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8日一早,光明日报文艺部的老记者梁若冰挂着金光闪闪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章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她说:这一天不仅是国难日,也是她的爷爷——抗日将领梁立柱离世79年的祭日。“我和家人一大早就到爷爷抗日战争时期使用过的遗物前祭奠,还特地带来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给他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章。”梁若冰说,“爷爷若天上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据梁若冰介绍,梁立柱将军曾两次获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纪念章,他的遗物多次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主题展中展览。此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中,便陈列了梁立柱将军在绥远前线作战时使用的军事地图册和军事望远镜。
梁立柱将军在绥远前线作战时使用的军事地图册和军事望远镜。
看到文物的瞬间,梁若冰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我小时候悄悄摆弄过这些老物件,爸爸总是藏起来不让我乱翻,要不然也不能完好地保存到现在。”据梁若冰回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馆之初,收藏部负责人乔玲梅来到家里收集文物,梁若冰的父亲梁子筠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并征求家人同意后,将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军事地图册、望远镜、公文包等7件抗战文物悉数捐赠。时隔多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保部还妥善保留着39年前梁家捐赠的编号收据底单及捐赠证书。
梁若冰听长辈回忆:梁立柱将军祖籍河北威县,20世纪30年代曾在青岛、烟台、蓬莱、龙口一带驻守多年,那时日军时不时前来骚扰,并且开来军舰要求强行登陆。骑兵出身的梁立柱,在祖国领土领海主权完整的问题上丝毫不退让,欺软怕硬的日本侵略者只能灰溜溜地调转船头离岸。1938年8月,梁立柱自中央军校(陆军大学14期正则班)毕业后,自愿放弃在重庆的舒适环境和优厚岗位,独自一人奔赴绥远。
长大后的梁若冰成为了一名记者,并不断搜集着梁立柱将军的生平轶事。通过父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资料,她逐步了解到:祖父梁立柱自陆军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到艰苦的一线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3月19日调任第8军(军长李玉堂)副军长;1940年终于到了傅作义领导的抗日主战场绥远前线。
“那时,边陲环境艰苦、战争环境严酷,爷爷在绥远前线率部队与日军作战期间屡立战功。他人生的最后六年多,也是在抗日主战场绥远度过的。”梁若冰介绍道,1986年5月31日,她随父亲来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董其武家中,董其武充分肯定了梁立柱将军在抗战期间的表现,并亲笔写了《证明材料》。《证明材料》里写道“我跟梁立柱认识并常常往来,共在傅作义先生领导下驻防绥远后套约五年之久。梁因在抗战中积劳成疾,于一九四五年底请假离职到南京中央医院治病,不幸于四六年九月十八日病逝。梁在抗战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抗战的将领。他病逝于解放战争初期,未曾参加过反人民的内战。对他的子孙应该按抗日战争中的军人的后代对待”。这一年,梁若冰的父亲梁子筠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了缅怀文章《一位鲜为人知的抗日将领——回忆我的父亲梁立柱》。
“9月3日,我受到有关部门的邀请,和很多抗日将领、英雄、名人的后代一起观看了《正义必胜》文艺晚会,深受感动。”梁若冰表示,她会追寻祖父那一辈人的足迹,学习和传承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邢台市方志谱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英超供稿;文中照片均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张伟拍摄)
梁立柱将军嫡孙女梁若冰携子胡海诣及先生;嫡孙梁若宇携妻儿梁恩泽一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留影。
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文艺晚会上,抗战有功人员后人(右五至右一):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张庆盈(抗日名将张宣武孙女);科研工作者阴曼丽(陆大9期正则班毕业,阴诚之将军之女);光明日报主任记者梁若冰(陆大14期正则班毕业,梁立柱将军孙女);历史学家郭平英(郭沫若之女)和编辑徐爽英(抗日英烈徐荣奎将军孙女),受相关部门邀请,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