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75集团军某旅做好解决官兵和家属外出难题的“下篇文章”——
“专线大巴”重新出发
■陈 强 黄远利 解放军报记者 王德赛
“营区到乘车点要走好长一段路,遇到大热天会汗流浃背;路线不经过商场和银行,外出办事还得再转车……”初秋的一次恳谈会上,第75集团军某旅战士的直言,让不少机关干部红了脸。
该旅营区远离市区,地方公交一小时才有一班,遇到周边村庄赶集,沿途还要增加临时停靠站点,路上耗时更长了。如果打车前往,费用又比较高。于是,“开通专线大巴”成为不少官兵的呼声。
“大家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前不久,该旅人力资源科积极联系地方公交集团,协调开通了从营区到市区的“专线大巴”。没想到,运行一段时间后,很多官兵并不太满意。
恳谈会上,官兵的吐槽,确实符合实情。机关干部打开笔记本,越记心情越沉重:官兵外出乘车难题看似解决了,实则留了一截“尾巴”,导致好事没有办圆满。
“不是官兵太挑剔,是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该旅领导的话一针见血。新修订的《内务条令》对人员外出适度放宽条件、扩大范围,机关急于“办实事”,没有深入调研,既不掌握官兵常去的商场、超市、学校等分布情况,也未充分考虑营区分散、官兵前往候车点用时较长等实际问题。
“只有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官兵,才能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广泛听取官兵意见建议后,该旅领导带领机关干部与地方公交集团沟通协调,重新勘测线路,确保新路线尽可能覆盖官兵和家属常去的地点;在营区增设4个候车点,最远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调整优化运行时间,最大限度满足官兵和家属外出乘车需求。
很快,“专线大巴”重新出发。一个周末,该旅卫生连中士熊勖希和战友乘车一起进城,直接坐到了目的地。“以前走这一趟,要转好几次车。” 他笑着说,“上周我妈妈来队探亲,外出购物无需到处转车了,家属楼前就设有‘专线大巴’的站点。”
问题解决了,但带给机关的反思还在继续。该旅党委举一反三,梳理出“家属临时来队住房维修慢”“快递领取限时间”等多个类似问题,并建立挂账销号机制。人力资源科黄干事坦言:“以前总想着事情是否做了,现在更关注事情是否做好了。”
“只要真正做到请官兵参与、受官兵监督、由官兵评判、让官兵满意,再大的困难也会得到解决。”该旅积极畅通民主监督渠道,组织基层官兵对机关服务质量进行评议;定期召开机关基层恳谈会,面对面解决矛盾困难,把官兵的急难愁盼梳理成解难清单,立行立改。
如今,在该旅的“专线大巴”上,常能看见手提购物袋的官兵、携带婴儿车的军属。车窗外,艳阳高照;车厢里,凉爽宜人、其乐融融。它不仅载着官兵和家属往返市区,更载着机关服务基层的新思路,稳稳驶向兵心深处。
“为官兵排忧解难,做了不算本事,做好了才见真章。机关服务基层,唯有多往细处想、向实处落,才能掐掉虚花、结出实果,将‘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 该旅领导的话掷地有声,看似改变的是行车路线,实则是党委机关俯下身子办实事的作风。
短评
以兵心为镜,把实事办实
■张应坤
从“走远路乘车汗流浃背”到“家属楼前设立站点”,第75集团军某旅“专线大巴”行车路线的调整优化,揭示了机关服务基层的核心要义:不在于“做了”的形式完成,而在于“做好”的效果达成。唯有以兵心为镜反观自省,校正工作思路,检验工作成效,才能把每一件实事真正办到官兵心坎上。
机关服务基层,最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拍脑门”的一厢情愿。现实中,少数机关同志满足于“为基层办了不少事”,却没有及时倾听官兵的怨言呼声。“专线大巴”最初的运行窘境,最能说明问题:协调来了车辆,却忽视了营区到站点的实际距离;固定了路线,却未考虑官兵外出的实际需求。
“专线大巴”的暖心之变,彰显出“从兵中来、到兵中去”的服务理念。从“我要提供什么服务”到“官兵需要什么服务”的出发点转换,看似只是多花了一些调研的工夫、多做了一些细节的调整,实则完成了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契合”的转变,这正是拉近与兵心距离的关键一环。
基层的事,看似琐碎,实则桩桩关乎官兵切身利益,件件连着战斗力建设。把实事办实,表面是服务方式的优化,深层是对“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理念的践行。唯有始终以兵心为镜,将官兵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尺,才能让每一项服务举措都化作凝聚兵心的黏合剂、提振士气的催化剂,最终转化为推进强军事业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