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酸枣树见证:大山里的仓库兵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酸枣树见证:大山里的仓库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8-25 09:04

  “将荣誉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刘芳芳

  初秋时节,阳光透过酸枣树,在地上投射出一片斑驳的影子。陆军某旅仓库二级上士肖翔踮起脚尖,摘下一颗还未成熟的青黄色酸枣放进嘴里。那股酸涩的味道瞬间漫上舌尖,他的思绪也随之飘回到12年前。

  那时,肖翔刚下连。初次巡逻仓库,面对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景象,他的心中泛起一丝失落。

  老队长李帆看出肖翔的心思后,将他带到营区的酸枣树下。

  “这些酸枣树扎根在石缝里,虽然浑身是刺,结的果子却十分甘甜。正如咱们所处的这座大山,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承载着许多荣光。”说着,李帆掏出一沓特意从学习室里找出的泛黄老照片,“一次紧急任务中,前辈们扛着炮弹箱蹚冰河,三天三夜没合眼,硬是把物资送到了指定地点。”

  肖翔看到照片里穿粗布军装的战士们睫毛上凝着冰碴,肩上的木箱压弯了腰,却没人松开手。他盯着照片右下角已经褪色的日期,突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翻到最后一张照片时,李帆的声音放低了些:“这是老班长祖斌,在一场库房突发大火中,为了把物资抢出火场,不幸壮烈牺牲。”照片里的青年,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

  “仓库岗位虽小,却连接着打赢使命。”肖翔把李帆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从那天起,酸枣树前、训练场上,多了一个奋力奔跑的身影。有了精神激励的青春,肖翔感觉每一天都干劲十足。

  两年后面临走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服役。

  当兵第4年,接到陆军比武通知时,肖翔第一个报了名。

  叉车“8”字绕弯是比武中的一个重难点课目。保管员需要驾驶叉车,在比车身仅宽20厘米的狭小区域内绕过70个木桩,十分考验驾驶技术。

  为练好叉车操作技能,肖翔经常天不亮就到训练场,一遍遍重复前进、倒车、转弯的动作。

  盛夏,正午的铁皮车厢里十分闷热,肖翔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汗水在操作台上洇出深色印记。

  方向盘转多少度能精准绕开障碍,油门踩下几分能稳停在标线前……这些数据都被肖翔记在本子上。睡觉前,他还在脑海中模拟操作、摸索点位。

  渐渐地,肖翔从最初的毫无头绪,到后来能做到叉板升降精准定位、车行窄道平稳通过。

  落板、抬叉、转弯,车轮擦着箱角驶出车厢……考核那天,肖翔获得第二名。

  肖翔把奖状贴在荣誉墙上,为单位众多的荣誉增添新的光彩,他内心由衷高兴与自豪,默默下定决心:“我们一定要将荣誉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酸枣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作响。最粗壮的那棵树干上,几处年初新长出的枝蔓逐渐变得翠绿。肖翔知道,崖壁上的酸枣树会一直生长下去,在岁月的沉淀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陆军某旅仓库哨兵交接岗。梁文盛 摄

  酸枣树见证:大山里的仓库兵

  ■杨金甫 刘芳芳 闫 涛

  当兵就要像崖壁上的酸枣树,种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新兵鲁布扎西刚走进陆军某旅仓库营区时,最先看到的就是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那一片酸枣树。

  后来他才知道,这些虬结向上、布满疤痕的树干已经在这里扎根70年,比营区里任何一个人的兵龄都长。

  每年新兵下连,队长梁文盛都会把他们集合在酸枣树下,上一堂特殊的教育课——

  “当年前辈们为了防止下雨遭遇泥石流,尝试着在这些悬崖上种树。他们种过槐树、松树以及各种桃树,最后都存活不了。一位来自农村的老班长蹲在崖边,捻起一把混着石砾的土说,种酸枣吧,皮实。”

  梁文盛顿了顿,继续说:“谁也没指望能成。可等到来年春天,石缝里竟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它们挨过冻、扛过旱,根深扎进石头缝里。”

  梁文盛转身凝视着面前的新兵,声音逐渐变得坚定:“咱们仓库的官兵也是这样,虽然身处艰苦地区,但要像酸枣树一样把根扎在深山里。”

  一阵风吹过,酸枣树的影子在新兵们的作训服上摇晃。

  如今,二级军士长马同奖已然成长为一棵“大树”。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他不仅耐住了平凡和寂寞,还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立过功、受过奖。

  虽然今天甘守寂寞、建功深山,马同奖也曾有过迷茫。当初,一心想当特种兵的他,被分配到山沟仓库。每天一出营门看到的是山,山的外面还是山……

  当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他的情绪也跌落到谷底。

  那些天,马同奖站岗时经常会望着酸枣树一言不发。面朝大山,守望孤寂,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让马同奖难以想象的是,三级军士长梁军强居然已经在这里守护了整整20年。

  后来,马同奖找到了答案——“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平淡的日子也能开花结果。”笔记本扉页上,梁军强工工整整地写下感悟。

  下士李艳波特别喜欢爬山,休假的时候去过泰山、衡山等地方旅游,但同样是山,李艳波却觉得,这里的山在他心里更加伟岸。

  李艳波新兵刚下连来这里时,看到同批战友都分到了繁华的市区,他却被分配到山沟里。虽有些失落,但他很快调整好状态。

  李艳波说,当兵就要像崖壁上的酸枣树,种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在这里,他对军人的使命、责任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一次站岗执勤,李艳波正准备下哨,突然从哨所发现营区外有一缕烟雾。凭直觉李艳波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险情。他迅速拉响警报。仓库官兵听到警报后纷纷带着消防器材冲上山,接水带、打隔离带、扑灭火星……一个多小时后,火终于灭了。

  这次经历,发生在李艳波入伍第二年。当看到战友们熏黑的脸颊和被汗水浸湿的迷彩服时,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每一次看似例行日常的战备值班,都关乎部队安全。

  仓库保管员这个岗位看似平凡,实则很重要。

  这些年,李艳波脸上的皮肤越来越粗糙,身姿却越来越挺拔。对他来说,扎根大山,同样光荣。

  当兵的意义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就像酸枣树坚韧地扎根崖壁,士兵也把责任刻进了大山。

  真正的守护,就是在静默中练好本领,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近日,该仓库训练场上,一场实战背景下的野战弹药仓库开设训练骤然打响。仓库在炮火硝烟中,迅速完成弹药接收、分类、堆垛等操作,一座标准化野战弹药仓库短时间内拔地而起。

  “弹药堆垛必须做到‘三线对齐’,偏差超过1厘米就得返工!”

  在弹药存储区,中士周义皓蹲在地上,用水平尺紧贴弹药箱边缘,尺子另一端的红线正对着地面标记的基准线。

  “弹药堆垛的精度,会影响战时分发效率和存储安全。”班长肖翔的话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与刚来时的稚嫩相比,周义皓成熟了许多。

  每天执勤站哨、巡山巡库,工作虽然劳累枯燥,但在周义皓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库一弹,都关乎军事斗争准备,守好这座山,就是守住了打赢的坚强后盾。

  翻开那本厚厚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记录着梁军强作为仓库保管员的点点滴滴。

  大到库室管理规定、弹药调拨流程、野战弹药仓库开设方法,小到各类弹药堆垛、温度湿度检测控制、弹药意外掉箱怎样处理。酷热难耐的夏日里,梁军强常常伏在库房内,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认真做笔记。渐渐地,对于库房内弹药型号、存量、生产年份、入库时间等,他可以做到“一摸准、一口清”。

  真正的守护,就是在静默中练好本领,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一次物资紧急前送任务中,马同奖担任押运员,负责将物资从库房转运至铁路装卸平台,确保它们能够安全送到指定地点。

  为了确保每一箱弹药如期送达,马同奖和战友们加班加点清点物资、翻箱倒垛、接收发出……官兵们的肩膀磨破了皮,手掌上全是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当最后一箱弹药被稳稳码放在车厢内,车门关闭的瞬间,他们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汽笛长鸣,列车缓缓驶离,马同奖目送火车渐行渐远,他仿佛看到了山那边的壮丽风景和前方呼啸而出的炮弹火光。

  第一次走进仓库时,穿着棉大衣的新兵王家豪冷得打了个寒颤。尽管是夏天,仓库里依旧冷气逼人。

  在仓库待久了,官兵们会患上风湿性关节炎,每到阴雨天会疼得钻心。宿舍里常年弥漫着一股很浓的膏药味,贴膏药也成了战士们最熟悉的动作。

  在这样的环境下,官兵们练就了过硬的本领:3分钟内完成一组弹药的开箱检查与封装,在停电的黑暗中凭借记忆准确找到任意一箱弹药的位置……这些过硬技能,源自仓库官兵在阴冷的库房里一遍遍重复练习。

  “唯有本领过硬,才能真正守好这座山。”那天,从库房走出来,王家豪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这里的生活很平淡,但每个人的心里都紧绷着一根弦

  “立足本职履行神圣使命,扎根山沟书写壮美人生。”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退伍,仓库都会在酸枣树下组织报到和告别仪式。每一名在仓库服役过的官兵,都曾面对酸枣树立下誓言。酸枣树见证了一茬茬官兵的青春、奋斗与梦想。

  仓库里有一位老兵名叫赵宫,大家习惯喊他赵师傅。退伍后,他经组织考核选拔留在仓库当职工,一直守在山沟里。上级几次想把他调往驻市区的单位,他却拒绝了:“山沟沟里干得时间久了,根也就扎下了,离不开了。”

  梁文盛说,即使退休后,赵宫仍然牵挂着仓库建设,经常打来电话关心战士们。

  越是贫瘠的土地,酸枣树的根扎得越深。正如仓库里的官兵,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拴心留人。

  “我想留下来,继续守护好这座大山。”去年服役期满的梁军强毅然选择延期服役。

  刚从院校培训回来的梁军强,比以前更忙了。

  天刚蒙蒙亮,他就走进库房。

  梁军强习惯性地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温湿度计,眉头不禁皱了起来。他手里攥着的湿度记录表上,一道红线格外刺眼——连续3天,库房湿度都在临界值徘徊。

  最近多雨,库房里的湿度时常会出现异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梁军强试过不少办法,从改进密闭措施到增加吸湿材料,可效果都不理想。最终,他把目光停留在门口的除湿机上。

  能否增加一种湿度控制模块,实现自动控制库房湿度?这样既能够提高除湿效率,也能节能省电。

  向队长梁文盛汇报后,梁军强就开始钻研起来。

  白天,他守在库房里观察除湿器的运行状态,记录下每一个数据;晚上,他在宿舍里查阅资料,对着图纸一遍遍琢磨。桌上的草稿纸堆了厚厚一沓,上面画满了各种线路图和计算公式。

  战友们劝他不要加班太久,梁军强却说:“湿度控制不好,弹药储存就有风险,这可是天大的事,一刻都耽误不得。”

  经过半年的调整优化,梁军强和战友们设计的新型除湿器已进入试验阶段。

  在仓库,官兵们想得最多的事就是:“我能为仓库做些什么?”

  一级上士张永强蜷在一米深的地沟里布线。狭小的空间里,他只能保持一个姿势,膝盖磨出的血渍在军裤上凝成暗红的斑块,但他依旧坚持带着队伍完成应急供电任务。

  下士杨张伟在一个暴雨冲垮护坡的夜晚,光着脚在泥水里扛沙袋。冰冷的雨水混合着泥浆灌进裤腿,碎石扎破脚心,他顾不上疼痛,奋力抢险,直到护坡稳固下来……

  仓库不时会迎来重返营区的老兵。每次返营时,老兵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走到酸枣树下,看一看这些与自己共历风雨、同守大山的“老战友”。

  在学习室里有一本特别的册子,里面有战士们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

  我是一个兵/生活在大山深处/我是一棵酸枣核/种在哪里/就把根扎在哪里……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有的只是库房和几棵酸枣树/这里的生活很苦/但这里的酸枣却很甜/这里的生活很平淡/但每个人的心里都紧绷着一根弦……

  读着一行行朴素的文字,再看看那一片执着生长的酸枣树,老兵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扎根深山、挥洒汗水的奋斗年华,看到了一代代官兵不辍前行、接续奋斗的身影。

  成长横切面

  有一种非凡叫平凡

  ■梁文盛

  3年前,我来到某仓库担任中队长。初到仓库时,山沟里的寂静与城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霓虹闪烁,没有车水马龙,只有绵延的大山和战友们熟悉的面孔。生活仿佛被固化为一个模板,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查库、收发、巡山巡库的工作。

  一次,新兵王家豪蹲在地上点验物资时,突然抬头问我:“队长,咱们每天待在这里有什么意义?”他的眼神里透着迷茫。那一刻,我也陷入了沉思。是啊,在这人迹罕至的山沟里,我们守着这些沉默的物资,究竟是为了什么?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明白了坚守在这里的意义——

  老班长梁军强是仓库最老的兵,20年如一日的坚守练就了“一摸准、一口清”的本领。“对我们来讲,能用心把每件平凡的小事干好就足够了。”他的话很轻,却重重砸在我的心上——原来坚守的意义,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让每一件平凡的事都有温度。

  去年盛夏,连日降雨导致库区山体滑坡,其中一个洞库门口被厚厚的淤泥堵住。眼瞅着泥水还在不断渗入,如果不及时清理,会严重威胁库房物资安全。

  “班长说过,这些物资比命还重要!”冒着大雨,保管员肖翔二话不说就跳进了泥水里,大家紧随其后展开作业:沙袋封堵、疏通排水渠、清理淤泥……14个小时的奋战后,库房化险为夷。我们瘫坐在泥泞里,迷彩服上的泥水在阳光下泛着光。

  仓库值班室里,有一摞泛黄的日志本。随手翻开一页,页脚一位老兵这样写道:“守仓库如守阵地,虽无硝烟,亦需枕戈待旦。”这些文字没有豪言壮语,却像有一根无形的接力棒,将仓库的职责一代代传递下去。

  看着官兵日复一日忙碌的背影,我突然想起《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台词:“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今年8月,上等兵周柏成递交了留队申请书。他在申请书里写道:“守库的意义,就体现在每一次开箱点验的细心、每一张垛卡签字的庄重和每一夜巡逻的脚步里。”

  戍守深山仓库的一代代官兵,用青春在寂静处写下情怀注脚——有一种非凡叫平凡。

  (刘芳芳整理)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 福建福州:林则徐故居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