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丁玉冰)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双重历史纪念时刻,北京香山论坛开设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聚焦“战争记忆与当代和平”议题。青年作为“文明传承与和平守护的关键一环”,肩负着“承接历史记忆、构建未来和平”的重要使命,来自俄罗斯、美国、中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亚美尼亚等多国的青年军官与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战争记忆的传承、当代和平的构建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各国嘉宾在“以史为鉴守护和平”“反对历史歪曲”“推动多元对话”等方面形成广泛共识,彰显了青年一代在文明传承、记忆守护与和平维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北京香山论坛开设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上半场现场。(丁玉冰 摄)
图为北京香山论坛开设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下半场现场。(丁玉冰 摄)
多国视角下的战争记忆:差异中凸显共识
研讨会上,各国嘉宾从各自国家的历史经历出发,分享了对战争记忆的理解与传承方式,呈现出丰富的多元视角,同时也提炼出跨越国界的共同认知。各国对战争记忆的理解,虽因历史进程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些差异,但在守护和平这一终极目标上达成了高度一致。大家都深刻认识到,战争记忆的核心价值在于“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必须坚决反对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侵略罪行的行为;各国应在尊重历史真相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缩小认知差异。
聚焦现实关切:从历史记忆到和平实践
在互动环节,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如何才能将战争记忆切实转化为推动和平的实际行动?这一问题紧扣研讨主题,使嘉宾们从理论探讨迈向对现实路径的深度思考。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嘉宾们从各自国家的实践和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历史教育方面,要强化其“客观性与包容性”,避免单一化叙事。跨国历史研究合作也至关重要,中俄共同开展二战史料整理项目,通过学术交流减少认知偏差,为构建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认知提供了范例。民间在促进和平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通过文化交流,如抗战主题电影、展览等活动交换共同记忆,增进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此外,坚持多边主义,借助联合国、东盟等国际平台,将“以史为鉴”的共识转化为具体的和平合作机制,如冲突调停等,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青年担当:承接过往,守护未来和平
研讨会最后,各国嘉宾共同呼吁,青年一代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历史差异:既要 “正视历史”,不回避本国在历史中的角色,也要 “尊重多元”,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国家的记忆视角;既要从历史中汲取“避免战争”的教训,也要主动参与和平实践,如国际维和、人道援助等。
正如参会嘉宾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校胡峰笙在发言中所说,“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各国青年应携手通过互利共赢、对话协商解决争端,让战争记忆真正成为“和平的基石”,而非“冲突的导火索”。这场研讨会不仅展现了各国青年对历史与和平的深度思考,更凝聚了“以史为鉴、共护和平”的青年共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