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爱无疆 跨越山海
——循着我军援外医务人员的足迹感悟国际主义精神
■解放军报记者 金雅兰 董晓晗 卢东方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反人类战争,爱好和平的国际正义力量纷纷对华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以各种形式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在东方战场,国际主义精神熠熠生辉、彪炳史册。
岁月流转,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铿锵足音,中国军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到卫勤保障领域,从“和平方舟”“丝路方舟”“吉祥方舟”号医院船入列,到举行“和平救援”“和平天使”“和平列车”卫勤联合演习;从主动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救助,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我军圆满完成各项援外任务,书写了大国担当,贡献了中国力量。
连日来,记者深入承担援外医疗任务的一线部队,跟随医务人员的足迹,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疆大爱。这份大爱,与抗战烽火中的国际主义精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脉相传。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任务剪影。桂心骅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批援助老挝医疗队与当地医生联合进行手术。邓姣摄
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
“发现‘落水人员’,立即前出救援!”近日,“吉祥方舟”号医院船在某海域开展救护演练。
指挥员一声令下,帆缆区队迅速吊放高速救生艇,营救小组搭乘小艇驶向“落水人员”。早已待命的医务人员将“落水人员”转移至检伤分类区,急诊医生根据伤情完成分级分流后,专业医生随即展开救治。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充满仇恨与杀戮的战争环境中,仍坚守人道主义精神。如今,中国在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同时,始终心怀兼济天下、造福世界的美好愿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海军某部参谋陈浩亮向记者介绍,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三艘万吨级远洋医院船,“吉祥方舟”号入列标志着东部、南部和北部三个战区均实现了大型远洋医院船部署。它与“和平方舟”号、“丝路方舟”号医院船成为遂行海上卫勤保障任务的骨干力量,同时承担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重大灾难应急医疗救援、对外军事医学交流合作等任务。
“吉祥方舟”尚未启航,“和平方舟”就已建功万里。去年10月,停靠在贝宁科托努港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开展了一台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机械臂精准无误地进行囊肿壁破壁减压和切割,而操作机械臂的主刀医生任善成,远在万里之外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据记者了解,此次手术拓宽了舰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为未来医疗资源统筹调配以及远海远域战创伤救治提供了更多选项。
随着新型卫生背囊、卫生箱组、卫生帐篷、医疗方舱,以及救护直升机、医院船、卫生列车等问世,我军卫生装备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配套化。舰船专用静脉全麻机器人、磁控胶囊胃镜、舰载手术机器人等走出国门,在遥远的异国挽救一个个生命。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面对哪个国家的患者,作为医生,脑子里想的就是一件事:怎么把患者治好。”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执行过“和谐使命”任务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杨军回忆,自己在海军军医大学读博时,导师便经常用革命前辈的故事感召大家。
受抗日救亡运动影响回到祖国怀抱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20余次带队奔赴流脑、霍乱、痢疾等疫区一线的抗日名将冯玉祥之女冯理达;参加过抗日战争,把对人的关怀转化为治病救人理想的牟善初……“就像柯棣华说的那样,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这份对患者的仁心,对生命的敬畏,随时光长河传承至今,在我军一代代医务工作者血脉中流淌。
一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驶抵坦桑尼亚开展医疗服务,杨军接诊了一名患者:当地青年迈克尔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行走困难,甚至正常呼吸也受到严重影响。脊柱手术难度系数和风险本就极高,再加上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手术更添难度。但迈克尔清澈而期盼的眼神,让杨军心头一震:“我们的治疗,对他来说就是一次‘重生’的机会。”最终,杨军与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迈克尔重塑脊柱。
因为中国医院船的到来而改变了人生的,何止一个迈克尔——塞舌尔妇女贝丽娜,接受了子宫肌瘤剔除术,重获孕育生命的机会;东帝汶老兵卢杰罗,体内残留的弹片被成功取出,折磨了他26年的疼痛消失了;斐济小女孩戴安娜,告别下肢畸形,许愿“长大后要到中国跳一支芭蕾舞”……
服务打仗,向战转型
——“前方战士不会因为轰炸而停止战斗,我们也不能因为轰炸而停止手术”
8月中旬,戈壁依旧热浪蒸腾,某驻训基地地表温度直逼60摄氏度,一场战救技能训练火热展开。
“早一秒止血,就多一分生机!”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苏斌虓下达的指令沉稳有力。一名卫生员首次在紧贴实战的环境中操作旋压式止血带,内心紧张、动作忙乱。苏斌虓立即上前鼓励,引导他回忆要点。“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场环境恶劣,止血是战伤救护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有时甚至只能用泥土、香灰堵住伤口。如今止血药品和设备越来越先进,我们更要练强技能,把它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苏斌虓说。
“现代战争对卫勤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锤炼在陌生复杂环境下快速部署、独立保障、高效救治能力。”苏斌虓记得,那年他加入“和平天使”医疗队,赴某国参加卫勤联合演习。这支由空军军医大学、西部战区空军医院为主抽组的医疗队,乘坐运-20大型运输机至任务地点,很快投入到联合卫勤指挥、联合力量投送、联合部署展开、联合现场救援等课目训练中。其间,两军卫勤力量深度合作,探索检验了联合指挥、混合编组、一体行动的高效救援模式,为共同遂行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任务提供了有益借鉴。
双方开展混编合练之初,我军医疗队携带的野战麻醉机、采血检验操作平台等医疗设备以及使用的部分医疗技术,外军比较陌生。为此,我方队员从基本操作讲起,从基础动作做起,反复示范教学,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操作要领。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尽管我们曾遭受列强的侵略、掠夺,但中国人民从不信奉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始终葆有维护和平的决心。”参加过中外联合演习的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主任医师李晓东,有和苏斌虓相同的感受。
初秋清晨,记者从某驻训基地辗转来到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正赶上白求恩志愿解说队集结出发。医院门口的白求恩雕像,目送着他们前往基层一线开展理论宣讲。
“当年,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晋察冀军区,换上八路军军服,请求司令员聂荣臻把他‘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李晓东说,新时代军队医务工作者更要传承发扬白求恩精神,扛起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战火硝烟中锤炼战场保障本领,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人们更熟悉我们单位的另一个名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这是全军唯一一所整建制保留下来的八路军医院。”该院领导介绍,抗战期间,白求恩积极投入到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救死扶伤的工作中,为减少伤员痛苦,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说,“前方战士不会因为轰炸而停止战斗,我们也不能因为轰炸而停止手术”。从白求恩亲手创建这所医院开始,“备战打仗”就写在了官兵的基因中。
“靠近前线、尽早手术、快速救治”的战伤救治原则,是白求恩留给我军战地卫勤工作的宝贵财富。但现代战争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该院全面建设急需转型。近年来,他们针对现代战争特点,将庞大的野战医疗所“化整为零”,制订完善保障不同兵种、不同专业部队的方案;组织专家逐项论证优化医疗物资准备、检伤分类、病床分配等战伤救治流程,以及野战医疗所机动、展开、收治、撤收等环节;战场救护训练内容和标准细化到科室,机动卫勤力量带战术背景的专项训练形成常态;将战备物资箱组化、托盘化、集装化,遂行紧急任务即装即走、即用即取……经过转型建设,如今该院的战场救护和卫勤保障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
攻坚克难,同舟共济
——“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出现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帐营里。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环境中,如何更好开展工作?
曾赴非洲参加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的第980医院“白求恩式好军医”张笋认为,“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为斐济、印度尼西亚、利比里亚等国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长陈静说,“微笑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参加马里爆炸案维和伤员救治等重大医学救援任务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信念坚定,“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
去年前往阿卜耶伊执行维和任务的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战救医疗系副主任王春辉则感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新时代军队医务工作者应该秉持的原则。
王春辉到达任务区不久,一名联合国雇员找到他,希望能学习中医,因为不少当地群众难以承受高昂的医药费。虽然自己学的不是中医专业,但王春辉没有推脱:“抗日战争时期,物资严重匮乏,医务工作者就地取材,自制医疗器械。如今我们更要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以仁爱之心履行好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在任务区一级医院院长的支持下,王春辉和战友们改造诊疗室,用废旧的木板、钢材制作按摩床,请国内中医专业的同事发来学习资料、通过远程视频传授中医理疗专业知识……半年多时间,他们先后服务了300多名当地群众,培训了10名当地学员,在非洲播撒下中医火种。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就像习主席强调的那样,“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的海军某部一级上士张倩,近年来跟随军舰前往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执行任务,在流动的国土上向世界传递着国际主义精神;中国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军医专家组成员李春明深入莱米镇义诊,在工作之余组织队员为当地群众捐献教育和医疗物资,以实际行动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国家富强了,军队强大了,我们要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世界需要的地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李春明的话,道出了赴海外执行卫勤任务官兵的共同心声。
采访中,多名医务人员向记者讲起这样一个故事:今年6月15日,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专家张军桥,在达累斯萨拉姆某海域英勇救起一名当地落水群众后,因体力不支溺水,不幸离世,年仅38岁。
记者闻之动容,不禁想起当年白求恩临终前留下的一句遗言:“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伟大的路、前面的事业,需要无数前赴后继的前行者。我军医务工作者始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沿着这些英雄的足迹奋勇向前,用悲悯的情怀、精湛的医术续写人间大爱。
(本报记者 金雅兰 董晓晗 卢东方 感谢杨晓霖、张语桐、胡佳杰、桑成博、张美惠子、陈江文、崔寒凝、王文艳提供采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