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卢沟桥畔,宛平城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巍然矗立。
缓步从14级象征着14年艰苦卓绝抗战岁月的台阶进入展厅,1931、1937、1945……一个个时间坐标如刀刻斧凿,引领参观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惨重代价,牵制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解说,与展厅内斑驳的文物、黑白的历史影像相互印证,勾勒出波澜壮阔的抗战图景。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仅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馆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展厅面积拓展至1.22万平方米。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突出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让参观者在重温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历史的同时,感受中外人民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体味二战胜利的来之不易。
展馆内,现代科技与历史记忆交相辉映。参观者可通过特制相机生成与约翰·拉贝的合影,直观感受白求恩手术的复原场景,阅读陈纳德致谢八路军救助美国飞行员的电报……跨越时空,这些珍贵文物和历史场景所凝结的深情厚谊历久弥新,让人们不禁感慨人类命运从未如此紧密相连。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抗日战争期间,拉贝、辛德贝格危难时刻伸出援手;苏联援华航空队、美国飞虎队与中国空军并肩抗敌;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国际友人远渡重洋,冒着战火救死扶伤;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以笔为枪,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在战火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世界人民不会忘记:中国渔民冒死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无数百姓修筑机场为迫降的美军飞行员打通“轰炸东京”的归途;中国远征军远赴缅北丛林,誓死阻遏日军的侵略步伐;上海为超过两万名从欧洲逃难而来的难民提供了生命庇护。
纪念馆的国际视野,还体现在主动连接人类共同记忆的实践。作为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发起者,近年来,纪念馆通过与14国49家博物馆开展文物互鉴、联合办展等方式,共同铭记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
“在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马来西亚等国推出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漫画展》《伟大胜利共铸和平——抗战时期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不仅弘扬了正确的二战史观,更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对人类正义的持续守望。”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歪曲二战历史真相、否定二战胜利成果的言论在个别国家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更有必要始终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持续加固战后国际秩序的护栏。
近年来,纪念馆通过外交接待、学术交流等形式,持续向国际社会传递正义之声。今年7月,112个驻华使馆、10个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来到纪念馆参观。智利驻华大使巴勃罗·阿里亚兰说:“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人动容,世界人民应珍视和平,一起维护全世界共同的繁荣。”巴拿马驻华大使雷鸣表示必须从历史中学习,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和平、和睦的世界,“在这方面,中国为所有国家树立了榜样”。
展厅内,记者看到不同版本的《联合国宪章》并列展示,见证着中国代表在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的庄严签字——这是历经战火淬炼的民族,对“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深切祈愿与坚定决心。参观者留言簿上,无数的心愿与期盼汇集。“唯有铭记历史,才能让和平的种子永远扎根”“向中国人民致敬”“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字字句句传递着寄望未来的声音。(本报记者王敏 吕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