她写的散文语言清新、笔触细腻,常被当作大家学习的范文。
李慧灵的父亲是一名农业水利工程师。在家时,父女俩最温馨的时光就是在书房里各据一方,一个研究水利图纸,一个品读文学经典,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和亲情。
16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尽管饱受病痛折磨,父亲却总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用所学知识造福乡亲。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最后时刻,父亲嘱咐李慧灵:“文学可以滋养人的心灵,但医学能挽救人的生命。去学医吧,帮助那些给国家作贡献的人!”
父亲的嘱托,李慧灵记在了心里。
弃文从理后,李慧灵以优异成绩考入医科大学,走上从医之路。夜深人静的实验室里,她对着人体解剖图细心描摹;晨曦微露的操场上,她一边跑步一边背记药理知识……凭着这份执着,33岁那年,她进入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呼吸内科的一名博士后,2年后因科研成果丰厚,留校工作。
那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组建,急需大批专业人才。得知消息,已在研究所崭露头角的李慧灵向领导提出去部队医院工作的想法。导师和同事都劝她三思,但一想到父亲的嘱托,她就毅然收拾行装,跨越琼州海峡,以聘用医生的身份加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后因专业能力突出被特招入伍。
特招入伍不久,李慧灵迎来了军旅生涯中的重要一课——赴朱日和训练基地当兵锻炼。40岁的她与年轻战士同吃住、同训练,经受了训练场上的重重考验。“第一次乘坐坦克,看着年轻战士在颠簸中操控战车,我真切体会到什么叫‘金戈铁马’、什么是‘硝烟滚滚’。”李慧灵回忆道。
实弹射击那天,李慧灵亲身感受了炮弹出膛的震撼:巨大的声响震耳欲聋。她说:“那一刻,我理解了军人肩负的使命。”
“你守护祖国,我守护你。这是人民军医的职责。”当兵锻炼留给李慧灵深刻体会。
一次野外生存训练中,一名19岁的战士因中暑晕倒,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还能参加训练!”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拼搏精神,让李慧灵深受感动。
还有一次,一名战士在训练中突然晕倒。听到战友的呼救声,李慧灵第一时间冲上前,为战士实施心肺复苏。经过紧张抢救,这名战士终于恢复了意识。事后了解到,这名战士为了备战军事比武,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偷偷坚持高强度训练。
“战士是坚强的,但生命需要守护。”李慧灵说,这更加坚定了她要当军人“健康守护者”的决心。
开拓——
“只要官兵需要,我义不容辞”
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组织了一场关于学科建设的研讨会。当时,全军还没有成熟的临床热带医学学科。该院地处热带地区,接诊治疗都在热带环境,不少疾病的治疗模式与温带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临床热带医学学科的组建迫在眉睫。
考虑到李慧灵专业能力过硬,医院领导想让她牵头承担这项工作。当时,李慧灵已是呼吸科骨干专家,而热带医学却是一个全新领域,牵头组建新学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李慧灵反复查阅驻岛官兵的健康档案,掌握了解情况。档案里,一个真实案例令她深感惋惜:一名战士患热带疾病后,因岛上缺乏专业救治条件,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合上档案,李慧灵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只要官兵需要,我义不容辞。”经过深思熟虑,李慧灵毅然接下了这个重担,开始了筹建全新学科的“长征”。
李慧灵从零起步,以“拓荒”的韧劲踏上了调研学习的漫漫征途,足迹遍布50余家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广州,她向钟南山院士请教热带呼吸疾病的诊疗要点;在上海,她与海军军医大学的专家深入交流;在广西,她深入边防一线实地调研……这段跨越20多个省市的调研之路,为创建热带医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带医学科成立之初,只有一间办公室、几名医护人员,面临无成熟经验、无完备硬件等困难。李慧灵带领大家精心筛选医疗设备,加班加点编写诊疗规范。
“当时,我们连一间像样的病房都没有。”科室护士长回忆,“李主任带着我们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接诊。”夏天,板房里高温湿热,李慧灵总是让患者到有空调的房间候诊,自己却在闷热的“诊室”里接诊。
科室成立后,李慧灵走遍保障区域内20多家体系医院,40余次带领医疗队前往海岛、野外驻训点巡诊,采集梳理官兵健康数据。她还带领团队扎实开展“热带特需药品保障机制”研究,创新建立三级救治网络,为学科建设摸索出实用管用的经验。
6年间,这个白手起家的科室,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数十名医护人员、配备先进医疗设备的全军临床重点专科。团队在实践中创建的“疾病即时检测系统”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编写的诊疗手册成为驻岛部队军医的必备工具书。
坚守——
“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竭尽全力”
在李慧灵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李慧灵经常与时间赛跑、跟“死神”掰手腕,用实际行动践行“生命相托、永不言弃”的誓言。
几年前,海军某部战士小汤被确诊为复杂结核性胸膜炎,呼吸困难、憋喘严重,前期接诊的多名医生都束手无策。
“交给我吧。”李慧灵简单而坚定的一句话,让小汤和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李慧灵牵头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提出五联抗结核治疗方案。8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为小汤冲洗胸腔,先后实施12次胸腔穿刺。
小汤出院后,李慧灵仍坚持定期随访,直到他完全康复。她说:“医生要对每一个生命负责。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竭尽全力。”
生命的奇迹,还出现在另一位高龄患者身上。这名老人因双肺大面积痰栓堵塞,被多家医院认定“生存希望渺茫”。老人的家属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李慧灵。
“你们要是信得过我,就让我拼一把。”征得家属同意后,李慧灵为老人进行气管镜手术,从患者呼吸道取出痰栓。手术第二天,老人就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床行走。
“医者,治的是病,救的是心。”这是李慧灵经常说的一句话。
查房时,她总是先用手心温暖听诊器,再去接触患者的皮肤;她坚持不限号,力争让每个远道而来的患者都能得到诊治;救治重症患者,她整夜守在病房,饿了吃口盒饭,困了在沙发上小憩片刻。
多年来,李慧灵每年带领医疗队前往岛礁巡诊。她还针对热带海洋环境特点,组织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研制出专门的防护药膏,有效解决困扰官兵的健康难题。
“李主任总是能发现那些细小的健康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护建议。”某守备部队一名连长告诉记者。
在李慧灵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感谢信;科室荣誉墙上,挂满基层官兵送来的锦旗。可最让李慧灵感到欣慰的,是那些康复官兵发来的照片:有的在训练场上生龙活虎,有的在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有的已成长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望着窗外浩瀚的大海,李慧灵目光坚定,“我的长征,就是用医术守护那些守护祖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