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一门军事课程的“迭代升级”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一门军事课程的“迭代升级”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10-13 11:03

  一门军事课程的“迭代升级”

  ■周 超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李由之

  再好的课程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跟着时代走、贴着战场改

  一门课程的生命力,始于对其核心目的与深层意义的精准把握。若偏离了这一根本,再完备的框架也只是空壳。

  对于陆军步兵学院军事运筹学课程团队而言,找准课程发展的“靶心”、破解教学改革的“痛点”,是面向战场育人的必答题。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学员的实战意识,让这门课真正能在未来战场派上用场。”这是团队成员始终不变的追求。

  教研室主任邹力至今记得多年前的一幕:在毕业演练现场,面对兵力分配与任务协同的难题时,个别学员缺乏章法,耗时过长,最终拿出的方案脱离实战指向。

  如今,在军事运筹学课堂上,教员抛出军事决策优化的典型案例,学员们能迅速梳理任务目标、资源限制与变量关系,将零散信息填入分析表格。

  “原本让人头疼的兵力调配问题,现在几分钟时间便能精准‘算’出答案。”学员的评价,道出了课程优化带来的实效。

  “好课程从来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邹力介绍,自课程启动教学改革后,学员们上课积极性显著提升,课堂互动热烈,课后主动探讨问题的学员越来越多。

  “能把自己的专业所长用在教书育人上,为军队培养人才出一份力,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是一种幸福。”采访中,团队成员的话语朴素却真挚。

  一天夜晚,一则关于某局部冲突最新进展的新闻,在团队成员中引发了热烈讨论。邹力明显感到,“面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增多的战争形态,大家身上好像带着些说不出的东西”。

  深耕军事运筹学领域多年的曾子林,说这是一种“紧迫感”。她告诉记者:“再好的课程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跟着时代走、贴着战场改。”

  2015年,曾子林博士研究生毕业,便一头扎进教学一线。2017年军队院校改革,陆军步兵学院由任职教育院校改为学历教育院校,设置了军事运筹学课程。因专业对口、业务过硬,她担任这门课的负责人。

  这些年来,曾子林感受最深的,就是“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快”!在她看来,随着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传统解析模型早已难以应对作战行动中繁杂的交互关系,若不及时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课程就会与实战脱节。曾子林说:“大家心里异常清晰,不能让课程落后于时代,更不能让学员带着过时的知识走向战场。”

  在团队成员眼中,每一次修改课程设计方案、每一次补充典型案例、每一次更新教学内容,看似是微小的突破,放在为战育人的大背景下,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些努力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检验,在学员的能力提升中得以印证,更会在未来战场上影响胜负。

  把“求解实战”贯通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关键在于能否跳出“同质化”的窠臼,真正具有自己的特色。

  对于该院军事运筹学课程团队而言,他们的破局之道,是把“求解实战”贯通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陆军步兵学院教员梁叶子(右一)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思路汇报。陆康威摄

  梁叶子是教研室最早一批文职人员,为了帮她顺利通过新教员“一堂课”考核,邹力为她设计贴合实战的教学案例,曾子林手把手教她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员思维,整个教研团队更是从课堂设计的框架,到每句话的表达,逐字逐句打磨指导。

  “第一名,梁叶子!”当考核组宣布结果的瞬间,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可就在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曾子林的脑海里已跳出新的教学构想:“通过角色模拟,是不是能让学员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比赛刚结束,她便立刻召集团队,开启了新一轮的教学攻关。

  团队成员清醒地知道,学员们未来将走上基层指挥军官岗位,这意味着课程不能只追求技术层面的复杂,而要聚焦“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步兵作战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拓宽这条教学改革之路,曾子林带领团队在当月召开10余次碰头会,“实战”二字被反复提及,成为每场讨论的核心关键词。

  “与侧重讲授复杂的数学模型相比,我们的重心必须放在‘让学员用模型解决实际作战问题’上。”教研室副主任衡祥安说。

  “对,咱们就沿着这个方向走!”曾子林语气坚定,“现在理论内容占比较高,不仅和其他院校同质化严重,而且缺乏实践感知,必须把它改造成指向实践的课程。”她提出,要把步兵作战中常见的火力配置、兵力部署、战场指挥等问题,全部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案例,让学员既能吃透军事运筹学基本原理,又能直接运用到未来的指挥实践中。

  围绕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在课程设计中进行两项关键调整:一是简化公式推导过程,把更多课堂时间留给案例教学,让学员既接受“理论灌输”又学会“活用方法”;二是紧扣步兵作战实际,量身设计针对性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真正对接战场需求。

  “紧贴部队实际为战育人,课程才能叫好又叫座。”学院某处处长李计勇说,“教学改革关键是要找到贴近实战、贴近学员需求的道路。”

  前不久,团队带着这份贴近实战的课程,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突破重围,一举荣获一等奖。

  团队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歇——获奖后马上总结复盘,研究讨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更加贴近实战……这种清醒,深植于团队每一名成员心中。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战斗力的道路上,他们始终保持着“永不满足”的执着,持续探索实战化教学的多种可能。

  我们不仅是在做一项课题,更是在干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在系统科学中,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往往存在“蝴蝶效应”:输入的微小变化,可能引发结果的剧烈波动,而这样的不稳定解,在实际应用中毫无价值。

  这一规律,恰好映照出军事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随着现代战争形态加速演进,智能化、无人化、网络化作战样式不断改写传统战争规则,若教学体系不能紧跟变革、探索融合,培养出的人才便难以适应未来战场。

  “我们培养的指挥员,既要懂传统战术,更要会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团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始终与战场需求同频。

  “那次调研回来,一线官兵反复说,现在部队急需‘无人装备运用’‘兵棋推演’方面的人才,我们之前的案例虽贴近实战,但多是传统作战场景,已经跟不上部队实际需求了。”曾子林说。

  基于这一判断,他们将自主研发的兵棋系统“链接”到一线部队演训活动中,通过落地应用数字化手段,积累大数据,研究军事行动推演效率如何提升。

  课堂上,团队引入“基于兵棋推演的兵力运用博弈”教学模块,让学员在模拟实战场景中理解兵力部署规律,对所学军事运筹学理论进行验证。

  “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是刚才视频里的参谋。如果换成你面对这种局面,该如何用军事运筹学的方法优化作战方案?”课堂上的互动,推动学员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

  这些年,军事运筹学课程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团队获得陆军教学比武二等奖……“团队没有想着获奖有啥收益,更没人被‘挖’走。”邹力的话语中满是自豪,“因为大家都认准了一件事,我们不仅是在做一项课题,更是在干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走进课程团队教研室,记者发现每间办公室的角落里都摆放着一个黑色旅行包。从沿海到边陲、从盆地到高原,这些旅行包“走过”多个演兵场,见证了很多课程改革落地见效的成果。

  曾子林打开旅行包,里面整齐摆放着笔记本电脑和各类调研材料。她说:“为了将最前沿的技术融入教学,我们随时准备奔赴部队一线,参加实战化演习,开展调研和教学实践。”这些年,曾子林整理出大量专题调研材料,成为课程聚焦战争前沿、融合新技术的坚实支撑。

  入夜,教研室里灯火通明,团队成员仍在伏案学习,努力找寻将前沿技术与基层指挥员培养需求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未来更多教学创新模式的可能。一个个黑色的旅行包静静放在角落,等待着下一次出征……

  锐视点

  将教研“准星”对准战场“靶心”

  ■王德利

  军队院校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面对现代战争新特点、战场攻防新样式、武器装备新运用,军队院校既需要对课程进行反复迭代、持续优化,更需要从教育理念到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变革,通过个体努力、团队协作、组织赋能等协同发力,打造出向战为战的精品课。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员队伍的师德师风、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淬炼“向战课堂”,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炙热情怀点燃学员求知热情,以高尚师德师风引领学员成长。坚守为战育人使命担当,将教研“准星”对准战场“靶心”,做到为战而教、为战而研,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反复打磨课程,淬炼过硬教研本领。

  现代军事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依靠单一学科难以打造全面贴合战场的好课。打破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多域融合、结构合理的教研团队,才能形成协同高效、能打硬仗的教研合力。通过集体研讨的智慧碰撞,由“单打独斗”转型为“体系攻坚”,实现从“一个人闪光”到“一群人发光”的跨越,推进学识相授、能力相承、精神相继。

  打造出向战为战的精品课,离不开组织赋能和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为战向战的政策导向和资源调配机制,完善教学评价、激励和保障制度,积极营造崇尚实战、尊师重教、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才能形成好课频现、遍地开花、成果涌流的生动局面。

  院校教育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主渠道,必须围绕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坚定不移走出“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育人之路,争取多出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会打仗的高徒,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实人才和智力支撑。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 加沙:返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