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答卷写在打赢“新高地”上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把答卷写在打赢“新高地”上

来源:央视网2025-09-29 11:40

  该院学员在训练中。张 景摄

  苍穹如墨,笼罩大地,远处偶有飞鸟掠过树丛,发出窸窣声。前不久,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一场战术综合演练,在夜色中悄然打响。

  凌晨4时许,红方某分群指挥所亮起灯光,学员代清华神情专注,操控装备向蓝方区域隐蔽抵近侦察。“目标地域出现不明雷达信号。”代清华回传信息。

  镜头拉远——群山之间,一台台电子对抗装备埋伏在伪装网下,电磁频谱监测屏上的瞬息万变,展示着演练对抗的激烈状态。

  激战中,天色破晓。蓬勃的朝阳缓缓拉开天幕,似在宣告:每一次电子对抗行动,都是未来战争的预演。

  强军号角催人奋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响铃交卷”。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军事院校支撑。在大学新质战斗力布局体系牵引下,该学院直面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带来的深刻挑战,用实际行动把答卷写在科技“新高地”、打赢“新高地”上。

  攥指成拳——

  挖“深井”,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高墙

  实验室内,几台“黑箱”嗡鸣作响,装备屏幕上“流淌”着密密麻麻、红绿交错的信号图谱——那是战场电磁环境的“脉搏”。

  某团队几名成员围在屏幕前,等待最新实验结果。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准确识别雷达信号特征,是电磁环境领域的棘手难题之一,也是该团队接力数年攻关的一项重要课题。

  回望来路,几多艰难,几多坎坷。团队兵分多路,从战训一线采集海量数据,尝试构建模型。

  “看这里,波形边缘有个极其细微的‘抖动’。”那次,团队带头人潘教授发现一处信号片段异常,这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它太微弱,传统算法抓不住。”团队骨干成员刘副教授提出,如果能稳定提取并量化这种“抖动”,就能为解决目标信号看不清、认不准、判不明的问题打开突破口。

  沿着新路径,该团队倒排时间表持续攻坚,成功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某专项设备,使难题迎刃而解。

  在该学院,“集中力量干大事、团队作战闯难关”已成为科研新常态。

  “过去,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撒大网、捕小鱼’的情况,大水漫灌式投入导致资源稀释,项目与项目间关联不强,挖‘深井’的劲头不足,攻坚‘卡脖子’技术时难以有效形成合力。”多年前的一次科研工作会议上,该学院党委结合调研分析经费投入、项目总数和重大科技突破贡献率等数据,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

  “搞科研不能撒胡椒面,要收拢五指、攥紧拳头,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高墙,以单点突破带动全局突围。”该学院领导带队深入各教研单位和战区部队走访,综合分析学科优势,筛选出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方向,压减零散低效的项目投入。

  很快,无形的围墙被推倒,大学、学院两级相继制订多项管理细则,覆盖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全链条,使科研资源能够精准投向战场最需要的地方。来自不同系室的骨干打破建制壁垒,组成目标明确、灵活机动的攻坚团队,聚焦同一个技术方向展开研究。

  “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就要在几个‘山头’上扎下根,不见成果不收兵。”该学院某团队带头人时教授说。

  紧盯战场——

  还没毕业,就已经感受到了战斗气氛

  陆军某部驻训场,该学院尹教授正同前些年从学院毕业的学员、排长王长安讨论不久前参加战区演训的情况。

  “如果您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处理?”王长安语气中有困惑,也有期待。“先通过软件检测一下干扰强度……”尹教授沉思良久,从几个方面提出破题建议。

  深入探讨中,笔记本化作黑板,驻训场成为教室。训练开始的口令,仿佛也变成了下课铃声。

  这次交流,王长安深受启发,尹教授也受益匪浅。他翻看着笔记本,默默梳理此次边关行活动的收获。

  前段时间,该学院领导带领专家教授团队,深入驻守西北戈壁、西南密林的一线部队调研,助力学员扎根战位,找准建功军营的发力点,同时追踪评估育人质效。

  同样步履匆匆的,还有某学科方向带头人薛教授和他的团队。这几年,他们上高原、下海岛,抵达过很多重点哨位,不仅亲身感受到指挥体制、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的深刻变化,还在为一线官兵解决实战难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升级。

  前不久,该团队把研究成果运用在毕业综合演练中。一走进“中军帐”,学员孙帅齐就惊讶地发现,导演部不再依靠下发文书导调,而是通过战场动态信息系统,实时推送战场态势变化,学员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行动。

  “雷达遭‘敌’干扰!”怎么应对?孙帅齐屏气凝神,大脑飞速运转。“判断干扰种类,实施反干扰!”随着多种手段协同发力,雷达显示屏恢复正常,让孙帅齐稍微松了口气。他坦言,还没毕业,就已经感受到了战斗气氛。

  “跨军兵种展开联教联训,跨专业跨层次融合编组训练,能帮助学员更好理解未来联合作战中电子对抗力量的地位作用。”薛教授告诉记者,此次毕业综合演练,团队花费数月时间,研究增设新域新质课目、对照强敌构设训练环境和电子目标、适应性改造训练支撑系统,形成以实战案例研讨、实装效果演示、实情想定作业、实兵对抗演习为主体的“四实衔接”教学模式,锤炼提升了学员前沿技术应用和战法训法创新能力。

  “3、2、1,点火!”随着命令下达,数架无人机的尾焰划破夜空。操纵无人机编队的,是在陆军某旅参加联教联训活动的该院学员。“从院校培养到对接战位,新域新质人才培养的路子越走越实了。”线上实时目睹这一幕,薛教授和团队成员露出笑意。

  融入体系——

  装备和技战术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强大

  滚滚黄沙,铁甲奔流,战鹰翱翔。那一年,一场实兵演训在西北拉开战幕,该学院朱副教授和团队携带自主研发的某装备参与演训任务。

  前期测试时,装备展示出较强的综合防御能力,得到部队官兵点赞。然而,装备随装甲车一起出征时,难以适应车载行进的战场环境,表现不尽如人意。

  性能好只是基础,联得上、融得进才是目标。针对演练暴露的问题,朱副教授带领团队认真反思,迅速调整设备结构、迭代软件算法,在关键时间节点前完成设备升级。

  “单兵单装作战能力强还不够,练强协同本领,装备和技战术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强大。”这几年,他们注重将成果纳入体系作战链条,在持续不断训练、检验、磨合中,丰富体系作战经验,锤炼体系作战能力。

  这样的经历,朱副教授和团队已有多次。军队调整改革以来,网电对抗力量深度融入联合作战指挥与力量体系,加速向各维空间、各作战要素融合渗透。然而此前,由于技术壁垒较高以及传统作战模式惯性,网电对抗力量在演训中的地位一度很是尴尬。

  数年前一次演练,该学院专门组建力量参与行动设计、开展演练评估。然而,个别参演部队对这支力量不够重视,加之各作战要素已按“惯例”进行体系协同,最终,电子对抗课目仅作为“加餐”纳入“菜谱”。

  这样的经历深深刺痛着团队。大家拿出钉钉子的劲头,扎在演训一线,奔走于阵地之间,指导解决各类问题,帮助部队摸清能力底数、推动战法创新。

  几次演训后,各部队对电子对抗融入联合作战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如今,由该学院牵头的战区专项演训已成为标杆品牌。

  每个作战要素与体系的融合度高不高?体系支援力量用得足不足?对体系效能发挥的贡献率大不大?有没有无意间成为体系中的断裂点和薄弱点……今年受领上级赋予的某学科深化论证任务后,该学院成立专班推进某新兴领域专业布局,向新课题发起冲锋。

  “联合作战呼唤联合人才,这张名为‘联合’的考卷,我们还没有答完。”该学院一位领导表示。

  7月3日上午,迎着灿烂的阳光,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缓缓驶入香港维多利亚港。朱副教授和团队带着再度升级的系统,全程参与护航。

  航母飞行甲板上,舰载战斗机威武列阵;香港市民与官兵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码头的留言墙上写满了对祖国的祝福和对人民军队的感谢……眼前的一幕幕,让朱副教授心潮澎湃。

  金秋时节,新学期的号角再度吹响。“新时代气象万千,新征程催人奋进!”新学员的誓言,何尝不是朱副教授的心声,何尝不是汇入强军事业滚滚洪流的每一朵浪花发出的声音!

  誓言回响,新篇已启。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