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堂教育课的分众探索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姚欣彤
一堂教育课,同一个连队的3名官兵为何上课地点各不同?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陆军某旅某营驻训地,恰逢官兵要进行以“军人婚恋观”为主题的经常性思想教育。接到上课通知后,只见某连排长张书铭、中士孙晨昱、上等兵朱子阳分别前往3个不同授课点上课。
该营梁教导员告诉记者,与以往不同,这次他们在全营范围内区分已婚官兵、未婚有对象官兵和未婚无对象官兵3个班次,展开教育。官兵分类入场,分层上课。
虽然这种分层分类授课的教育模式如今在该旅已是常态,梁教导员记忆犹新的却是之前的一番波折——就拿“婚恋观”这个教育课题来说,年初该旅领导已为全旅讲了一堂集体大课,台下有的官兵听完受益匪浅,有的却收获不多。课后,基层官兵的反馈也褒贬不一。这让该旅领导陷入沉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该旅政治工作部门组织调研时,官兵各抒己见——
“我已婚,这堂课很受启发”“我正在谈恋爱,女朋友却和我闹分手,课上也没讲相关话题”“我至今还没有对象,对婚恋没有什么概念,课上有些内容觉得离自己远”……
仅一堂“婚恋观”授课,官兵就有这么多诉求,其他课堂或多或少也存在类似现象。调研发现,当前该旅教育课堂中存在“吃不饱、吃不够”和“不解渴、学不懂”之间的矛盾问题,原本“大锅烩”“一刀切”的施教模式必须改变。
结合部队实际,该旅领导认为:“教育对象要区分层次,一些教育课题应区分人员类别分众展开实施……”
“只有针对官兵具体情况,因人施教、量体裁衣,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才能有效提升教育质效。”找准问题关键后,他们在制订教育计划时,除了共同教育内容外,针对一些经常性思想教育课题,区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官兵,进行差异化施教,灵活开展分众教育,通过“精准滴灌、分众施教”实现有的放矢,确保教育全员覆盖、有力有效。
创新实践渐次展开。该旅以营为基本单元,构建“基础课+分众课”教育体系。在营部帐篷、训练场、食堂等不同授课点,记者见证“婚恋观”教育的分众实施:已婚官兵学习家庭关系调适,恋爱官兵聚焦情感问题疏导,未婚官兵接受婚恋认知启蒙。3个班次既保持教育主题的统一性,又实现内容设计的差异化。
中士孙晨昱说,自己在已婚课堂学到了“包容、理解”;上等兵朱子阳在思考如何借鉴“认识、磨合”的科学方法,增进与女朋友的感情;排长张书铭则表示,“择偶对象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让他很受启发。
“分层施教是好事,不过,基层哪有人力、精力去筹备那么多教育课呢?怎么分、怎么教也比较模糊,需要不断摸索……”该旅领导介绍,随着“精准滴灌、分众施教”的教育模式成为解题思路,机关认真梳理现实挑战,拟制对策,先后组织各营队展开组教施教试点,积极探索抓教实施细则,总结推广一批精品课。
这种教育模式探索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教育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正如该旅一名教导员所言:“精准滴灌不是简单分班,而是通过科学分类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让每名官兵都能在思想教育中找到共鸣点。”
“精准滴灌”滋养思想根脉
——陆军某旅分众施教分类受教启示录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姚欣彤
陆军某旅驻训期间展开演练。胡东亮摄
陆军某旅某连驻训期间组织官兵进行教育分组讨论。于烜浩摄
在陆军某旅的野外驻训场上,一场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正在展开:某营史教导员带领理论骨干深入班排,逐条记录官兵对下阶段教育内容的期待;某连赵指导员则通过问卷调查,系统梳理不同职级官兵的教育需求。
这种以官兵需求为牵引的教育计划制订模式,正是该旅探索“精准滴灌、分众施教”生动实践的一个举措。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该旅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有益探索。
教育计划
跟着任务走,贴近官兵定
“教育课讲的道理都对,但不解渴。”这是该旅机关调研时收集到的官兵真实反映。
该旅政治工作部田干事介绍,他们前期到各营连调研发现,有的单位为完成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数量,理论宣讲密集且形式单一,官兵吸收效果不佳;有的单位为激发官兵积极性,将教育实践活动安排过满,导致部分教育课题“走过场”,没等官兵学通弄懂就快速转换。
“做教育计划前,既要善于聆听官兵内心需求,又要善于找准共鸣节奏。”经过逐级反馈,问题的根源逐渐清晰:教育计划与官兵实际需求存在错位和“温差”。
为此,该旅党委决定转变思路,创新建立“三摸三定”机制:摸清官兵思想动态、摸清阶段性任务特点、摸清单位难点堵点,进而确定施教重点、选定教育方式、定准教育节奏。
旅机关制订教育计划时,会提前一个月轮流安排合成营、兵种营、教导队等不同单位牵头负责,针对施教内容、方式等展开调研,依托调研结果制订全旅教育方案。
一次,某营杜指导员负责该旅下个月教育计划调研。问卷和谈心的结果显示:当前天气炎热、训练强度大,官兵存在一定畏难情绪。
杜指导员迅速形成有关报告上报机关。教育计划下发后,各营着重针对官兵野外驻训如何克服困难、保持满格状态,展开经常性思想教育。
教育计划由“硬性指标”变成了“操作指南”。据此,某营精心组织了一场驻训教育演讲比赛。一级上士苏杭主动请缨,回忆了自己战胜困难的亲身经历,讲解了野外驻训适应环境的要点。战友们表示:“听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变得更接地气了!”
此外,该旅制订教育计划打破了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将“必选课目”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明确核心教育内容必须落实、不得删减,在此基础上还专门为基层留出自主教育时间。
“现在可以根据连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育活动。”某连张指导员介绍,“量体裁衣”大大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教育计划“跟着任务走、贴近官兵定”。
基层营连有了更多自主权:当战士考核受挫时,及时安排心理骨干谈心开导;有官兵压力大时,组织心理疏导交流会;发现思想懈怠苗头时,结合身边典型事迹开展奋斗观讨论……
张指导员切身感受到,现在上教育课不再是自己“追着讲”“推着走”,而是官兵“主动听”。连队每次组织讨论,大家热情参与,抢着发言,有时不得不限定发言时间。
教育计划表上那些看似微小的调整,汇聚成观照现实的暖流。只有真正俯下身来倾听兵声,才能让教育内容在官兵内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分众施教
分层分类激活教育课堂
前段时间,该旅关于战斗精神培塑的一堂教育课展开。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授课分两个层次进行:各营政治教导员为军官和高级军士授课;各连政治指导员为其他战士上课。
“这才叫分众施教!”课后,某连一级上士刘鹭指着记录翔实的笔记本感慨地说,这堂课如“及时雨”,自己找到了“被懂得”的感觉。
某连杨指导员至今记得,此前一堂教育课结束后,连里部分军士私下吐槽“想听的内容不多”,有的官兵抱怨“讲的和我没啥关系”。
“不是官兵不愿听,而是我们没把准脉。”某营梁教导员告诉记者,“虽然课程安排丰富,形式也很多样,但精准性不够,‘大水漫灌’的做法不可取。”
分层分类做好“加减法”,分众施教告别“一锅烩”。近期,该旅区分军官、高级军士、初级中级军士、义务兵等不同对象,“精准滴灌、分众施教”。
前不久,某连利用自主教育时间,组织官兵开展共同条令学习,其中义务兵的授课地点选在连队图书室内。他们面前摊开的并不是条令,而是一摞画满思维导图的A3纸——这是为00后士兵准备的《军营入门指南》。
授课教员、副班长杨志说:“上周有同志反映站夜岗时不适应,咱们今天就把哨位执勤拆解成‘准备期、执勤中、交接后’3个模块……”
新颖独特的授课方式,瞬间吸引了义务兵的注意力。他们听得专注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另一间教室里,该连郭指导员为军官和中高级军士深入剖析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贯彻落实共同条令。干部骨干们听得仔细投入,认真记录着要点。
曾经,“大水漫灌”的教育模式,导致有的官兵“吃不饱”,有的官兵“跟不上”。分层分类施教,不仅让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也让教员队伍更加多元化。基层的优秀士兵骨干,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为战友们带来全新的教育体验。
8月,旅机关接到某连梁指导员的调研报告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倡各单位采取“官讲+兵说”的课堂互动形式,开展关于“得失观、挫折观”的经常性思想教育。
某营武教导员负责为全营面临进退走留的老兵上课。他先剖析政策,接着邀请几名老兵上台分享各自的军旅感悟。课后,老兵们纷纷表示,无论是在部队继续服役还是走向社会,都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该旅其他官兵则以连为单位展开教育。针对参加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的战士,教员们精心准备课程内容,仔细讲解鉴定要点和实战技巧。刚通过坦克驾驶专业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一级上士刘英康走上台,为战友们做了经验分享。
分层分类教育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中了传统教育中“一锅烩”的痛点。科学划分层次,合理区分内容,让基层教育课堂因材施教;依据官兵岗位职责、认知水平、思想需求精准“配餐”,将宏观理论通俗化阐释,紧密结合“身边事理”;理论学习、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灵活组合,确保教育“滴灌”,精准直达官兵思想根脉。
下一步,该旅还将继续深化这一教育模式,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积极调动群众力量,多维发力充实政治教员队伍,形成上下联动、官兵互教、军地共育的教育格局。
自我教育
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
初夏,某连一堂以“奋斗观”为主题的教育课上,班长李鸿军分享了自己的转岗经历:“3次转岗历经4个岗位,每次从零开始拼搏奋斗,转岗之路充满挑战,但收获满满……”
这次课,该连李指导员没有登台讲授,而是由官兵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对“奋斗观”的理解。李指导员说:“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最能引发官兵共鸣,这也是精准施教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前,一些基层政治干部生怕自己课讲少了,官兵受教育不够。但实际上往往讲得虽多,一堂课下来,官兵入脑入心的内容并不多。
“单向灌输式”教育背后,是没有用好教员力量和教育资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该旅深入研究,推出“一段成长一堂课”“一次经历一堂课”“一个故事一堂课”“一件案例一堂课”等多种创新教育方式。
实践中,他们鼓励连队官兵轮流登上讲台,分享自己观影感受、读书体会,讲述自己最近经历的挫折、出现的苗头,并剖析原因、分享感悟。官兵当主讲、唱主角,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让官兵在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中搞好了自我教育。
前段时间,某连一名退伍兵小王返回部队,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网上交友受到诈骗的教训。此前,该连李指导员曾帮助小王认清骗局,及时追回损失。这次,小王走上连队“杜绝不正当交往,防止上当受骗”教育课讲台,现身说法。
课上,小王讲述了受骗的过程,战友们各自模拟相关情景做出选择,最后由李指导员讲解防止上当受骗的招法。整堂课下来,李指导员只讲了要点,官兵却深刻汲取教训,熟知了网上诈骗套路,学会了应对手段。
“用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身边的故事,启发自悟是最好的教育。”李指导员说,让官兵切实融入教育课堂是政治教员的职责所在。该旅各营连政治教员根据官兵所需,针对性设计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探索教育形式——
排长杨建通所在连队针对“内务卫生标准要求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组织辩论赛,帮助官兵进一步理解作风养成的重要性;某连郭指导员结合身边战友的鲜活案例讲解军士选晋政策,让战士们更直观地看到政策带来的机遇;某连组织强军故事会,让军士骨干上台回望入伍入党初心,为身边年轻战友作出表率……
问题大家提,是非大家辨,疑难大家解,答案大家找,让更多官兵站上讲台,教育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向互动共鸣,迸发出更强的活力与感染力。
一次,某连组织“团结协作、官兵友爱”教育课。姚指导员开场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红蓝对抗演训任务中,任务艰巨,环境恶劣,小分队多名队员相继被淘汰,仅剩副连长和几名战士。他们团结协作成功突破防线,传回蓝军情报,为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故事一讲完,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官兵纷纷发言,分享自己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姚指导员趁热打铁,引导大家思考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协作。分组讨论环节,官兵主动模拟执行任务时可能遇到的特情,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现场气氛热烈。
生动活泼、充满收获的学习体验,让官兵从身边故事中汲取力量,将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以心传心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广大官兵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为部队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精准滴灌、分众施教”抓教模式的最终落脚点是实效。教育内容“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教育形式“接地气、有温度、聚人心”,该旅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基层官兵普遍反映,教育时间利用率显著提高,训练场上聚焦实战、攻坚克难的氛围更加浓厚。
野外训练场上,一级上士刘斌对记者道出心声:“现在上教育课,讲的是我们关心的事,用的是我们喜欢的方式,教育内容真正走进了心里,落到了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