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探访伊犁军分区康苏沟哨所——
“雪海孤岛”变成“智慧堡垒”
■刘郑伊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初秋时节,记者从伊犁军分区某边防团哈桑边防连出发前往康苏沟哨所采访。临行前,连队战士给记者拿了一件棉大衣,一再叮嘱:“别看现在刚刚入秋,但哨所常常‘早飘雪花下午雨’,棉大衣肯定用得着。”
果不其然,乘车前往哨所途中,记者就经历了“季节变换”——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没一会儿,一片乌云飘过,冰雹就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进入风口峡谷,瞬间寒风凛冽,雪花开始敲打车窗。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气温直线下降。
下车之后,凛冽的寒风让记者忍不住裹紧了棉大衣。往前走了几步,哨所营区的大门缓缓打开,紧接着,对讲系统传出声音:“请通行。”
驾驶员侯天浩告诉记者:“这是哨所配备的可视对讲系统,来访人员与哨所官兵可实现双向可视通话、图像和语音双重识别,还具备监听、监视和广播等功能,既高效又可靠。”
康苏沟哨所曾在电影《大雪谷》中出现。当年,这个哨所还是一座“雪海孤岛”。同行人员告诉记者,边防公路修通前,哨所从连队运送物资只能靠马驮人背,半个月送一次给养。一旦遇到恶劣天气,物资就运不进哨所。
如今,走进这座曾经的“雪海孤岛”,首先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营房。站在山顶往下看,哨所的新老营房尽收眼底。平房、板房、黄泥房、冬窝子,不同时代的营房清晰呈现出哨所的发展与变迁。
走进哨所值班室,一面大幅电子显示屏映入眼帘,近30幅监控画面同屏排列,哨所周边的高山、沟壑、河流在记者眼前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值班班长郑亚奇告诉记者:“过去,哨所配备的传统雷达只能提示目标‘存在’,无法进一步处理信息。如今,新型雷达与光电系统联动,一旦扫描到目标,系统就会立即弹出提醒,并自动追踪目标、拍照录像。”
说话间,一簇异常移动的黑点在屏幕上自动放大。远处山脊上,几名可疑人员的身形轮廓、携带物品瞬间清晰呈现。
哨长李梓毅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哨所面貌焕然一新,上级为他们配备了搜索雷达、干扰器、光电系统和电子围栏等安防装备。
接着,李梓毅为记者一一介绍这些安防装备的功能:雷达可快速对接近营区的人员、车辆和低慢小飞行器等运动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和报警;干扰器能驱离无人机;光电系统对营区周边进行24小时监控,还能与雷达联动实现自动跟踪目标……
李梓毅一脸自豪地说,这些装备投入使用后,构建起一道道“科技屏障”,形成了集探测、拦截、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防御体系,将哨所打造成24小时智能运转的“智慧堡垒”。
刚鹏飞是哨所年龄最大的兵。在他的记忆里,峡谷内肆虐的风雪、弥漫的浓雾,既是哨所的天然“盾牌”,也是危险的盲区。茫茫雪野中,搜索可疑目标如大海捞针。
如今,军地多家联防单位互通互联,哨所防区远程监控实现全域覆盖,全天候、无死角“扫描”边境线上的每一个角落。曾经的“盲区”被彻底打破,哨所官兵的“眼睛”更亮、“视线”更远。
说话间,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响起,一场反偷袭训练拉开战幕。
记者站在值班室大屏幕前,特情处置情况尽收眼底——搜索雷达率先锁定目标,迅速给出目标距离、移动速度、方位、高度等详细信息,同时联动光电系统自动追踪。干扰器定向释放干扰信号,3架闯入警戒空域的无人机瞬间失控。几名“可疑人员”试图剪断铁丝网,电子围栏立即释放超强电压将其麻痹。检测到电子围栏出现短路,光电系统迅速确认位置,指挥员立即派出官兵前出处置……
训练中,整套处置流程一气呵成。智能化安防装备的运用,让哨所官兵彻底告别了“人盯屏幕、手按警报”的传统值守模式。
听着值班室内各类设备运转的低鸣,眺望远方绵延的边境线,记者仿佛看到,一道坚固的“科技屏障”,正在全时守护祖国边关的壮美河山。
记者手记
变化的哨所 不变的忠诚
■陈小菁
从冬窝子到现代化营房、从徒步巡逻到智能化监控,探访康苏沟哨所,记者深刻感受到时代发展给边防一线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去,边防条件有限,哨所官兵凭借钢铁意志,牢牢扎根风雪边关,守护祖国疆土。如今,“雪海孤岛”变成“智慧堡垒”,科技手段为哨所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哨所官兵守防固边的信心更足、能力更强。
变化的哨所,不变的忠诚。科技为边防赋能,但真正在边防线上守护祖国山河的,永远是戍边军人。在康苏沟哨所采访期间,官兵们一张张黝黑的脸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哨位上坚守,为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默默奉献,用行动兑现了守卫边疆、寸土不让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