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班长吴迪带新兵的经历引人思考——
别光夸“其他班的兵”
■王昭岳 田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丁雷
当兵9年,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班长吴迪向来不服输。当班长前,他经常和别人比体能、拼专业,一路成长为连队训练尖子;当班长后,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班上的战友,更时时处处和其他班比作风、比训练、比成绩。
前段时间,新兵一入营,无论内务卫生还是军事训练,吴迪都时刻提醒新兵要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咱不能比别人差!”

该基地新训班长与新兵进行战术基础动作比拼。姚贺超摄
然而,有些事情的发展让吴迪始料未及。新兵路斌基础好、能吃苦,可每到考核时总是“掉链子”。一次连里组织战术基础动作考核,路斌原本处于领先位置,可刚爬出铁丝网,不料装具被挂住,虽然迅速作了调整,但还是被别人超过,他又一次和第一名失之交臂。吴迪又急又气:“考了这么多回,为啥还是让其他班的兵拿了第一?”
一听这话,本就心情不好的路斌顿时来了脾气:“班长,其他班的兵好,你去带他们,我不给你丢人了!”路斌越说越激动,转身朝宿舍方向走去。
看着路斌的背影,吴迪意识到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欠妥,伤了新兵的自尊心。正当他准备找到路斌道歉时,突然回忆起发生在其他班的一件事——
新兵马俊杰体能基础较弱。一次3000米跑训练,他大口喘着粗气,落在队伍最后面。班长李雪伟决定“激”一下他,便跑到马俊杰面前喊道:“其他班的人都超过你了,你比他们差哪儿了,咋能这么慢!”
听闻此话,马俊杰涌起一股不服输的劲,不仅在那天的训练中奋力往前追赶,此后一段时间每次训练也都要比别人多跑几圈,还经常到健身房加练。
同样是对比“其他班的兵”,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吴迪十分不解,向指导员杨明路请教。杨明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召集全连骨干展开讨论辨析。
这场讨论辨析有些特别。刚一开场,杨明路采用“对比法”重点讲评了近期连队的工作:“看看其他连队出了多少‘全能班’,再看看咱们连,别说班了,‘全能兵’有几个?大家咋带兵的……”
听完杨明路的话,排长张豪豪忍不住解释:“指导员,我们平时也很努力,您要看到大家的进步,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接过张豪豪的话头,吴迪说道:“咱们连也不错啊,每次拉歌和拔河都气势如虹,一点儿不比别人差……”说着说着,吴迪仿佛明白了什么,声音越来越小。
那一刻,现场静得出奇。
杨明路见状因势利导:“大家说得没错,谁都有优缺点,带兵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比较激励大家力争上游,但一定要客观看待优势劣势,对新兵多些正面鼓励,让他们扬长补短、见贤思齐;少些反向激励,防止盲目攀比、不当对比,影响大家自尊心和上进心……”看着带兵骨干们若有所思的神情,杨明路明白,这些话说到大家心坎上了。
那场讨论辨析过后,大家对“其他班的兵”有了全新的理解:“其他班的兵”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某方面的高标准,看到“别人的强”,更要多夸“自己的好”。
班长吴迪开始重新认识路斌。渐渐地,吴迪发现路斌身上有不少闪光点:节日晚会,他表演小品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好书分享,他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讲得头头是道;跑步训练,尽管自己喘着粗气,还不停鼓励战友坚持到底……
路斌也慢慢发现,班长眼神里多了期许,比以前更有耐心:“这次成绩不错”“你这个动作没做对,但有进步”“慢慢来,我教你”……随着思想“包袱”卸下,路斌的成长脚步轻快了许多。
吴迪带兵方法的变化,让其他骨干深受触动。看着其他班的兵登台领奖,他们会一边送上掌声一边鼓励自己班里的兵:“咱也不赖,加把劲,超过他们!”当自己班的兵受挫了,他们会说:“没关系,咱们好好复盘,下次一定能行……”
“带好新兵,要注重包容和鼓励,而不是过分比较。”经过此事,该连带兵骨干纷纷改进管理方法和激励手段,正向鼓励的多了,反向激励的少了,连队“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更加浓厚,官兵成长也在悄然加速。
编辑感言
带兵人要警惕“保龄球效应”
■邹 菲
每个带兵人都想带出好兵,都想让自己带的兵尽快成长成才。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班长吴迪,自己十分要强,处处不服输,习惯和别人比高下,自然对自己班里的战士也是这样要求,免不了经常拿“其他班的兵”作为参照。
“比学赶帮超”本是军营里的常态,有利于战士们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个别带兵人容易陷入简单对比误区,对暂时落后的战士批评指责多、肯定表扬少,看不到战士的长处,习惯用他人之长比自家之短。这样一来,战士们的积极性很容易受挫,甚至陷入“自我怀疑”的负面情绪。这就是心理学所讲的“保龄球效应”。
甲乙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队员,队员均一球打倒7个瓶。教练甲赞扬“很好,打倒了7个”,队员受到鼓舞,决心下次全中;教练乙指责“怎么搞的,还有3个没打倒”,队员则备受打击。结果,甲队队员成绩不断提升,乙队队员成绩逐渐下滑。这个案例表明,积极鼓励与消极批评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新兵初入军营,既要习惯严格的纪律约束,又要适应高强度的训练,还要融入全新的集体生活,他们的表现难免与带兵人的期望存在落差。但有落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个别带兵人的眼中只看到这些落差,一味用“放大镜”盯着这些不足,却看不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每个年轻战士的内心深处,都埋着一颗“成长的种子”,这颗种子可能是对荣誉的渴望,可能是对成才的追求,可能是对集体的融入。带兵人的职责,就是用耐心与包容去浇灌这颗种子:当战士犯错时,多一份“再给一次机会”的宽容;当战士进步缓慢时,多一份“你能行”的鼓励;当战士展现特长时,多一份“给你舞台让你发挥”的支持。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线带兵人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一次肯定鼓励,甚至一句无心之语,都会对战士们产生影响。所以,带兵人要清醒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完美之处,再优秀的人也存在短板。带兵过程中,一定要谨言慎行,警惕“保龄球效应”,既要让战士在对标先进中明确方向,更要看见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才能让每一名战士在军营这片沃土上发光发亮,成长为堪当重任的优秀人才,为强军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