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物名片】任晓敏,空军某旅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一次。肖玉孟摄
号手“铁娘子”
■曹 建 石雪峰
9月3日清晨,联合军乐团官兵正在为当日的正式亮相作准备。演奏员任晓敏在队伍里,一遍遍检查乐器,反复擦拭号嘴和按键。乐器在阳光下反射出金属的光泽,映照着她专注的神情。
她手中的乐器叫上低音号,在铜管乐器中不算轻,重量约4公斤。长时间托举上低音号演奏,需要较强的体力和耐力。但这并没有难倒作为特战女兵的任晓敏。
任晓敏第一次接触上低音号,是在10年前。那年,她刚入伍不久就参加了基层业余军乐队。挑选乐器时,任晓敏选择了上低音号。她笑着告诉我们:“当时看那个乐器没有人选,我就去试了试,结果一下就吹响了,于是就选择了它。”
在后续演奏训练中,任晓敏十分投入。她逐渐爱上这个乐器,也喜欢用它演奏那首耳熟能详、旋律优美的曲子——《我爱祖国的蓝天》。
“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演奏时,任晓敏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名飞行员,驾驶战鹰、翱翔蓝天。那是她曾经的梦想。高中时,她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在选拔考核中遗憾落了榜。
入伍后第4年,任晓敏等来了另一种“翱翔蓝天”的机会。她看到选拔专职跳伞员的通知,第一时间报了名。她说:“那次选择,我是认真考虑过的。”
都说跳伞是勇敢者的运动,任晓敏对此深有体会。在离地千余米的空中,风像刀片一样刮得她脸颊生疼。那是她第一次跳伞。盯着下方翻滚的云层,她的心跳骤然提速。深吸一口气后,她勇敢地向前跃出。
穿过一层薄云,大地的容貌在她眼中逐渐清晰。她来不及欣赏,到了一定高度,顺利打开了降落伞,瞬间感到如释重负。她望向远处,连绵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交织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那一刻,她难掩激动。没能当上飞行员,这也算实现了自己的“蓝天梦”。
“每一次爬坡过坎,都能遇见不一样的风景。”次年,上级组建女子特战小组,任晓敏又主动报了名。经过几年锤炼,在攀爬、格斗、潜水、射击等项目上,她逐渐崭露头角,并在空军组织的一次狙击手集训考核中获得第二名。
今年,任晓敏来到联合军乐团集训点,再次拿起熟悉的“老朋友”——上低音号。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行系统训练,“老朋友”也不像以前那样熟悉了。肌肉记忆里仅存的那一点熟悉感,还被老师判定为指法错误,任晓敏几乎从零开始学。
这位在特战队被战友们称为“铁娘子”的女兵,把一首首曲目当作训练场上的高墙,一次爬不过就爬两次,咬住那些不熟练的地方反复练习。看她每天拼命的样子,联合军乐团里的战友们也开始叫她“铁娘子”。
在所有演奏曲目中,任晓敏最喜欢的依旧是那首《我爱祖国的蓝天》。当乐曲旋律响起,她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梦想中的画面,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绽放伞花、拥抱蓝天。
阅兵当日,伴着联合军乐团演奏的这首乐曲,一架架战机飞过天安门。任晓敏不敢抬头看,只专注于演奏。那隆隆的飞机轰鸣声,不禁让她热泪盈眶。这旋律,伴随着人民空军的加速发展,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蜕变。
眼前,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一座座移动的“钢铁长城”气势如虹,观礼台上的人们热情欢呼。她说:“这是我在成长路上见过的最美风景。”
【人物名片】陈卓,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一次,三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王焕斌摄
排头兵之争
■解放军报记者 李庆桐 特约通讯员 刘小云
“势如破竹!”“到!”“出列!”战旗方队组织训练时,教练员点名让陈卓给大家示范跑步登车、敬礼摆头等动作。集训期间,战旗方队官兵相互以战旗名字相称,以此鼓励大家拿出最佳状态,努力为战旗添彩。
“是!”这个来自湖北的年轻人,高擎“势如破竹”战旗阔步上前,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
“听到战旗的名字,瞬间就来了精神,胸脯会下意识地往上挺。”陈卓说,战旗上写满了先辈们用生命铸就的铁血荣光,每一名擎旗手都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一个光荣的集体。
今年,当得到自己被确定为战旗擎旗手消息时,陈卓虽有喜悦,但感到更多的是压力。动身前往阅兵集训点前,他从荣誉室里郑重地取出战旗,仔细叠好后装入行囊。出发后,战友们殷切的嘱托和期盼一直萦绕在他心里。
“绝对不能给战旗抹黑,绝对不能愧对革命先烈,绝对不能辜负战友期待,必须全力以赴!”这是陈卓下定的决心,也是战旗方队每个人的心声。
站在战旗方队,陈卓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他经常觉得,盯着自己队列动作的不仅仅是教练员,还有身边几十双眼睛。阅兵式训练,所有擎旗手站成一排。每个人都在暗自较劲,谁的位置向排头方向挪一步,被超越的人眉头立马拧成一个“川”字。
经过训练,在竞争激烈的队伍里,陈卓从最初排面的中间位置移到了排头。
一开始,陈卓的队列动作并不算最标准,被教练员指出过不少细节问题。“‘势如破竹’,把你精气神拿出来,学学你旁边的人。”陈卓至今记得教练员说的这句话。那时,他的脸“唰”的一下就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拿不出势如破竹的气势,算什么战旗传人!”陈卓胸中燃起一团火。休息时间,陈卓经常对着军容镜站军姿,练习仪表神态。每次训练,他都会把教练员指出的问题记录在本子上,用心改正自己的缺点。
仅仅是队列动作标准,是站不了战旗方队排头的。陈卓能当排头兵,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纵队跑步转场时,排头兵的步幅步频控制是关键。若控制不好,后面长长的队伍容易出现混乱。陈卓在这方面颇有心得:“跑步时,大家通过脚步声来统一节奏。因此,排头兵的每一次脚步落地,必须准确无误且铿锵有力,这就需要较强的核心和腿部力量。”
训练之余,陈卓经常给自己加训。主动加训的不止他一人,还有许多擎旗手。“排头兵之争”依旧激烈。
“不到最后亮相时刻,这场竞争不会停止。”陈卓在心里暗自打响了“排头保卫战”,生怕被别人替代。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大家的训练热情日益高涨。
“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集训的日子里,这句充满热血的口号经常响彻在训练场。对战旗方队官兵来说,这句口号带来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每次喊口号时,他们仿佛浑身都在使劲儿,喊得震天动地。那一刻,他们想起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想起战旗背后的故事。
阅兵当天,战旗猎猎,气势如虹。在迎风飘展的战旗下,是一个个富有朝气的脸庞。先辈们的热血依然流淌在这些年轻官兵的血脉里。
英雄的传人,继续书写胜利!
【人物名片】孙东升,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张葆鄂摄
空中护旗者
■曹佃玲 解放军报记者 李攀奇
烈日当头,“战鹰”轰鸣。8月的阅兵训练场,犹如蒸笼一般。当轰鸣声渐歇,孙东升顶着从机身向外涌出的层层热浪,弓着腰仔细检查受阅直升机起落架系统。
“前些天下了雨,战机检查更要细致,尤其是这些吊挂旗帜装置。”他蹲下身子,指着直升机底部对身边战友们叮嘱道。
孙东升是一名空中机械师。入伍25年来,他累计飞行超过6000小时。也许是经常仰头检查机身的缘故,他额头的抬头纹比同龄人更深一些。记者初见孙东升时,一种踏实稳重之感扑面而来。那是一个人经过数不清的任务锤炼后,沉淀出来的气质。
那年,一场特情处置训练在华中某机场展开。当刺耳的“右发停车”警报骤然响起,直升机随之震颤。孙东升没有慌乱,眼手协同,逐项排查,经过数据分析迅速锁定故障点。一连串动作下来,直升机最终平稳落地。
2019年国庆阅兵,孙东升登上首次亮相阅兵场的直-20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当记者问起参阅感受时,他开始认真回忆,片刻后只回答“激动、光荣”,并没有过多表达。
今年的阅兵,孙东升仍保障熟悉的直-20战机。与上一次不同的是,他乘坐的战机作为空中护旗梯队,悬挂旗帜飞过天安门。他和战友们既要保证飞行稳定,还要确保悬挂的旗帜在飞行过程中保持舒展状态。他感到责任更重、挑战更大。
夜色笼罩,机库灯火通明。孙东升和战友们围绕“如何提高悬挂旗帜的稳定性”展开讨论。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飞行训练视频。他们一帧帧回看,通过反复分析气流、高度等数据,最终计算出展开旗帜的最佳时机,并完善了挂旗方法。
讨论期间,一本飞行记录本几乎没离开过孙东升的手。本子上记录的是飞行数据、训练问题、任务经验以及他的战位感悟。25年间,这样的本子他写满了好几本。
记者在记录本上看到前不久他刚写下的感悟。不善言辞的他,在本子上写下长长的一段话:“记得第一次参加阅兵时激动得难以入眠,第二次走进阅兵训练场,内心沉稳了许多。这不是源于经验的丰富,而是因为对阅兵有了新的感悟。对军人而言,每天的练兵备战都在接受着党和人民的检阅。守护‘战鹰’平稳起落,不分任何场合,每一次都要做到万无一失……”
受阅当天,孙东升如往常一样,早早出现在机库。他围着直升机查看了一圈又一圈,默念着注意事项。他一直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但在这一特殊的日子,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空中护旗梯队拉开阅兵分列式帷幕。鲜艳的党旗、国旗、军旗,在空中顺利展开、迎风飘扬。
【人物名片】卫星,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二级上士,两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吴子康摄
在天空作画
■陈恺泽 解放军报记者 朱柏妍
9月3日,华北某机场上空,数架尾拖彩烟的歼-10表演机刚刚接受检阅。在它们身后,彩烟尚未散尽,天空被涂抹得绚烂夺目。
降落跑道旁,身着机务服的官兵已经做好迎接战友们凯旋的准备。任务圆满完成的喜悦与激动,洋溢在整座机场,很多人忍不住向飞机挥手欢呼。人群中,一个身材健硕的年轻人没有太多肢体表达,但从他的神情中不难看出那份藏不住的骄傲。
他叫卫星,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一名军械员。在今年阅兵任务中,他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保障表演机能够拉出漂亮的彩烟。
对于经常担负国家空中礼仪护航、国内外巡回飞行表演等任务的这支“蓝天仪仗队”来说,拉烟表演自然是家常便饭。但卫星始终觉得,每一次拉烟表演都凝聚着众人的期待,必须拿出最优效果来回馈这份关注。
“拉烟就像在天空作画,要想呈现出最好效果,无论是‘颜料’还是‘画笔’,都要格外精心准备。”在闷热的机库里,卫星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展示与他朝夕相伴的工具和零件,语气中满是自豪。
尽管保障经验已然很丰富,但在今年阅兵任务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新挑战。为了能呈现同时拉出14道彩烟的效果,他们在发烟方式上作出了新尝试。
14道彩烟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象征着14亿多中国人民奔向强国复兴的光明前景。想到这些,卫星和战友们更是铆足了劲,自受领任务起,便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发烟方式的改变,使所有细节都需要配合变动。”卫星说。单个发烟器装几枚发烟弹最合适,发烟孔的数量选用多少更适中……数月间,他们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不断寻找最优解。
“国家大礼,万无一失。”这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官兵一直坚守的荣誉与信念。在卫星心中,为了守护好这份使命与荣光,无论付出多少都值得。
阅兵当天,7架歼-10表演机压轴出场,为这场盛大的活动增添了浓厚的仪式感和氛围感。那些由彩烟点缀的画卷,定格在一帧帧影像里。卫星最喜欢的是一张记录表演机飞过一座古建筑时的照片。一静一动、一古一新,这一刻的同框,彰显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依旧生机勃勃的美好寓意。
就在前几天,卫星入伍满10年。回望10年军旅历程,他跟随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接受过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也多次在异国天空代表中国空军一展风采。聊起那些令他骄傲的时刻,那些彩烟在天空留下的一幅幅画卷在他脑海里浮现。他满含深情地说:“那些彩烟与画卷,就是我们向祖国和人民作出的精彩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