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个暑假,军校教员的忙碌身影
盛夏的炎热被渐起的秋风卷走,军校教员们细心整理着教案,自信地迎接又一个快步向他们走来的新学期。
自信,源于暑假扎实的充电。这个暑期,很多军校教员的“暑期模式”这样打开——或奔赴基层战位,在躬身调研中破解教战研战难题;或征战教学赛场,在同台竞技中打磨授课技艺;或服务一线部队,在精准攻关中破解作战训练难题;或参加演训任务,在硝烟洗礼中锤炼实战硬功。
蓄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如今,崭新的教案已摆在案头,奔赴与讲台的约定,迎接开学的号声,开启能量满满的新学期。
——编者
关键词 暑期调研
武警士官学校——
科研创新瞄准官兵体验
■李思远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卢沩宗
武警士官学校教员彭坤利用模拟仿真训练系统为部队官兵开展业务培训。王俊 摄
某部训练馆内,武警士官学校教员朱英军正在观摩一场某手持终端操作训练。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该部。
朱英军此次调研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官兵对于某手持终端的试用感受。只见官兵简单操作,某手持终端屏幕上的定位便显示正“行进”在700公里外的山林地。这款由朱英军牵头研发的某手持终端,通过虚拟定位和内部组网,使官兵足不出户就能在“实战”场景下开展某终端的训练和考核。
朱英军仔细观察官兵的训练过程,训练一结束,他现场了解官兵的试用体验和改进建议。“过去类似终端训练面临设备不足、场地受限等困难,有了这套仿真设备,能有效解决我们的训练难题。”听着官兵的反馈,他露出欣慰的笑容。
去年一次调研中,朱英军带着“如何开展某终端实战化训练”课题来到该部。在参与通信分队联教联训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原有终端训练耗时长、见效慢,成为制约实战化练兵的一个瓶颈。
返校后,朱英军牵头组建团队展开攻关,成功研发某手持终端。今年暑期调研,朱英军携带的几部样机受到热烈欢迎。
“基层官兵对情况体验最深,多去基层聆听用户体验,才能找准我们努力的方向。”暑期调研总结会上,朱英军的发言引起不少教员共鸣。
之后,在该校党委部署下,多个教学团队投入新型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的研发。他们调研走访,了解基层官兵在实战化训练中面临的难题,收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翔实的改进建议,实现院校和部队“双向奔赴”。
坐上某仿真系统的驾驶座,武警某部战士们面对显示屏中的画面赞叹道:“就像是到了救援现场!”机械系教员彭坤说,在研发这款模拟仿真训练系统过程中,教学团队多次奔赴任务部队调研,收集大量救援行动案例,扎实的调研让他们得以最大限度呈现实际救援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
“深入一线,才能找到破解打赢难题的密码。”船艇系教员何强说。前不久的暑期调研中,何强牵头研发的船艇靠离码头部署训练系统在基层反响较好,也收到很多意见建议。他们根据这些建议调整优化方案,着手开始第二代系统的研发。
近年来,该校持续开展暑期调研活动,围绕基层难题确定科研攻关方向,在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的研发推广上取得扎实成果。
关键词 服务部队
海军勤务学院——
部队难题成为教学课题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芮
海军勤务学院教员王东海(右)在基层部队现场指导。程真摄
海军某部保障大队器材仓库内,海军勤务学院某系教员王东海额角挂着细密的汗珠,凝神审视着一排排封装严密的器材。
暑假还没开始,海军某部保障大队丁处长就“预订”了王教员的假期——由于该大队器材维修保养效果不佳,便邀请他到现场进行指导。一年前,王教员为他们解决过棘手难题,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是今年暑假王教员接到的第一个基层部队解决难题的求助电话。完成手头的工作,他便马不停蹄赶赴该大队,来不及放下行李,就直奔仓库。
仓库里,器材码放井然有序,王教员却捕捉到了异常:有些器材采取的某种包装形式,会影响存储时效。
这种场景,他并不陌生。在多次深入部队服务中,他深知装备器材维护保养存在着不少认知误区和方法偏差。于是,他为战士们示范如何进行有效维护保养,并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随后,王教员还深入调研,详细记录现象、参数,拍摄现场照片,并与一线官兵反复交流操作思路。很快,一份凝结部队实践智慧和院校科研成果的《装备器材维护保养典型误区与科学方法》案例报告新鲜出炉。
解决了困扰基层部队许久的问题,王教员开心极了。他也在为部队服务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当晚,他趁热打铁,把这些鲜活的案例写进教案。此时,他的电话又响起。原来,听说他为某大队解决了问题,相距不远的海军某仓库也想请他传授相关知识。
这份来自基层一线、带着“热气”的经验,马上要在另一处“战场”发挥作用。第二天,王教员如约来到该仓库。
平时,该仓库鼓励战士们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操作规范,但缺少理论支撑,有些探索经常遇到卡点、堵点。王教员的到来,让战士们充满了期待。
深入浅出的课件、生动的案例、现场互动问答……看着战士们求知若渴的眼神,王教员倾囊相授。同时,他还主动把课件留下来,保证战士们随时能学。
“真解渴,这堂课为我们疏通探索上的难点、堵点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听到这句话,王教员倍感欣慰。
暑假即将结束,可王教员的使命依然在肩。上高山,下海岛,一个多月时间,他接了30余通这样的电话,赶赴6个基层单位,解决了10余个部队难题。
一路解难,一路赋能。在一次次服务部队中,王教员目光有神、脚步坚实。他说,当下行走的每一步,都是为部队打赢加油助力。
关键词 参与演训
火箭军指挥学院——
演训成果融入课堂教案
■肖 盼 周 波
火箭军指挥学院教员梁超(右二)在演训任务中。李应奇 摄
晨曦微露,火箭军指挥学院某教研室教员梁超,步履匆匆踏入演训场,径直走向自己的战位,准备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这个暑假,梁超受领任务随队奔赴某地,以考评专家的身份,参与上级组织的演训任务。
“假期赴一线淬火,正是锤炼个人能力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好时机。”梁超清晰记得,上半年为一个班次学员授课,大家对某战法尤感兴趣。这次演训,他便带着相关课题,走进演训一线。
一次训练中,导演部下达某特情,瞬间牵动着梁超的神经。他密切关注这一特情,并详细记录官兵在处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晚上,他挑灯夜战,及时梳理和加工冒着“热气”的成果。
“这个典型案例,必定会受到学员欢迎!”梁超翻看着全新的教学案例欣喜地说,回到学院后,他将结合学员的困惑点,把这个特情“搬”上课堂,让学员在实案作业中,练熟练精处置相关特情的技能。近20天时间里,梁超铆在一线、嵌入战位,一本沉甸甸的“战地日记”,成为他提升教学质量的鲜活素材。
与梁超一样,这个假期,该院某系教员曹素平同样步履不停。
作为导调专家,曹素平经常与团队成员参加演训。今年,她又以导演部专家身份,深度参与某演训活动。
刚放暑假,曹素平便背上行囊启程。近半个月时间里,她辗转多地行程数千公里,忙得不亦乐乎。
研究演训方案、攻研作战问题……每到一处,曹素平放下背包就进入战位。完成既定任务后,她还挤时间给一线部队官兵授课,与各级指挥员、研究院专家深入交流探讨联合作战等方面的问题。
返回学院,曹素平直奔办公室,紧锣密鼓梳理研究成果,力争第一时间将收获融入教案、带上课堂、赋能教学。
“使命催征,时不我待。”曹素平坦言,部队练兵备战不断向纵深推进,学院教研任务日益繁重,军校教员必须自我加压、加速奔跑。
笔者采访了解到,仅这个假期,该院就有数十人次奔赴各部队参与各级演训任务,带回一批新鲜成果。他们用辛劳的付出,书写属于暑期的奋斗答卷。
关键词 教学竞赛
陆军工程大学——
教学竞赛聚焦为战抓教
■潘 炜 景红纬
陆军工程大学教员丁韵在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现场。作者提供
走下竞赛讲台,手捧全军数学中青年教员教学竞赛一等奖证书,陆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教员武慧敏感慨万千。
这个暑假,对于武慧敏来说,忙碌而充实。
7月24日,刚结束一学期教学任务,武慧敏马不停蹄投入备课准备中。此时,距离全军数学中青年教员教学竞赛还有10天。
这10天,武慧敏仿佛一位向目标冲刺的运动员,铆足了劲往前冲。深夜,武慧敏的办公室里仍亮着灯,额角沁出的细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她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目光又回到翻了不知多少遍的教案上。
教案的纸页边缘已翻起毛边,上面被红、蓝、黑3种颜色笔迹填得满满当当。武慧敏忽然停住笔,随着指尖敲击键盘,电脑屏幕跳出三维动态模型——这是她为了让学员理解“中心极限定理”,熬了2个晚上做的作战效能正态分布图。
竞赛现场,武慧敏神情自若,利用“排爆机器人电池电压合格性检测”作为核心应用案例,创设情境让学员走进数学推理现场。授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最终获得全军数学中青年教员教学竞赛一等奖。
然而,同样的赛场、同样的讲台,一年前,武慧敏铩羽而归。
“到底该怎样上好军校的数学课?”这一问题在武慧敏心中久久萦绕。“数学是抽象的,如果教学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很难让学员产生兴趣,要把教学核心落到为战抓教上。”老教员毛自森的话让武慧敏陷入沉思。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为战抓教”4个字深深印刻进武慧敏心里。将微积分拆解成导弹航道参数,将概率论转化为战前预判打击效能的作战决策,将线性代数的矩阵运算对应雷达屏幕的目标坐标……无论是准备教案,还是走上讲台,她的教学实践不断向战场聚焦,既夯基础又塑能力,不断夯实学员打赢未来战场的底气。
与武慧敏一样,这个暑期,教员丁韵同样收获满满。
在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现场,丁韵从全国200余所高校500余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全国总决赛多语种组特等奖。
丁韵获奖的这堂课源于学员的提问。一次,丁韵收到毕业学员吴晨伟的信息,询问相关军事术语的准确表述方式。为了解决学员在部队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语法基础知识到战场语言环境,丁韵通过军用电话为吴晨伟讲解了许久。
“学员在实战化训练中遇到实际的语言沟通需求,就是我们语言类课程改革的方向。”丁韵说。
为了备好这堂课,丁韵查阅大量资料,依托AI教学分析平台,对参赛课程进行多轮“数据化诊断”和“战场情境仿真推演”,反复打磨每一个互动环节、每一个情境,让课堂对接战场。
参赛结束后,丁韵又将教学竞赛中遇到的问题补充进教学平台,从调整教学内容着手,系统梳理战场指令、装备操作等实用语料,反哺课程建设。
教学竞赛聚焦为战抓教。近两年来,该大学基础部有数十名教员在全国、全军赛事中获奖40余项,培养了一大批打仗型军事人才投身强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