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名抗战英模部队受阅官兵的故事:擎起英雄的旗帜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三名抗战英模部队受阅官兵的故事:擎起英雄的旗帜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25 10:14

  从白山黑水间的第一声炮响,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抗战史,铭刻了无数气冲霄汉的战斗。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习近平主席指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

  战旗猎猎铸忠魂,铁骨铮铮守河山。每一个闪光的名字、每一面鲜红的战旗,都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都传承着历久弥新的英雄精神。

  9月3日盛大阅兵即将举行。3名来自抗战英模部队的受阅官兵,讲述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英雄血脉,在强军路上奋力奔跑的故事。

  “刘老庄连”副连长王宸一:

  将刀锋越磨越利

  阅兵训练场上,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每当望向那连片的红色旗帜,我就会想起连队先辈们浴血奋战的事迹——

  1943年3月18日,为掩护根据地群众和党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连队82名官兵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搏斗,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八十二烈士虽然离开了,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基因,在我们连代代相传。先辈们英勇无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一直鼓舞着我不断向前。

  首次参加阅兵,在方队誓师动员会上,我作为代表立下誓言:以务期必成的决心、顽强拼搏的恒心刻苦训练,用最庄严、最昂扬的姿态,展现国威军威。

  每当训练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我代表的是“刘老庄连”全体官兵,必须赓续发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本次阅兵中,“刘老庄连”还有另外10名战士在其他方队受阅。参加合练时,我们的车辆驶过其他战友所在方队,我似乎感受到战友们期许的目光。那一刻,我的精神更加饱满,身姿越发挺拔,眼神也无比坚定。

  连队营房前,有一棵苍翠挺拔的松树。4年前,这棵松树还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将它从江苏淮安市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移植而来。

  这棵松树,在浸染过英雄热血的土地上孕育,在飘扬着英雄战旗的连队成长,如今成为连队的精神坐标。小树在官兵们的浇灌下日渐长大,官兵们也在英雄精神的滋养下奋斗成长。

  近年来,我们连队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中当先锋立新功,多次承担军事训练试点任务。面对新装备、新课题、新挑战,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战法训法创新成果,将胜战刀锋越磨越利。

  “狼牙山五壮士连”排长郭海洋:

  坚守初心砺硬骨

  2008年,家乡四川发生地震。年幼的我看到,解放军用自己的身躯为灾区人民搭建了一条条生命通道。这在我心底种下从军的梦想。

  10年后,我如愿穿上军装,并在入伍第二年考入军校。2024年,我加入有着光辉历史和厚重荣誉的“红一团”部队,成为“狼牙山五壮士连”的一名排长。

  84年前,为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担负阻击任务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名战士,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逐步将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顶峰。他们纵身跃下,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当初5名战士所在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于1943年被授予“狼牙山五壮士连”荣誉称号,几经调整沿用至今。

  84年来,连队每次点名会先点一遍五壮士的名字,每点一人,全连官兵齐声喊“到”。连队精神的力量,激励着每一名官兵。

  近年来,连队坚守初心砺硬骨,出色完成跨区演习、出国联演联训等重大任务,参与机降战斗、步兵特战化等试点探索;连续30年被军以上单位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践行强军目标先进单位”……

  在连队荣誉室里,有一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的照片。照片中,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正通过天安门广场。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代表连队走上阅兵场。

  梦想成功照进现实。在进驻阅兵集训点参加训练前,我面向狼牙山五壮士雕像庄严宣誓:连队荣誉高于一切,一定不负光荣使命。

  训练场上,烈日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我们每一名受阅队员。但大家心无旁骛,坚持训练,把动作做到极致,换来了如今的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精神焕发。

  英雄精神穿越时空,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期待胜利日那一天,我们以昂扬斗志和饱满姿态接受检阅,让英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

  “金刚钻”旅某连政治指导员杜宁新:

  力求高标准呈现

  入伍13年,我第三次踏上阅兵之旅。

  2015年,我还是军校学员,作为解放军合唱团的一员,光荣地参加了阅兵。那一天,我们唱响抗战歌曲,看着英模部队方队擎着战旗,气势如虹地通过天安门广场,那场景令我深受鼓舞。

  军校毕业后,我来到“金刚钻”旅。刚到这支英雄部队,我参观了旅史馆,先辈们为了胜利洒下的滚烫热血和坚如磐石的忠诚信仰,给我带来巨大震撼。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新四军二师四旅十团。抗战时期,安徽定远的两股反动顽固武装势力勾结日伪,蚕食抗日根据地。他们的据点由铁丝网、水壕、围墙和碉堡组成,对外吹嘘是“牢不可破的铁桶”。

  十团接上级命令,趁着夜色多路出击,仅用24分钟就成功拔除据点。战后,十团被新四军二师授予“金刚钻”荣誉称号。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是“金刚钻”旅官兵薪火相传的精神。建制虽然多次变化,但刻在骨子里的坚守永不变——党旗所指的方向,就是“金刚钻”奋进的方向。

  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作为陆军方队的一员,光荣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这份宝贵的荣耀,激励着我在工作中昂扬向上、攻坚克难。

  近年来,旅队多次承担全军重大任务,发扬“金刚钻”精神,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探索出一批新战术、新战法,不断淬炼胜战刀锋。

  尽管已是第三次踏上阅兵之旅,但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我把自己当成一名新兵投身训练,争分夺秒、紧追快赶,打磨动作水准,力求高标准呈现。

  训练,不单单是练动作,更重要的是练出精气神。身后是无数英雄先辈,肩上是这支队伍的荣誉,我决心传承红色血脉、赓续英雄精神,让“金刚钻”的荣光闪耀阅兵场。(本报记者 金正波 亓玉昆 李龙伊)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届全国赛落幕 “村超”聚力再出发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