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一群扫雷尖兵的突围之路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一群扫雷尖兵的突围之路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9-11 10:30

有一种课堂叫“雷场”

 

  ■李光磊 赵文环

  高原的夜风带着凉意,临时宿舍里,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大队长冯俊的目光扫过面前几十张黝黑的脸庞——这是一群下连后就转到驻训场的新兵。

  “咱们大队的番号是血与火铸就的……”冯俊介绍道,从2015年组建至今,大队排除地雷及未爆弹20余万枚,移交安全土地60多平方公里……他忽然停住,望着这群列兵问:“怕吗?”

  新兵们尚未回答,冯俊身边的一级上士徐刚笑着说:“怕啥?咱们冯大队长扫雷根本不用探雷器,一屁股‘坐’下去就能找到地雷!”

  哄笑声中,冯俊讲起了那次遇险的经历。这并非他第一次被拉回记忆的“雷场”。去年在上级组织的情景课巡讲中,他就回忆过这段往事——

  2019年11月17日,边境雷场。冯俊像往常一样带队执行扫雷任务。官兵背着20多公斤炸药,在密林中蹒跚行进,作训服早被汗水浸透。

  “原地休息!”冯俊喘着粗气下令的同时就地坐下。

  “别动!你脚边有根线!”身旁的战士董臣江突然急切地对冯俊说。

  俯身拨开腐叶,冯俊的指尖顺着金属引线摸索。“完了,我正坐在一枚地雷上。”摸到圆柱形雷体,他立刻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都闪开,退后50米!”冯俊的嘶吼声回荡在山谷。等待救援的时间里,父母的面容、未婚妻的身影在他脑海里一一闪过……

  百米外,董臣江套上防护服步步逼近:“让我来!”

  引线已经锈蚀,稍一触动便可能被引爆。董臣江俯身趴在地上,将工具钳小心探入泥土。冯俊对他说:“剪吧,我相信你!”

  作业完毕,董臣江轻声说:“起来吧,没事了。”危机化解,冯俊却依旧坐在原地一动不动,满头大汗。

  当夜,冯俊从噩梦中猛然惊醒。浓稠的夜色里,烟头明灭不定,惊魂一幕反复闪回。一时间,阵阵恐惧袭上冯俊心头:“我可能再也上不了雷场了……”

  “想到父母和未婚妻,确实怕。但我是杜富国的队长,怎能退缩?”次日清晨,冯俊带着队伍再次踏入雷场。

  如今,那枚失效“哑火”的地雷,静卧在大队队史长廊展柜里,成为大队独特的教材。

  窗外,熄灯号打破了高原夜晚的宁静。望着宿舍里新兵青涩的面庞,冯俊知道这些年轻的战士要成为真正的扫雷兵,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真正的扫雷兵,要永远在生死一线修习那堂名叫“无畏”的课。扫雷兵真正的传承不在雷场,而在那颗悬于深渊之上仍选择勇敢向前的心。

  一群扫雷尖兵的突围之路

  ■罗 奎 杨中云 赵文环

  “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左八)与正进行训练的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官兵在一起。骆华英摄

  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官兵正在雷场搜排地雷和爆炸物。黄巧摄

  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组织训练,战士操作无人机远程放置起爆装置。赵文环摄

  以老带新

  扫雷排爆没有“容错空间”,必须由见过生死的人先上

  一次,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接到紧急任务:友邻部队在某地实施实弹射击时,发现5枚未爆弹。

  大队立即抽组任务分队前往处置。这个7人任务分队阵容颇具代表性:一级上士韦易智、二级上士杨斌和郑盛鹏,都是蹚过边境雷场的老骨干;中士詹皓博、下士曹汝林则是没什么实战经验的年轻军士;陈庆康、王昊天都是上等兵。

  这种以老带新的组合,近年来成为执行任务人员的常态。该大队支援保障队队长刘泽锋告诉笔者,自2018年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结束后,新加入大队的年轻官兵大都缺乏实战经验。

  刘泽锋曾带出80余名骨干,曾几何时却苦于人才断层:“每次出任务,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老面孔。”

  这支全军唯一的陆上扫雷专业力量,在边境大扫雷行动结束后,任务重心发生了转变:从集中清除战争遗留雷场,转向应急扫雷、零星排爆、维和任务与日常训练。

  职能转型的背后,人才断层与任务多样化的矛盾比较突出,“老兵扛旗、新兵旁观”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刘泽锋清晰记得2023年3月的那一幕。那时,他带队到边境宣讲地雷未爆弹知识,突遇一位村民求救:多年前,他曾捡拾一枚未爆弹埋在自家菜园中,但如今记不清具体位置了。

  闷热的午后,路边小菜园的泥土被烈日烤裂。二级上士黄祖恩手持探雷器将整个菜园搜了一遍,也没听到探雷器的变音。

  是未爆弹埋藏深度超过探雷器探测深度,还是发生了位移?黄祖恩不甘心,又探测了一遍,仍未听到变音。

  下士卢德太紧握探雷器,眼中闪烁着渴望,请战上前搜排,却被刘泽锋喝止:“退后!这活,得让见过生死的人先上。”

  卢德太是新加入大队战士中的佼佼者,却无一次实战经验。菜园紧邻民房,那枚埋藏多年的弹,位置无法确定,一丝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班长,让我来吧!我的训练成绩全优。”卢德太再次请缨。黄祖恩没说话,只是摇头。

  从边境雷场走下来的黄祖恩跪在地上,探测一遍,清理一层泥土,再探测一遍,不停重复着动作。

  铲尖每掘一寸,汗珠就顺着黄祖恩鼻梁滚落下来。突然,探雷器的嗡鸣声变得尖锐。

  村民疏散后,黄祖恩独自跪地,继续作业。一个多小时后,在40厘米深的土层下,一枚锈迹斑斑的未爆弹显露出来。

  其间,卢德太又申请了3次,均被拒绝。直到这枚弹被完整剥离,引信确认稳定,黄祖恩才招手让卢德太靠近并执行转移销毁任务。

  那是卢德太入伍以来,第一次在实战中直面爆炸物。他跪在地上,双手轻轻托起锈蚀的弹体,慢慢移向沙箱……

  “轰——”远处空旷地带,阵阵烟尘腾起。村民连声道谢,卢德太却心有余悸。那一刻,他真正领悟到:扫雷排爆,容不得半分差池。

  卢德太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大队,新作业手首次参与高危作业前,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见习期”。

  大队长冯俊的记忆里有不少教训:一名训练成绩全优的下士,首次处置未爆弹时,手抖得握不住工具;另一名义务兵在模拟场上镇定自若,却在实战爆破声中受到惊吓。

  “训练场满分,不等于雷场及格。”冯俊面色凝重,“扫雷排爆不是电子游戏,不能重来。稍有差池,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更严峻的是,转型期的任务比边境扫雷更凶险。边境遗留雷场尚有规律可循,如今官兵面对的却是新威胁:刚坠落的未爆新型炮弹、村民私自捡拾的未爆物、维和任务中陌生的外军炮弹等。

  2023年以来,大队执行的百余起零星排爆任务中,70%涉及性能不稳定的爆炸物。

  “锈蚀的老雷像定时炸弹,但新弹更致命——内部结构完好,震动、碰撞都可能发生爆炸。”冯俊翻出相册,指着一枚弹体锃亮如新的炮弹说。

  实战机会少,导致年轻军士缺乏经验。为填补人才缺口,大队加强了年轻官兵的基础训练,提高实战模拟频率。然而,这些措施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见效。在过渡期内,老兵们依然默默扛起最危险的任务,用生命为后来者铺就安全通道。

  人机协同

  无人设备可以降低风险,但化解绝境的是“人脑中的经验库”

  夜雨敲打着野战帐篷,防水布上的水珠不断滚落。刘泽锋坐在桌前,紧盯着眼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

  在一线扫雷排爆十年,他积累了大量执行任务的资料。此刻,他正在编撰《未爆弹处置实战手册》。

  刘泽锋的手指在鼠标上不停滑动,停在一个文件夹上,记忆瞬间回到4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排爆任务中。

  2021年5月7日,云南大理祥云青海湖水库清淤施工被打断,两枚战争年代遗留的未爆航空炸弹从淤泥中露出。接到求援,刘泽锋迅速带队前出。

  抵达现场后,官兵发现,两枚航空炸弹离最近的居民区不到两百米,上千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探测,再探测!一厘米都不能漏。”刘泽锋的声音斩钉截铁。官兵手持探雷器,一寸一寸扫描着湖滩。地表探测结束,他们又用航弹探测器进行探测。

  突然,航弹探测器屏幕显示出一枚弹体。向下挖0.9米后,第三枚同型号航空炸弹惊现!

  刘泽锋很清楚,这些航空炸弹保险全部处于战斗状态,震动、摩擦甚至温度变化都可能引发爆炸。

  三面民房林立,一侧邻近高速公路,一旦3枚航空炸弹同时爆炸,破坏作用巨大。

  排爆手都知道,与爆炸物待在一起时间越长、风险越高。尽管大队试用过“激光销毁”等无人作业方式,但这些无人装备还从未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实战应用过。

  刘泽锋与战友们商议决定:采用激光束远距逐枚引爆,避开人员接触;若失效,再以TNT诱爆。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航空炸弹破片和冲击波对周边造成伤害,官兵们在3枚航空炸弹周围分别堆制了1.5米厚、2米多高的挡墙,并挖制了多道深达2米的减震沟。

  第一枚裸露航空炸弹被激光锁定,红光一闪,巨响震彻湖谷,这枚未爆弹被成功处置。然而,官兵还来不及高兴,第二枚半露航空炸弹在激光诱爆时却出现意外。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激光击中弹体后,裂而未爆。

  二级上士李书明穿着重型防护服,缓步进入现场,贴近弹体设置了2公斤TNT。随着爆破声响起,第二枚航空炸弹被成功处置,紧接着第三枚航空炸弹也被诱爆。

  机器可以降低风险,比如无人机成像替代了人工初步勘察,激光销毁也可以避免人员近距离作业。但这次任务还原出一个真相:机器可以积累数据,但不会“积累经验”。

  当激光失效时,是指挥员刘泽锋基于数百次排爆的经验,果断迅速切换方案;是排爆勇士们对TNT药量、设置位置的肌肉记忆,化解了危机。

  “再先进的设备也不懂弹体锈蚀的微妙差异,读不出引信开裂的死亡信号。”冯俊坦言,“无人设备降低了风险,但化解绝境的始终是‘人脑中的经验库’。”

  创新,绝非以机器替代人,而是让科技为更多扫雷兵护航。多型无人设备纳入大队训练体系:无人机勘察模拟排爆场,排爆机器人远程转移未爆弹,演练激光器远距引爆。

  尽管如此,大队的训练重心仍是“经验传承”。课堂上,老兵演示如何探测定位地雷未爆弹;雷场上,义务兵只能在安全区域观摩,直到考核通过。

  前不久一次排爆任务中,二级上士郑盛鹏带着中士詹皓博和上等兵陈庆康参加。郑盛鹏示范排除一枚未爆弹后,便在一旁指导詹皓博排除另一枚未爆弹,而陈庆康全程只能在起爆点远程观摩学习。

  “容错率为零的行业,活下来才能教下一代。”刘泽锋带出的骨干中,15人立功,1人提干,正是这种千锤百炼的经验链的延续。

  水库的弹坑早已被覆盖,但大队的转型之路仍在延伸。近年来,大队官兵的认识愈发清晰:无人机和激光设备承担基础排爆任务,有助于降低官兵伤亡率,但核心决策仍有赖于“见过生死的人”。

  冯俊在训练场对新兵喊话:“无人设备只是我们处置的一种手段,但处置方式的选择必须靠实战锤炼!”

  远处,模拟雷场的爆破声隆隆作响。年轻官兵的手有些颤抖,但他们前进的脚步没有停下。

  以变应变

  雷场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某靶场,烈日炙烤草地。冯俊蹲在弹洞旁,汗水浸透作训服。眼前的3个洞口,每个洞底都蛰伏着一枚20多公斤的新型未爆弹。未爆弹的具体位置与朝向,无人知晓。

  这是冯俊多年排爆生涯中,首次遭遇这种情况。若按传统做法,从后往前挖,一旦碰上弹头对着的方向,稍有不慎就会触发引信,后果不堪设想。

  危险远不止于此:靶场散落着大量弹片等金属信号源,干扰探雷器、航弹探测仪工作;土质松软,轻轻一挖洞口就塌,掩盖炮弹射入轨迹。

  无法定位如何挖掘?洞口坍塌如何寻弹?冯俊眉头紧锁,猛然想起自己处置钻入地下火箭弹的一次经历。那次,他曾用一根PVC管成功探测深度。

  受此启发,他找来一根鱼竿,小心翼翼探进弹洞深处。在地面标记方向后,他又倒退一米,画出安全线。接着,他将面粉塞进洞内,防止挖掘过程中弹洞坍塌后丢失轨迹。

  安全线外,挖掘机轰鸣作业。挖至安全线附近,冯俊接手,进行人工精细挖掘。最终,在近2米深处,那枚未爆弹现形。

  冯俊在引信连接部精准开槽,塞入2块TNT,以双雷管起爆方式成功处置。

  这是生死一线的智慧迭代:面对新型弹药,无现成教案,官兵靠经验“解题”。弹洞歪斜,他们用面粉标记加鱼竿测深,划定安全界线;挖掘高危,他们采取机械先行、人工收尾。

  “扫雷排爆不能刻板地套公式,需要因时、因地、因事灵活变通。”冯俊说。

  日益多元的任务,每次都是未知方程。“今年,我们准备编一本自己的教材。”冯俊和战友们正准备结合多年的实战经历,把未爆弹处置经验整理成册。

  教材提纲由冯俊起草,内容涵盖爆炸基础理论、常见未爆弹的基本销毁操作和特殊情况处置,传递的核心理念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扫雷排爆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迭代的处置经验。迭代,源于血泪教训的转化。近年来,许多排爆任务中涉及自制爆炸物和新型弹药。

  险情催生新战法。面对新弹“掉头”风险,他们摒弃纯人工作业方式,采用机械+人工分段作业,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降低触爆风险。这些创新做法被写入教材,成为教学案例。

  尽管教材集纳了国内外扫雷排爆的许多实战案例,但冯俊总是向战友们强调:“面对生死考验,我们方法要多些,思路要开阔一些。”

  未来任务会更复杂,但制胜法则不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这部教材,正是这一逻辑的结晶。它不给固定公式,只给“解题思维”:随时调用经验库,灵活组合方法。

  扫雷排爆战场,考题永远在刷新。

  见多识广,办法自生;因势而新,方能制胜。正如扫雷兵那个用面粉标记的弹洞——它深埋死亡,却催开了“智慧之花”。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准格尔旗:盐碱地变生态观光园

  • 重庆黔江:小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秋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共吸引全球约1900家展商参展。
2025-09-09 10:01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