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秋高气爽时节,空军某部汽车连车场上,车辆整齐列阵,官兵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人群中,列兵陈文林和班长崔义召时而并肩检查车辆状况,时而低头认真交流技术细节,气氛十分融洽。然而就在不久前,两人之间还横着一道因“冷处理”而筑起的心墙。
那时的陈文林,刚刚结束新兵训练,满怀热情来到汽车连。由于父母长辈多人是专职司机,耳濡目染的他,早早学会了开车,对驾驶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习惯。一次复训中,为避让对向车辆,他按个人经验操作,不慎剐蹭了路边护栏。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带队的教练班长崔义召当场发了火:“你怎么搞的?行车前强调的注意事项都忘了吗?”
陈文林低头不语,心里满是委屈——如果不是自己紧急处置,很有可能酿成严重事故,不料却被批评。
崔义召见陈文林沉默,误以为他心存抵触,便决定对他进行“冷处理”,让其深刻反思,真正认识到错误。
接下来的几天,崔义召故意把陈文林“晾”在一边,倍感冷落的陈文林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委屈渐渐发酵成抵触,陈文林开始在训练中频频出错,甚至在一次收拢器材时顶撞了骨干。
转机出现在连队组织的“车厢恳谈会”上。那天傍晚,大家围坐在运输车车厢里,现场气氛轻松活跃。轮到角落里的陈文林发言时,他沉默良久,终于红着眼眶低声说道:“被晾着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得知事情原委的指导员会后找到崔义召,语重心长地说:“带兵讲究情通则理达,‘冷处理’方法并不可取,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内部关系和连队凝聚力。”
这番话让崔义召深受触动,在连队随后召开的“带兵方法反思会”上,他第一个站起来作检讨:“我原以为‘晾一晾’能让人清醒,却忽略了年轻战士最需要的,恰恰是及时耐心的引导。‘冷处理’冷了战士的心,是我的失职。”
认识转变带动着行动改变。第二天,崔义召调整班里的互助小组,主动将陈文林编入自己所在的组。训练中,他既充分肯定陈文林的“车感”,也耐心讲解部队特殊要求和安全行车规范。从车辆保养到复杂路况驾驶,崔义召一步步带着他复盘、总结、提升。
与此同时,连里结合官兵任务特点,整理出“带兵暖心细节清单”:出车前主动问一句“有没有需要带的”;任务结束后一起探讨“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新同志犯错时先帮着解决问题,再讲清道理规矩……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渐渐融入日常、润物无声,成为密切内部关系的“粘合剂”。
置身团结融洽的氛围中,陈文林主动钻研技术,积极协助班长排除车辆故障。在最近一次运输保障训练中,陈文林和战友们齐心协力,高效完成了任务。(高文军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