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潜行深海,他们有个“远洋朋友圈”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潜行深海,他们有个“远洋朋友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10-30 09:45

潜行深海,他们有个“远洋朋友圈”

 

  ■李泽 冉一航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宋润鹏

  “今天是远航任务过半的日子,炊事班老赵的秘制辣酱拯救了味蕾”“战友们,我画的‘深海星空’沉浸感如何”“配电室‘解忧杂货铺’正式开业,谁来和我唠两句”……

  海军某艇员队艇员翻看“远洋朋友圈”笔记本。胡淇柏摄

  深秋时节,某海域深处,正在执行远航任务的海军某部某艇员队一艘潜艇舱室内,休更艇员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翻看一个名为“远洋朋友圈”的厚厚笔记本,不时拿起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远洋朋友圈”里的内容精彩纷呈:大家的工作心得、感人故事、以战友为原型创作的卡通漫画……艇员们还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抒发感情,如红色代表“加油”、蓝色代表“感同身受”。

  “潜艇面临复杂多变的任务环境、枯燥和相对隔绝的生活环境,这容易让艇员们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我们要因地制宜探索远航心理疏导工作新路径,主动为远航生活注入‘心’动力。”该艇员队政委介绍说,他们借鉴年轻官兵喜欢的“微信朋友圈”社交互动形式,建立纸上“远洋朋友圈”,艇员们在上面发布“动态”,内容涵盖训练见闻、生活趣事、战位风采照片等多个方面。

  “这也画得太传神了!”只见“远洋朋友圈”里,艇员陈思洋创作的《潜艇十二时辰》连载漫画,以幽默笔触记录岗位日常,引发全艇官兵热烈讨论。

  笔者看到,每幅漫画结尾,都有不少艇员留言:有的分享训练体会,有的表达内心期望,还有的提出意见建议……

  每次远航结束后,艇员们都会将本航次的“远洋朋友圈”汇编成记忆手册,作为艇员队传承精神的一种载体。

  “近年来,官兵远航期间的状态更好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逐年递减。‘远洋朋友圈’也被上级列为封闭环境下提供心理服务的创新案例,并进行推广。”该部领导说。

  潜艇破浪前行。羡崑 摄

  深秋清晨,大海浩渺,万里无波。

  极目远眺,成群的海鸥在海天之间跳动出欢快的音符。一艘“巨鲸”缓缓露出黑色身躯,浮出水面,向码头驶来。舰桥之上,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哦,已经是深秋了。”三级军士长丁曙光深深吸了一口气。他依稀记得,潜艇出发的那一天,是在一个夏季的夜晚。那天,他在“远洋朋友圈”中写道:“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在大洋深处潜航,在逼仄的空间中坚守,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任务中。对于他们而言,水下没有网络热点、没有社交媒体,“远洋朋友圈”便是他们的心灵“憩所”。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密闭空间内,待上几天都是一种煎熬。但对于潜艇兵而言,他们的工作常态便是静静地潜伏于碧波之中,等待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潜行深海,“远洋朋友圈”中记录的不仅是潜艇官兵的日常,更是一个群体在特殊条件下展现的乐观与坚韧。在许多不为人知的日子里,潜艇兵忍受孤独、克服枯燥、战胜恐惧,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一次次深潜远航任务,创造了一个个崭新纪录。

  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逐渐在艇员们心中架设起来

  艇员贾志坤至今难忘,自己和“远洋朋友圈”的缘起故事。

  那次长航任务,是贾志坤第一次“出远门”。出航前几周,强劲的主机声让他热血沸腾,他心中充盈着执行任务的自豪感。然而日子久了,这声音让他烦躁不安,辗转难眠……长航的新鲜感很快被枯燥与沉闷占据。

  那段时间,他提不起精神,对着嗡嗡作响的设备两眼发直,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一天晚饭后,他在餐厅一角发现了一个空白留言板,犹豫再三后,在上面写下自己心中的想法:“每天都要和油污、异味打交道,还要时刻面临生死考验,感觉快坚持不住了。”

  艇员队政委看到这个留言后,来到小贾的战位上,给他讲述先辈们执行长航和深潜任务的故事:“长航接近尾声时,几乎所有艇员都已接近体能极限,靠着在太阳穴抹风油精、嚼干辣椒提神。每个人都知道长航危险,但事关祖国的安全,他们宁可豁出性命,也要完成任务。”

  听着政委的话,贾志坤若有所思。渐渐地,他心中的“结”慢慢解开,在后续任务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状态。

  从“留言板”中发现了官兵的“活思想”,这让政委得到启发。他联想到,以往航次中,虽然经常到每个战位上与艇员们谈心,却总感到大家有话当面“说不出口”“遮遮掩掩”。

  几天后,一场思想骨干会召开。“如果能在深海之下营造一个有问题随时说、有意见随时讲的‘小平台’,或许能更快了解大家的思想状态。”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拿来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开始建立纸质版“远洋朋友圈”。

  “我是第一个发表‘动态’的人。”三级军士长文宇介绍起“远洋朋友圈”启用之初的故事——那天,这位已经在潜艇上服役10多年的老兵,用碳素笔工整写下:我们为祖国去战斗。他坦言,写这句话是想给新入伍的艇员鼓鼓劲,当年他第一次长航,差点因为压力太大打“退堂鼓”,当时带教他的班长就是用这句话鼓励他。

  初期,大家对“远洋朋友圈”的关注度并不高,一周过去才攒下7条“动态”。关注度提高的转折点源于艇员杨乾国的一句“吐槽”:“舱室就像‘移动罐头’,想做引体向上,手刚够着管路,脑袋就撞天花板……”军人委员会主任刘俊腾看到这条“动态”后,决定带领大家利用艇上设备“创意健身”。他们用装置导轨练深蹲、借舱壁扶手做卷腹,并在餐厅搭起体能擂台,在“远洋朋友圈”中开设“健身达人赛”专题,参与者奖励达人贴纸。

  随后,“远洋朋友圈”逐渐热络起来。艇员张钰晒出“雷弹舱深蹲十连”的“动态”,引得战友们纷纷效仿。

  从一周几条到一天十几条,“远洋朋友圈”逐渐成了潜艇里最热闹的“精神集市”。艇员们在这里表达心声、提出建议。就这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逐渐在艇员们心中架设起来。

  言为心声,映射出了艇员们“家”与“国”的辩证法

  “远洋朋友圈”中的一张照片上,一个身着防护服、满脸油污,弓身在舱底作业的“神秘”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由于拍摄空间狭小,这张照片只有人物的侧脸。

  潜艇航行至某海域,某舱室设备机械密封渗漏,艇员潘孟德第一时间冲了上去。面对高温、高湿、高噪声的环境,他钻进狭小的舷洞,配合艇员们进行了一场长达6个多小时的修理工作。

  这段惊心动魄的抢修过程,被相机记录下来,照片打印后张贴在“远洋朋友圈”中,随即得到本航次动态的最高“点赞量”。大家纷纷留言:“向潘孟德和吊装小组、电工小组致敬”“这才是潜艇兵的‘战斗脸’”……

  另一张令人难忘的照片名为“凌晨备航”,发布人是艇员林炜锽。

  第一次参与远航备航,林炜锽难以忘记,冬日的码头,大家顶着刺骨的寒风,备航准备动作却没有半分迟滞……

  这感人的一幕最终定格在“远洋朋友圈”中:“寒风凛冽,但我们的心是热的,这就是潜艇兵的担当!”

  “夏去秋来北水寒,书接信往情难藏。七月七日遥相望,佳人翘首盼君还。”去年七夕前,潜艇即将出航,艇员杨迎鑫发布的一首诗成为“远洋朋友圈”里人人点赞的“爆款”。

  约一个月后,任务接近尾声。归航的那个清晨,在码头迎接的人群中,杨迎鑫看到了妻子手捧鲜花,迎着凛冽的海风向他热烈地招手。

  “那天看到你在‘远洋朋友圈’中表达心愿,我们在出航前联系后方保障队,让他们今天把你的妻子请到码头。”政委拍了拍杨迎鑫说。

  不久后,他们受领任务又将出发,杨迎鑫在“远洋朋友圈”中再次袒露心声:“我在寂静与黑暗中沉默,你在骄傲和美丽中舞蹈,当孤独和寂寞袭上心头,那抹百合就在耳边低语,听我说,我在等着你……”

  只身许国,情为万家。与家人分离,是因为身上背负的使命;默默潜行,是因为身后有万家灯火。言为心声,映射出了艇员们“家”与“国”的辩证法。

  “重大喜讯!杨石苍要当爸爸啦!现给小家伙征名……”

  这个由艇员王志军撰写的“热帖”刚在“远洋朋友圈”中发布,就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回复——“叫远航,纪念他是在我们远航时出生的”“叫守海,寓意是守好这片深海”“叫海军,长大后也来当海军”……一个个名字,承载着大家的祝福。

  捧着这个记满一页名字的本子,杨 石苍眼眶发热:战友们的心意,比这些名字更加厚重。

  共享共谋的智慧火花背后,是“百人同操一杆枪”的团结精神

  那年,艇员们受命参加一场对抗训练。训练间隙,艇领导组织多个战位官兵召开“诸葛亮会”,商讨下一步应对方案。

  “综合几次交手情况,我建议尝试迂回静默机动。”一番讨论后,与会人员认为艇员刘开鑫的建议最具可操作性。随即,他们迅速拟定行动方案。

  战斗警报再次响起,艇员们抓住有利战机,成功突破联合封锁区。

  “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方能激发官兵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战斗力。”艇党委集思广益,决定在“远洋朋友圈”中常态设置“作战难点大家议”和“我为打赢献一计”专栏,鼓励艇员们围绕战备训练、装备维护等方面,结合实践发挥才智、出谋划策,为战斗力建设集聚智慧和力量。

  “某设备注水时产生的气泡影响精度,像水里掺了沙!”艇员厉彦航在“作战难点大家议”中画的“哭脸”引起了雷弹技师骆战军的关注。他带着全艇技术骨干接力研讨,提出“分层注水”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气泡干扰效果大大降低。

  “我为打赢献一计”专栏中,电工班艇员提出了“战位照明智能切换”方案:按备航、战斗、休整模式自动调光,既保证隐蔽又节约能源。方案采纳后,电能消耗降低了15%,他们还在专栏上晒出“成果对比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

  共享共谋的智慧火花背后,是“百人同操一杆枪”的团结精神。在危急关头,这种精神能够化作艇员们舍生忘死、无畏奉献的动力。

  一次任务中,艇员孙浩正在某舱室内保养系统设备,忽然听到异常响声。他扭头发现装备某部位大量进水,水柱直射前方机器,立即边报告,边寻找损管工具。

  艇员们听见警报声,飞奔到现场,加入堵漏队伍。

  “快切断周围设备电源”“关闭隔离阀”“隔离电气设备,排出积水”……一连串口令调动后,险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检查,系统设备以及舱底各泵组电机得到及时保护,均未受到影响。

  这段“战斗”经历被记录在“远洋朋友圈”中。航次结束时,艇员们为“身边的典型”点赞:紧密协作最关键,集体的力量大于天!

  每当经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这种力量就会愈加强大。

  那年冬天,这支艇员队再次出征,他们的任务是隐蔽突破某片海域——这,需要全体艇员打起百分百的精神。

  有人在“远洋朋友圈”建议,举办一次“同饮一碗水”活动,给大家鼓鼓劲、打打气。

  潜艇之外,任务海域幽暗宁静,深邃得仿佛要把人吞进去;潜艇内部,艇员们纷纷被炽热的豪情感染,他们端起碗,一饮而尽。

  “喝下这碗水,我们把海疆装进胸膛”“喝下这碗水,我们把使命扛在肩上”……当天夜晚,艇员们纷纷在“远洋朋友圈”中留言。

  任务开始后,全体艇员坚守岗位、严密监护设备运行,落实行动措施。

  当听到任务成功的消息时,艇员们激动地相互拥抱,热泪盈眶。这个瞬间也被定格在照片上,被珍藏在“远洋朋友圈”中。

  该艇员队干部洪亚飞介绍,“远洋朋友圈”“上线”7年来,记录内容也在悄然变化:最开始,“想家”“累”等词语占多数;后来,“战位攻关”“创意金点子”专栏逐渐跃居主流;如今,“精神传承”成了“爆款词”。“远洋朋友圈”更新频率也从首航的“一周7条”跃升至如今每航次“300+”。这个“心灵密盒”逐渐从“情绪树洞”拓展为“胜战智库”和“精神加油站”。

  短暂休整后,艇员们准备开始新一轮航行任务。

  站在码头,看向远方,文宇想起了“远洋朋友圈”中战友写下的一首诗:“千般封锁黔驴技,一瞬突击敌胆慌,蓝鲸远行留不住,远洋深处砺锋芒。”

  采访手记

  那上面,每个字都有温度

  ■宋润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指尖轻点屏幕,就能联通世界。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志愿者安置在没有网络、没有外界联系的封闭空间。72小时后,大多数人就难以忍受。而在深海之下,我们的潜艇官兵,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数十个日夜,甚至更久。

  在这网络无法触及的深海之中,“远洋朋友圈”成了艇员们重要的精神桥梁。它虽然不像网络社交方式那样即时便捷,却显得更加珍贵——因为每一条留言都发自艇员内心,一笔一画都倾注了真情。

  翻开厚厚的本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稚拙却生动的漫画——机电兵用画笔记录值更日常,声呐兵用简笔画描绘听到的“深海乐章”。没有滤镜,没有美颜,这些朴素的创作却比任何精修图片都更打动人心。

  细细翻阅,仿佛在聆听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里,能看到艇员为技术难题画的“哭脸”,“哭脸”下面跟着十几条不同笔迹留下的解决问题思路;能看到新婚战友写给妻子的诗,旁边是大家暖心的祝福;还能看到惊心动魄的损管抢修后,官兵们的“战斗合影”。

  这看似简单的互动,在深海之下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刚开始远航,最难熬的就是想家。”一位艇员说:“一次,我在本子上画了家乡的小院,战友们在下面留言,有的画了他们老家的房子,有的写了自己家乡的民谣,还有人悄悄在我床头放了块巧克力。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都在彼此陪伴着。”

  “远洋朋友圈”里几乎找不到气馁。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艇员们的留言也始终充满力量和希望。一位老兵在连续值更十几个小时后写道:“累,但值得。因为我们守护的,是身后千家万户的安宁。”

  采访中,一名艇员对我说:“在看不见阳光的深海里,我们需要一盏灯,照亮彼此的前行路。”

  也许,“远洋朋友圈”就是这样一盏灯。它照见的不仅是官兵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群官兵如何在特殊环境下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故事。

  临别时,我问一名年轻的水兵,在这个数字时代,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样原始的交流方式。他不假思索地说:“那上面,每个字都有温度。”

  的确如此,当我合上沉甸甸的“远洋朋友圈”,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一字一句背后的温暖。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韩国

  • 习近平抵达韩国受到热烈欢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