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结束为期一个月的跟学跟训,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教练员、一级上士王剑带回了一份“能力需求清单”。
原来,某旅刚刚结束某新型装备试训任务,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剑在学兵承训的“空档期”赶赴该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剑与部队训练骨干共同复盘总结、梳理练兵经验,不仅吸收了10多种创新训法,还明确了该专业学兵下一阶段培训的重难点。
返回基地后,王剑对照笔记本上的经验梳理,编写成一份份实战味浓郁、专业特色鲜明的教案,运用于组训任教。
王剑的经历并非个例。为精准对接未来战场需要,缩短从课堂到战场的距离,该基地已有近百名教员赴送训单位跟学跟训,先后重塑56门专业课程结构,更新50余套专业教材,申报6项新域新质方面课题……
“以前,我们教什么,学兵学什么;现在,部队战斗力建设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教什么。”该基地领导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各部队担负任务多元多样、武器装备迭代升级、战法训法不断灵活,增编不少新兴领域专业,必须以战场需求为牵引,改进组训任教方式。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该基地党委紧紧围绕能力需求推出一系列举措:
他们常态化组织教练骨干参加重大演训活动,赴一线指挥部、部队跟学跟研跟训,编入指挥一线、战斗一线,收集装备作战实际案例,跟踪掌握练兵备战最新动态;
邀请部队一线骨干、院校专家线上执教,将演训情况、战训经验和装备性能特点等信息数据融入基地课堂、编入专业教案;
根据未来战场态势,选取多个高于学兵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目作为拓展内容,拓宽学兵视野,前置掌握更多技能……
不到一年的时间,随着一批批教练骨干深入各送训部队,“能力需求清单”不断更新,10多种创新训法被运用于练兵实践。最新一批承训兵员军事训练成绩表中,优良率达80%以上。
陆军某部上等兵马明超从基地培训结束返岗后,恰逢新装备列装,他凭借所学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去年底,因工作成绩突出,马明超荣立三等功。“培训内容精准对接岗位需求,让我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马明超说。(傅 琳 特约记者 丁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