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笔者探访武警襄阳支队执勤二中队南河庙执勤点,感悟“大山六班”战士接力坚守的情怀——
“大山,我们来了!”
■王庆勇 方海洋 杨祥洪
金秋清晨,笔者随武警襄阳支队执勤二中队轮换驻点的官兵,沿着山中小道,驱车前往南河庙执勤点,“大山六班”常年驻守在那里。
荆豫边地,桐柏卧野。从中队营区到哨所约有5公里,驾驶员格外小心。“整条道路共有43个山路弯,最窄处仅有2米,不能有丝毫放松。”点位地处偏远,网络信号难以覆盖,导航软件无法使用,驾驶员主要靠经验在山间穿行。
山路蜿蜒,前往哨所轮换的几名新兵眼中满是新奇。刚下中队的他们,还带着些许稚嫩,不时张望着窗外风景。
随着车子绕过最后一个山路弯,哨所映入眼帘——一座小院子,一个升旗台,一幢小二层楼,便是点位的全部建筑。“大山六班”的战士们,在此日夜守护着外界通向山里的唯一关口。
点位正在进行巡逻勤务交接。蒋巍龙 摄
车子停在哨所门口,六班班长温华强带着全班战士列队相迎。
下车后,新兵蒙生在队列里站得笔直,目视前方。“看到了什么?”带车干部李政问道。蒙生目光一凝:“报告,我觉得这里很偏僻,就像《士兵突击》里的‘草原五班’。”
“看着像,实则不同。这个单独执勤点自中队建队以来,建制一直是六班。当初的六班长带着大家开路架桥、涂泥铺瓦,人人都是‘许三多’。”温班长为大家介绍着,随后指了指水泥桥旁边的一座木桥,“这是当年大家为了方便物资补给,齐心搭建的小木桥。我们现在走的山路,都是他们一点一点铺平的。”
“你是山里长大的孩子吧?”温班长看着蒙生,指了指他双手和脖子上几道浅浅的印痕说,“这像是常年在山里生活留下的。”蒙生点点头,看向温班长的眼神多了一丝亲切。
简单的欢迎仪式过后,新战友们走进哨所。刚下过雨的深山,笼罩着些许潮气,建筑里有股淡淡的霉味。
“一楼是饭堂和厨房,二楼是宿舍……”温班长边走边介绍。笔者看到,各个房间虽设施有些老旧,但都一尘不染,窗明几净。
二楼几个大水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巡逻路程远、防区范围大,每次出发前除了携带武器装备,大家还需要装上大量的饮用水,每人平均负重20公斤,也算是加练体能了。”温班长告诉大家,“带点水还有一个用处。山中风雨阴晴不定,巡逻路上有不少战士们自己创作的石壁描红,字体颜料很容易被侵蚀褪色,所以我们也会定期用水拌着颜料进行补色,也寓意着‘守山精神’永不褪色。”说到这,温班长向着窗外指了指,翠绿的树丛中,几幅战士作品的颜色格外鲜亮。
休整片刻,大家跟着温班长一道,再次踏访巡逻路线。
“这几个新兵,和你那时候挺像的。”李政与温班长边走边聊,感慨着青春往事。
“我当年可没这么‘愣’。”温班长沉默一会,打开了话匣子。多年前,《士兵突击》热播,深深影响了温班长,此后他一心向往部队生活。那时的他就像许三多一样,腼腆又执拗,入伍后,也遇到了自己的“史班长”。老班长传授他执勤技能,讲述山区常识,带着他一步步淬炼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守山兵。后来,他成为六班班长,巡逻执勤事事冲在前。
巡逻路线的终点是一个山头,周边地貌一览无余。温班长凝神望着远处一个小红点,那便是哨所。今年是他服役的最后一年,不久后他就要离开这里。
“很多人来了之后就不想走。”温班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聊起他带过的一个兵。去年退伍的小李,原本只打算两年服役期满就走,却最终把5年青春留在了这里。“小李家境不错,很有个性。初来乍到,对这里的一切都不适应,闹着要回中队。”温班长说,当时为这个兵没少花心思。
“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他只是有些孩子气。在大家耐心带教下,他做饭、洗衣、搞卫生等样样精通。”两年时间一晃而过,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那个曾天天吵着要退伍的小李,竟然选择了转改警士。小李对战友们说:“这片大山,是你们的家,也是我的家,我舍不得这儿。”
返回途中,在离营门口不远的外墙边上,温班长看到蒙生正搬着几块石头往墙边堆叠。
见大家围拢过来,蒙生有些不好意思:“报告班长,我看见墙角有个缝儿就顺手给补了。我家里的墙也经常这样。”
蒙生干活很利索。看着他青涩又执着的模样,温班长又想起了《士兵突击》。多年前,他是“许三多”,如今他成了“史班长”,也有了自己的“许三多”。
“我们有个传统,交接岗哨的时候,面对‘大山六班’的呼点,新来的同志要对着大山答‘到’,这也预示着老兵离开的时候到了。”温班长感慨,守山12年,他已和这片大山血脉相融,如今也要像老班长一样离开这片土地。
“大山,我们来了!”黄昏时分,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几名新同志昂首站立。
“大山六班!”“到!”温班长声音洪亮点名,战士们齐声应答。声音在群山间久久回荡,既是老兵向大山告别,也是新兵向大山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