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电磁空间作战:智能化战争新样式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电磁空间作战:智能化战争新样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10-14 10:15

  电磁空间作战:智能化战争新样式

  ■韩筑春

  引 言

  信息时代,电磁活动渗透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陆海空天网多维战场空间,从底层承载各类信息活动,成为大国博弈角斗场、国家安全新边疆和联合作战制高点。电磁空间作战正在不断改变战争规则和制胜机理,是夺取制信息权的核心手段、达成作战目的的新型作战样式,成为打赢智能化战争的关键所在。

  电磁空间是实现多维战场联合制胜的超域和底座

  电磁空间是人为制造和自然产生的电磁波构成的物理空间,以电磁频谱为表征,在时空上与陆、海、空、天有形空间共生叠加。电磁空间的作用不是凭空而起,而是由时代进步引起、技术发展推动、战争形态演变促生。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等创新性技术发展正在重塑社会运行面貌,信息活动电磁化与电磁活动信息化相向而行,电磁空间逐步演变为现代社会重要信息活动领域,是承载国家主权与利益的新疆域,并作为独立作战域登上信息化智能化战争舞台。

  维护国家战略全局安全的新型领域。信息时代,电磁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家战略运输、现代通信、移动物联、舆论宣传、战略预警等无不依赖于电磁空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骨干网络、关键节点、重要系统、数据中心等成为新的“战略要地”,一旦遭受电子干扰或摧毁攻击,将面临系统瘫痪、数据中断、社会混乱的不利局面。电磁空间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和核心利益根基,直接影响并决定着陆地、海洋、空中、太空、网络等安全。国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在太空、电磁、网络空间等重大安全领域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安全。

  决胜联合战场全域制胜的重要领域。信息化智能化战场,电磁空间渗透贯穿于陆、海、空、天各作战域,是侦察预警、指挥控制、武器制导、敌我识别等战场信息活动的共同载体,是打通、覆盖和链接陆、海、空、天多个作战域的超域,是影响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底座,承载着绝大多数军事信息活动。地理空间和电磁空间跨域渗透、网络空间与电磁空间相互融合,电磁空间已成为体系作战的重要支撑。联合作战体系强者胜,而体系之基在“高效”、“高效”的依托在电磁,体系之魂在“灵活”、“灵活”的关键在电磁,体系之效在“精确”、“精确”的支柱在电磁。在联合作战中,夺取制电磁权是夺取战场综合控权的先决条件。

  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突破领域。智能化战争的重要特征是广泛分布于各维空间的无人化作战平台,近几场局部冲突向世界展示了无人机全维侦察、隐蔽渗透、精确清除和纵深打击的巨大威力。无人化作战平台的发展、网络信息体系的构建,创新出以智能化决策、指挥控制为后台辅助支持,以无人化作战为前端行动发力的崭新作战方式。无论是无人作战平台的环境感知、目标探测、蜂群组网、战术机动、遥测控制,还是从战场海量数据信息的广泛收集,到智能决策指令的高效分发,再到行动效果的及时反馈等,各环节都离不开对电磁频谱的有效运用。可以预测,未来战争将转向智能赋能、有人/无人协同,特别是智能无人自主作战模式加速发展。电磁始终是跨域联合、体系作战的唯一通道,是实现以快打慢、敏捷制胜的神经中枢,是实施智能无人、精确打击的基础支撑,电磁空间将成为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无人化战场夺控的焦点所在。

  电磁空间作战是夺控战场制电磁权的整体域作战

  电磁空间作战,是指围绕夺取制电磁权,为实施电磁空间侦察、攻击、防护、管控等行动,以电磁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其他相关力量支援配合,在电磁空间实施的作战。电磁空间作战,将在联合作战中先于其他作战样式展开,并贯穿全程、破敌要害、左右战局,发挥夺取战场主动权的重要作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战略手段,在战略对决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战机理是围绕电磁频谱的整体对抗掌控主动。电磁频谱是开放共用的,不同频段电磁波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和应用场景,涉及通信、雷达、光电、量子、水声、敌我识别等各作战领域,是战场上重要战略资源。电磁空间作战,实质就是以电磁空间为独立作战域,从联合作战和战略博弈的视角,围绕频谱的攻防对抗和体系博弈,针对电磁波活动所实施的全频谱全流程全时空的整体对抗行动。与传统电子对抗相比,电磁空间作战更强调电磁空间作战域控制权的争夺。从电子对抗到电磁空间作战,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由器到域的嬗变,这是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演进,网信体系成为战争基础支撑的必然结果。电子对抗是联合作战的基本行动,电磁空间作战是联合作战的重要样式。

  作战目的是夺取制电磁权进而支撑综合制权。现代战争中,制信息权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电磁空间作战的直接目的,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有效制约敌方电磁信息活动效能,且充分保证己方电磁空间安全和行动自由,即夺取制电磁权。在联合层面,电磁空间作战为其他空间作战赋能,将制电磁权转化为对陆上、海上和空中等其他空间制权的支撑,实现跨域增效、联合制胜。其机理在于,广泛分布于地理空间的军事活动主要以电磁波为载体,电磁空间是陆海空天战场的“神经脉络”,谁掌握了制电磁权,谁就从根本上掌控了侦察、决策、打击、机动等军事活动的主动权,促成其他战场制权的条件,进而锚定综合制权的制高点,掌握全局主动。从印巴冲突等近期战争实践看,争夺制电磁权的影响从战场行动层面上升到战略全局高度,深度影响战争进程和战局走向。

  作战重心是一体筹划实施侦攻防管基本行动。电磁空间作战任务的达成,需要围绕用频、攻频、护频和控频的高效运行,通盘筹划电磁空间侦察、攻击、防护和管控等基本行动。电磁空间侦察,重点是获取一定范围内电磁信号特征参数、方位分布、活动规律、目标属性,以及相关环境信息,进而掌握电磁空间态势。电磁攻击,是指使用电磁干扰、电磁脉冲、定向能和反辐射武器等,通过电磁空间或利用电磁空间攻击敌方电子信息设备、系统、网络及相关武器系统或人员的行动。电磁防护,是指为避免或减轻电磁空间敌方活动、自然电磁环境危害等因素对己方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防护措施或行动。电磁空间管控,通过电磁作战管理和电磁频谱管控,在电磁空间通过局部行动控制、消解冲突等,主动塑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状态和形势的行动。

  电磁优势是军事强国争相抢占的战略博弈新高地

  塑造电磁领域优势是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必然选项。在颠覆性技术推动下,全球电磁空间作战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争相抢占电磁空间作战领域技术发展优势,推动下一代装备实战化部署运用,优化作战体系,全球电磁空间作战领域建设进入抢先占优、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提升指挥控制能力。电磁空间作战强调的是电磁空间的整体域作战,按照独立域实施作战筹划、对关键行动进行集中控制是电磁空间作战效能发挥的内在要求。外军积极探索通过加强顶层规划、优化指挥体系、建强指挥手段等方式,提升指挥控制能力。战略统筹规划方面,成立专门领导管理机构,在管理、规划、监管、建设、训练等领域为部队提供全面指导和支持;指挥机构建设方面,在战区方向、任务部队等层面,组建专门的指挥机构,规范要素构成及运行方式,统合电磁空间侦察、电磁攻防和频率管理、分配、干扰消除等职能;在支撑手段建设方面,加强电磁作战环境数据库、电磁战斗管理系统、电子战规划与管理工具、实时频谱运作系统等系统建设,为电磁频谱的精确、高效控制提供支撑条件。

  建强作战支持能力。电磁空间作战,需要针对电子目标的迅疾变化,及时更新精确制导武器、机载告警器、电子干扰设备等系统的数据、软件或硬件,提供高效的电磁感知、威胁响应、策略生成等作战支持。现代局部战争实践证实,快速敏捷的作战支持能力是获得电磁优势的关键。外军探索通过集中编设成规模、成体系的专业力量,提升电磁作战支持能力;加强异构电磁空间作战系统技术集成工具应用,按照通用技术和数据标准开发满足多种武器系统应用的通用软件系统;集中建设威胁目标数据库,统一开发、验证和发布威胁目标仿真模型;结合大型军事演习活动,在对抗中成体系检验作战支持能力;利用数据链和在线支持系统,发展作战平台机动中在线重编程能力。

  发展新锐攻击能力。新兴技术加速转化应用,为新型电磁空间作战手段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电磁空间作战加速向数智赋能、分布聚能、定向释能方向发展。数智赋能方面,机器学习和自适应决策算法,低延迟、可重构、高性能的硬件架构等技术应用使得电磁空间作战装备具有深度学习、自主决策能力。分布聚能方面,利用数据链建立有人/无人电磁空间作战平台的连接,构建广覆盖、高精度、要素活的分布式电磁空间作战杀伤链,实现电磁作战效能最大化、频谱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电磁与火力耦合释能最大化。定向释能方面,围绕防控无人化平台威胁、反制高超声速武器和破击战场信息节点需求,突出强激光、高功率微波、粒子束等电磁硬摧毁技术发展应用,加快推动电磁硬摧毁力量的体系化建设。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