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陆军某合成旅营长张灿灿的冲锋足迹
首页 > 军事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责编:董大正]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陆军某合成旅营长张灿灿的冲锋足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8-27 11:29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夫妇会见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太后莫尼列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

  • 北京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完成

  • 浙江嘉兴开展七夕文化周活动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加载更多

  张灿灿指挥官兵快速登车。张永进摄

  陆军某合成旅营长张灿灿的冲锋足迹——

  风雪兼程转型路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特约记者 孙利波

  西北戈壁,旋翼轰鸣。

  地面,陆军某合成旅步兵分队在某型无人装备掩护下迅速前插;空中,数架无人机精准引导炮兵实施火力打击;无形战场,电抗、通信分队采用多种手段对“敌”进行电磁压制……一张远中近结合的联合火力打击网悄然织就。

  指挥这场训练的,是该旅某营营长张灿灿。入伍23年来,硝烟里的冲锋、风雪中的鏖战,为张灿灿烙刻下深深的高原印记:一脸粗粝的皮肤,一双敏锐的眼睛。

  这些年,从大漠戈壁到冰峰雪谷,张灿灿带领官兵征服了一处处险难地域,攻克了一系列战训难题;从传统的摩托化步兵到指挥有人无人协同的战术训练,在漫漫风雪中,张灿灿蹚出一条向战强能的进击转型之路。

  从战斗员到指挥员——

  红军传人,要用行动立起好兵的样子

  “当兵就要当好兵,冲锋就要冲在前。”

  张灿灿的日记本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

  入伍后来到红军连队,他是训练标兵,跑得快、跳得高,经常登上训练“龙虎榜”;当连长时,他接连带出两个标兵连队;担任营长后,他多次取得全旅军事训练考核军官组第一名……

  回首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张灿灿语气坚定:“无论时代怎么变,身份怎么变,红军部队的精神永远不能丢。选择了这身军装,就要当个好兵!”

  张灿灿所在的陆军某合成旅,拥有厚重的光辉战史。营区主干道上,诞生于不同时期的战旗迎风招展。9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拼搏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战旗添彩。

  每当走过迎风招展的战旗,“一心向党、一意谋战、一腔热血、一往无前”的豪情便在张灿灿心中激荡,向战而行的步履更加铿锵。

  那是一次实兵演习,张灿灿所在连队担负先遣侦察任务。演练第一天,官兵就连续战斗20多个小时,接连处置武装10公里急行军、战场救护等7组导调情况。这时,一些官兵感到有些“吃不消”,开始流露出怕苦畏难情绪。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挺身而出。时任连长的张灿灿与连队10名党员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在随后的任务中始终冲锋在前。行至半程,张灿灿腰椎旧疾复发,他咬牙坚持着。在他带动下,战友们鼓足干劲、密切协作,出色完成后续各项任务。

  “带兵人的威信是靠本事挣来的,无论什么时候,自身过硬才是立身之本。”张灿灿告诉记者,从战斗员到指挥员,虽然身份角色发生转变,但红军传人的底色不能变,必须始终站排头、冲在前,“我至今记得在下连之初老班长的告诫,作为红军传人,永远要赤胆忠诚、英勇无畏。”

  一次驻训,营长带队攀上山腰,时任副营长的张灿灿在两公里外负责后勤保障。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一阵焦急的呼叫:“哪里有氧气?”

  得知有战友因高原反应昏迷不醒,急需输氧。心急如焚的张灿灿不假思索地喊道:“我来送!”

  那一夜,风雪砸得车窗哐哐作响,车辆陷入泥泞受阻。为了节约时间,张灿灿扛起氧气罐,顺着碎石滑入漆黑的河谷,在点点星辰的微光下,跨过冰河,穿过石滩,拼命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路上冲向战友。

  途中,张灿灿被绊倒了两次,手被石头的棱角划破,头也因高原反应胀痛得厉害……这跌跌撞撞却又坚定不屈的冲锋姿态,像极了他刚入伍时,一次次苦练高寒山地障碍时的样子。最终,昏迷的战友及时吸上了氧气,转危为安,张灿灿却体力透支,瘫倒在一旁。

  如今回想那次惊心动魄的冲锋,张灿灿却很淡然:“危急关头也想不到那么多,我觉得自己体能好、跑得快,就该是我去,冲到后来大脑一片空白,唯一的想法就是一定把‘救命氧’送上去。”

  一身赤胆照征程。从为了荣誉在比武中奋勇冲锋,到为了战友在河谷里勇往直前……这些年,张灿灿入了党、立了功、提了干,也在强军路上取得过不少硬邦邦的成绩,但细究本心,他始终还是那个随时准备站出来、顶上去的红军传人。正如他所说:“抛开所有身份不谈,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一名标兵,是一名能打胜仗的好兵。”

  从扛担子到树样子——

  开拓路上,知责尽责才能勇毅前行

  “有事情就找张营长。”

  采访时,官兵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记者感到这位硬汉营长柔情的一面。“营长虽然严厉,但都是在教方法、指路子。每当我们工作训练中遇到难题,营长从不会一味传导压力,而是手把手地带我们把困难踩在脚下。”

  那年,张灿灿所在单位改编为合成旅后,挑战接踵而至。

  一次演练,支援分队与主攻分队因通信不畅没有合拍。复盘时,时任连长张灿灿没有批评两个分队,而是带头检讨反思:“这次演练失利跟大家没有关系,是我没有掌握清楚行动要点,才导致协同出了问题。”

  调整好状态,他和战友们一起把专业教材翻了一遍又一遍,并主动到“标杆单位”登门求教;驻训时,他带领官兵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环境里把协同练成肌肉记忆……经过不懈努力,各分队终于实现了高效顺畅协同行动。

  “越是面临新挑战,越要想办法带领战友攻坚克难。”在张灿灿看来,自己就是连队研战谋战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扛起担子、负好责任,率先找到破题的“钥匙”,而不是把责任向下转移。

  张灿灿晋升中校后不久,旅队受领了陆军新军事训练大纲中两个课目的试训任务。得知消息,张灿灿立即向旅党委请战,开启了连续奋战。

  那段时间,为了给基层分队训练蹚路子,张灿灿吃住都在阵地上,白天实兵实装练,晚上一步一步推演流程。

  然而,一次阶段评审,他们的演示并未收到预期效果。火辣辣的烈日下,张灿灿心里有些失落,脸颊涨得通红。

  令战友们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营长又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前。他果断调整方案,按照新思路带领训练骨干重新攻关,最终在一个月后的现地示范中,赢得一致认可。

  回想那关键的转折一夜,张灿灿向记者说出心里话:“我承受了压力,但不能把压力转嫁给他们;我要是没了斗志,他们肯定更失望;我要是扛不住了,那队伍以后怎么带?”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这些年,武装越野,他是领跑员;战术训练,他是示范兵;指挥作战,他是探索者。张灿灿带头学装备、研战法,营属武器装备样样精通,新课目训练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示范……官兵在训练上有不懂的地方,看看他就知道该怎么做。

  “我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多教些实在的方法,少给点压力,就能更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在转型路上携手奋进。”张灿灿说。

  从探路者到领跑者——

  持续探索,就能走向新的胜利

  “改装无人机,这怎么可能?”

  受领某试点任务之初,张灿灿号召全营官兵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边练好基础操作,一边自主改装、革新无人装备。

  这在尚不熟悉无人作战的官兵眼中,无异于天方夜谭。

  “再难的路,都是一点点走出来的。”张灿灿给大家打气。那段时间,他和战友们一起利用点滴时间学习编程、电路搭设、空气动力学等知识。同时,为了尽快熟悉“新战友”,即使加班到再晚,张灿灿也会到模拟器上练习几遍无人机操作。

  “现在反应速度不如从前,学东西也慢了,但我不还是学会了。”灵活自如地操控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飞行航迹,张灿灿这个全营“年龄最大的无人机操作手”鼓励官兵,“我都可以,你们也行!”

  数月间,在张灿灿的示范带动下,全营大部分官兵都掌握了无人机操作,探索形成的“无人机操作手训练法”在全旅推广。同时,他牵头组建的战法创新工作室与无人装备攻关团队也初具规模,“无人机专修室”里,3D打印机等设施器材一应俱全,10余件自研装备在模拟演练中崭露头角。

  尽管取得成绩,张灿灿仍经常反思一个问题:“我们作为试点,到底要交出一张什么样的答卷?”

  站位高一点,目标高一点,不能在低水平徘徊!每一个夜晚,“有人+无人”“信息+火力”“要素协同”“体系作战”等词汇都会在张灿灿脑海里萦绕。训练间隙,他不断涌现新思考:“无人机可兼顾远程侦察与烟雾弹投放,掩护突击分队开辟通路”“电子对抗设备会对无人机造成干扰,但二者也存在战术协同”……这些萌芽想法,成为照亮转型的微光。

  “新目标呼唤新能力,新装备要有新战法。”张灿灿常态组织营连骨干开展“军情动态、连排战术、火力运用、前沿技术”讨论交流,带领大家向转型路上的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发起挑战。

  前不久一次训练中,张灿灿带领无人装备攻关团队成功验证了一项战法创新。看到新成果,张灿灿眼里透着欣喜。

  一步一台阶,平地垒高楼。从只要求跑得快、打得准的传统摩托化步兵,到研究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合成精兵,张灿灿的“技能库”里更新了很多技能。回顾自己经历的转型之路,张灿灿感慨道:“刚入伍时,我肯定想不到还有这一天,但一步步走下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近日,几名年轻战士自主改装的无人机再次试飞成功。望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张灿灿勉励大家:“我们走的是一条具有挑战的路,只要持续探索,就能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