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海军博物馆,重温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不凡历程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走进海军博物馆,重温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不凡历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10-10 08:21

  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向海图强 亮剑深蓝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海军英雄广场上的“亮剑深蓝”主题雕塑。

  仲秋时节,天蓝云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前人头攒动,游客在入口处排起了长队。近期,正值北部战区海军在青岛组织舰艇开放日活动,参观完西宁舰、芜湖舰等现役军舰,人们纷纷选择来到海军博物馆,重温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不凡历程。

  启航·破浪

  跟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走进第一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是毛泽东同志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段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1949年,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并形成决议,决议指出:“应当组成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自此,人民海军正式启航。

  靠泊在海军博物馆码头1号泊位的长江舰。

  “当时的人民海军舰艇中,长江舰和鞍山舰是主力舰艇。长江舰是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海军起义的一艘炮舰,鞍山舰则是我国以贷款方式向苏联购买的。”讲到这里,讲解员的神情凝重,“海军装备较少,但海上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可以想见人民海军的起步是何等的艰难。”

  墙上的一幅照片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是解放号炮艇的照片。解放号炮艇是排水量28吨、吃水0.6米的小型炮艇,仅配备有1门20毫米口径的舰炮和2挺12.7毫米口径机枪。

  1950年,国民党海军仍盘踞在万山群岛,妄图封锁海口。一次海战中,人民海军官兵驾驶解放号炮艇深入敌阵,顶着敌方多艘护卫舰的炮火,坚持战斗,重创敌太和号护卫舰,开创了人民海军近战夜战的先例。

  阅读完相关资料,一名游客脱口而出:“炮艇虽小,气势却大。”

  细心的游客们注意到,该艘炮艇两舷上分布着数十个炮弹弹孔。每一个弹孔仿佛都在诉说着当时战况的激烈,也在催促着海军建设者们“快些,再快些”。

  一盏老式台灯,曾点亮一个个不眠之夜;一份多次修改的设计图,记录着科研攻关中的精益求精;一枚陈旧但难掩光芒的奖章,见证着一名老兵在武器试验危险时刻的挺身而出……

  “快看!这儿有一只手表。”随着一声清脆的童声响起,一群小学生围在一个展柜旁。展柜中,陈列着“长征一号”核潜艇研制者黄旭华戴过的手表。

  墙上的介绍文字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当时,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核潜艇。面对缺钱、缺资料、缺技术的困境,黄旭华和同事从美国的核潜艇儿童玩具上找思路,历尽千辛万苦研制出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

  依靠这种拼搏奋斗精神,我国的海军装备实现了一次次迭代。如今,长江舰和鞍山舰已光荣退役,停泊在舰艇展示区。原长江舰的老兵谭湘东,参观现役军舰后,又登上自己战斗过的炮舰,感慨万千:“以前根本想不到,我们的海军装备会发展成现在这样。”

  随着参观的深入,更多的历史“老照片”呈现在记者面前:南沙守礁官兵面对高温、高湿、高盐、多台风的环境,住着高脚屋,却始终信守“人在礁在国旗在”的铮铮誓言;首批36名核潜艇试航员,隐姓埋名多年,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

  “条件如此艰苦,却立下不朽功勋!”一名游客慨叹,“唯有心中有信仰、有热爱,才能跨过一道道貌似不可逾越的天堑鸿沟!”

  不只是这名游客发出由衷的感慨。在海军博物馆的留言簿上,游客们纷纷写下体会和感受。其中有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在这里,我读懂了一种精神,明白了一个民族向海图强的意义。”

  忠诚·血性

  在海军博物馆,陈列着一件与陆军战史紧密相关的展品——一截弹痕累累的枯树枝。这截枯树枝长度仅85厘米,却嵌着35块弹片。

  “枯树枝来自上甘岭战役的战场,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访华代表团赠送的。”讲解员告诉大家:“忠诚与血性,是中国军人血脉里的基因。这截枯树枝之所以陈列在博物馆的显著位置,是因为它体现着中国军人这一共同的品质。”

  在海军博物馆,还有很多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都在印证着这一事实。

  不远处的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从“钢铁战士”麦贤得脑颅中取出的弹片。

  这块长、宽约1.5厘米的弹片,手术中取出后,被“请”进了海军博物馆。

  “麦贤得是海军官兵忠诚与血性的代表。”陪同采访的一名海军军官对记者说,“这块弹片就是证明。”

  细读相关资料,记者对“八六海战”有了更多了解。1965年的这场战斗中,年仅19岁的轮机兵麦贤得被弹片击中右前额,顿时昏了过去。麦贤得苏醒过来时,战斗还在继续。经过简单包扎,他不顾头部还在流血,忍着剧痛坚守战位3个多小时,直到战斗胜利。

  在另一个展柜里,一面静静陈列的奖旗,见证着新时代海军官兵的忠勇本色、战斗血性。

  2014年,海军372潜艇在执行一次重大任务中突遇“掉深”重大险情。生死关头,全艇官兵众志成城,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与顽强的战斗作风,成功处置重大险情。后来,该艇被中央军委授予“践行强军目标模范艇”荣誉称号,该艇官兵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讲解员为学生现场讲解。

  讲解员宋双婧无数次讲过这些故事,每次讲述,她都有收获:“这是游客与革命先辈思想交融的过程,也是作为讲解员的我和游客产生心理共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她见到过忽然安静下来的孩子们若有所思的样子,见到过青年官兵眼神里流露出的崇敬,见到过老人们潸然泪下……每每此时,她的一个想法就更加强烈:人民海军一路走来,变化的是装备和技术,不变的是骨子里的忠诚与血性。

  “这就是这些装备和展品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意义。”陪同记者一起采访的海军人员对记者说,“这种精神的感召可以穿过岁月的长河,让更多的人以昂扬的姿态继续奋斗。”

  站在一个硕大的水雷前,海军某扫雷舰战士宗义听着讲解员的介绍:1950年,人民海军第一支扫雷舰大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在雷区扫出2枚日制93式锚雷。

  “身为一名海军战士,我一直想来海军博物馆看一看。”趁这次休假机会,宗义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站在体形巨大的锚雷旁边,他心生感慨:“以前扫雷,没有先进的装备,革命先辈们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完成了一次次任务。今天,我们有专业的扫雷舰艇,舰上装备完善先进。面对新的海上作战环境,我们一定会像先辈那样出色完成任务。”

  利用休假时间,海军航空兵某部的一名年轻飞行员专程赶到这里参观。穿行在这条深邃的历史长廊,他不仅找到了我国海军航空兵成立以来的全部主战机型,更触摸到了海军航空兵发展的生动历程,重温了一场场捍卫祖国海天的生死较量。

  “海空卫士”王伟的遗物、“海空雄鹰团”的荣誉锦旗……与之对望,这位年轻的飞行员心中热血澎湃。“今天,接力棒已经握在我们手中,浩瀚海天正在等待着我们的出征。”

  4月23日,海军博物馆举行了一场致敬人民海军英雄的仪式。水兵笛响起,在场全体人员,包括8名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海军英模代表,一起行举手礼,向人民海军英雄致敬。

  “逐梦大洋壮国威,踏破波涛唱大风……”诵读献词的声音,回荡在海军博物馆上空。这是新时代海军官兵对先辈们的深情告慰。

  自主·自豪

  在海军博物馆户外装备展区,随着志愿者张衍杰的讲述,面对整齐陈列的装备,游客们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海上舰艇展示区里,长江舰、鞍山舰、“长征一号”核潜艇驻泊于碧波之中,无声述说着不平凡的过往。

  航空装备展示区中,初教-5、歼-5、青-6等飞机依次排列,承载着海军航空兵建设初期的历史。

  陆战装备展示区内,T-34坦克、ZTD-05式两栖装甲突击车、63A式两栖坦克静静伫立,其背后是我国装甲车辆艰辛的发展过程。

  张衍杰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从海军航空兵某部退役后,他便来到海军博物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当时也没多想,就想着把海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讲解的过程中,张衍杰越来越感到,“在这里当志愿者,成就感满满。”

  如今,张衍杰对海军博物馆的很多展品如数家珍。当记者问起他这么多年来感受最深的是哪件事时,他脱口而出:“游客们一听到‘自主研制’这个词,眼睛里立即就有了光。”

  “济南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鹰潭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防空导弹护卫舰;‘巨浪一号’导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潜射战略导弹……”张衍杰告诉记者,“游客爱听,我也爱讲。可以说,在这里,‘自主研制’是一个充满力量的高频词。”

  走进博物馆,被文物背后的故事所感染,以更大热情关心支持国防……张衍杰的经历,如今也是更多游客的真切感受。

  在博物馆的后广场上,游客们拿出手机,纷纷与“巨浪一号”导弹等装备合影留念。这既是发自内心的激动,也是一种致敬,向装备的研制者、使用者由衷致敬。

  在海军博物馆众多展陈中,有一件展品体积不大,却受到众多游客的关注。它是从歼-15舰载战斗机上拆解下来的一个尾钩。尾钩黑白相间,钩头原来是亮丽的橘色,但长期训练使用与时间的流逝使其弯钩处消减了原有的色彩。

  同行的一名海军人员介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军航空兵在舰载机方面都是空白。舰载机要上航母并准确安全地降落在着舰区,用尾钩钩住阻拦索是关键一环。

  人们很难知道,为完成舰载机在航母上安全起降,研制人员与海军官兵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2012年11月23日,“英雄试飞员”戴明盟操纵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成功实施了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用“惊天一落”开启了人民海军航母事业的新时代。

  海军博物馆的一些展陈,让游客感受到这种付出的巨大。飞行员张超用过的弹射座椅、飞行员曹先建受伤后打的6颗钢钉,如今就陈列在海军博物馆内,讲述着他们的奉献与荣光。

  博物馆的“航母style”体验互动区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孩子们右腿前屈,右臂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向前,摆出舰载机起飞助理的经典姿势。随后,屏幕上就会有一架战斗机从航母甲板上腾空起飞。现场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这个举动,他们放飞的也许就是心系海天的梦想。”

  海军航空兵某团干部刘国智借着参加舰艇开放日时机,和战友们一起来到海军博物馆。

  这些天,刘国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则短视频刷屏:歼-15T、歼-35和空警-600这3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完成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武器装备达到了新高度。”刘国智说,“生在这个时代,能够和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们何其荣幸。我们会用好手中装备,练好本领,战则必胜,不辱使命。”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海军博物馆的前广场上,阳光照耀下的“亮剑深蓝”主题雕塑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格外醒目,雕塑整体如同起锚待发的战舰,一把利剑如桅杆直插云霄。

  同一个广场上,游客沐浴在和平宁静的阳光里,回荡着欢声笑语。

  眼前的幸福安宁,正是人民海军劈波斩浪的意义所在。

  (采访得到朱慧娟、付康、赵政大力支持)

  海天间的蓝色交响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黄海的波涛冲刷着海岸上的礁石,千百年来从未停歇。

  海风掠过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遗址,拂过青岛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战舰,一路向南,吹向福建舰所在海域。

  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在海天之间奏响一曲雄浑的蓝色交响。

  人们不会忘记,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当时,人民海军的全部家当不过是几艘起义的国民党军舰和几十条木船。

  人们也不会忘记,1950年3月17日,首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视察刘公岛时,乘坐的是小渔船。当时渔民不解地问:“海军司令还要坐渔船?”肖劲光沉默良久,拍着船舷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自己的大舰。”

  那时的中国海岸线上,列强的军舰仍然耀武扬威。人民海军只能用有限的海上力量来保卫沿海沿江。

  1965年,面对国民党海军的一艘猎潜艇和一艘护航炮舰,人民海军东海舰队第二突击群588艇勇敢出击、以小击大,在击沉敌护航炮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国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荣誉称号。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室外展区的栈桥上,第一代济南舰吸引了一群青少年的目光。这艘战舰上的雷达、舰炮,曾让所在舰队官兵引以为傲。如今,这艘昔日的“装备试验先锋”已经退役,静静地停泊在舰艇展示区里。

  在青岛的一处军港里,参加北部战区海军舰艇开放日活动的导弹驱逐舰西宁舰正敞开怀抱,迎接人们前来参观。

  迭代,体现着发展的速度;开放,彰显着实力的自信。

  经过70多年风雨历程,如今的人民海军,已发展为“深蓝舰队”。前辈们的殷切期待,设计人员的殚精竭虑,一线官兵的演训实践……一代代人的接力付出,让昔日的梦想成为现实。

  当3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完成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歼-15T的凌厉破空、空警-600的沉稳盘旋、歼-35的灵动翻飞,都在证明一个现实——人民海军拥有了更加完整的现代化远洋作战装备体系。

  这是人民海军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当福建舰上3型舰载机弹射升空时,它们不仅仅是用尾焰照亮了海面,也昭示着人民海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