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丁玉冰)9月17日至19日,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办,主题为“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本届论坛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设置多个相关议题的分论坛。17日下午,“香山视界·高端对话”邀请到中国二战史学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胡德坤与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主席哈罗德·拉夫两位专家,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代意义”展开深度对话,回顾历史、剖析当下,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思考。
论坛伊始,哈罗德·拉夫首先发言,他高度评价两周前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指出此次阅兵意义重大,提醒国际社会中国作为二战盟国对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同时,他直言在西方主导的战后叙事中,中国和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被严重忽略,西方教科书及教学内容以自我为中心,美国不少民众甚至对中国战场的作用知之甚少,存在对中国二战贡献的“认知赤字”。
胡德坤随后补充,中国抗日战争是弱国对抗强国的艰难抗争,14年里中国以游击战争为主,开创世界军事历史先河。1931年至1939年,中国独自抗击日本侵略,是名副其实的东方主战场。即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担负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重任,有力支持了苏联、美国等盟国的作战,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加速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制约日本西进计划,还在印缅战场为盟军解放东南亚打响第一枪。他强调,中国抗战不仅为自身,更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世界性贡献,应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关于西方对中国二战贡献认知不足的原因,两位专家均指出冷战思维是关键。哈罗德·拉夫表示,二战后冷战开启,西方因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弱化甚至忽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且中文资料获取难度大也加剧了这一问题。胡德坤则提到,冷战培育的观念影响深远,但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学者开始转变对中国抗战的认识,今年7月在武汉大学的相关学术研讨会上,不少欧美学者已认可中国的贡献。
针对外界对中国阅兵的负面看法及“中国威胁论”,胡德坤回应,中国阅兵是国家进步与大国自信的体现,新中国成立74年来始终奉行和平外交,从未主动攻击他国,也不走“国强必霸”之路,中国的强大是世界和平的保障而非威胁。拉夫补充,中国通过发展自身实力、改善民生来推动国际秩序稳定,是“以实力促和平”的典范。
讨论的最后,胡德坤与拉夫均表示此次对话成效显著,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共同推动国际社会铭记历史、守护和平,为全球稳定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