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侦察中队改变管理方式——
从“过度关注”到“适度放手”
■李懿轩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紫阳
谢 岩绘
在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侦察中队,干部骨干曾经恪守一条原则:战士的事,再小也得管。就像中队长常说的:“战士年纪小,离家远,咱们不操心谁操心?”
起初,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成效明显——内务标准高、训练秩序好、思想动态全掌握。可时间长了,有些问题开始显露端倪。
有一次,战士张思俊和马家起拌了几句嘴,本来已经在事后把话说开重归于好,可他们的班长得知此事,硬把两人叫到学习室,一本正经地组织谈心,要求他们相互承认错误。现场气氛尴尬,之后好几天,张思俊和马家起相处时都觉得不自在。
战士考学落榜,情绪有些低落,原本自己能够调整,可指导员非要安排心理骨干“一对一疏导”,反复提及落榜之事,反而加大了战士的心理压力;周末休息时,有的战士只是想安静看会儿书,排长却凑过来问“一个人待着,是不是有心事”,让人哭笑不得;训练结束后,战士在微信“朋友圈”随手发一句“今天有点累”,不出半小时,班长、排长的“关心”“疏导”就到了……
在该中队,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终于,在一次“我给中队支个招”活动中,上等兵严凯浩直言不讳:“感谢干部骨干的关心,但有些事我们能够自己处理,能不能给我们一些信任和个人空间?”
受其触动,中队党支部召开会议,一班人回顾过往工作情况发现,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其实已经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有的战士遇到问题不再自己想办法,而是习惯等着干部解决;有的战士为了避免被“过度关注”,宁愿把真实想法藏得更深;更让人担忧的是,个别干部骨干把“管得细”等同于“管得好”,整天盯着战士的一言一行,不仅容易引起战士反感,还牵扯了自己大量精力,影响了其他重点工作。
“关心战士无可非议,但要注意方式和尺度。我们总怕战士出问题,所以什么都想管,可实际上,‘保姆式’的过度关心反而会降低他们的自主性。”会上,大家围绕“如何正确关心战士”展开讨论,很快达成共识:带兵不是“包办”,要适当放手,战士才能学会自我管理,健康成长。
改变从调整工作思路开始。该中队明确,战士之间发生小摩擦或个人短时间出现轻微情绪波动,先让他们自己处理,如果确实解决不了,干部骨干再靠上去做工作,同时给战士留出空间自我调适,不在业余时间安排过多活动。此外,他们还组织干部骨干学习“信任管理”相关理论,定期收集战士反馈,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成效很快显现。一次战术训练中,两名战士因为配合失误发生争执,班长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即干预。两人冷静下来后主动沟通,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一起琢磨出了更好的配合方法。
当然,“适度放手”不是撒手不管。该中队党支部定期分析官兵思想,确保对需要帮助的战士及时伸出援手。新兵倪博文刚下连时体能偏弱,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起色,见他情绪越发低落,中队专门安排训练尖子、班长邓明江与他结对进行帮带。3个月后,倪博文不仅考核成绩大幅提升,还在邓明江的指导下掌握了不少训练技巧,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训练计划。
比武失利后,战士主动找老兵取经,查漏补缺;规范内务秩序,干部骨干不用逐人督促,大家相互提醒,自行将标准落实到位……如今,走进该中队,能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氛围:干部骨干不再时刻紧绷神经“盯着”战士,战士却更加主动自觉。日常管理张弛有度,中队的凝聚力也更强了。上等兵谭苛凡说:“现在干部骨干给了我们足够的信任,我们当然要时刻严格自律,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带兵有时就像放风筝,要想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就必须懂得何时收线、何时放线。”对于这次优化管理方式的经历,该中队干部感触颇深,“当官兵真正成为单位建设的主人翁,中队就会焕发出无穷活力。”
短 评
做好“信任管理”
■马 帅
做好部队管理工作,把准“抓”与“放”的度是关键。从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侦察中队的转变不难看出:真正科学的管理,不是步步紧盯,而是适度放手;不是事事亲为,而是激发自觉。当带兵人从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战士的内生动力才会被充分激发。
这启示我们,年轻战士需要的不仅是帮带,还有充分的信任和成长的空间。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渴望认同,赋予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机会,能有效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干部骨干要努力做好“信任管理”,敢于放手,通过营造氛围、树立导向、传递温暖,让战士自觉向上向好、主动担当作为,成就更好的自己。
基于信任的管理,是对个体的尊重,也是对集体的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战士一定自主空间,就是为单位建设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此类以人为本、信任驱动的管理方式优化探索,为全面锻造过硬基层、密切内部关系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