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胜利日,我们光荣列阵受阅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胜利日,我们光荣列阵受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8-25 09:00

  胜利日,我们光荣列阵受阅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魏 兵 康子湛 特约记者 杨丹谱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日历即将翻到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将以最庄严的方式向胜利致敬!

  听,大阅兵的脚步声即将铿锵而至,这是强军兴军的交响,也是捍卫和平的宣言……

  京郊阅兵训练场上,来自大江南北、座座军营的参阅队员光荣集结,雄姿英发、士气高昂。流淌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血脉的英雄部队披坚执锐,等待着三军统帅的检阅,等待着党和人民的检阅。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2015年,天安门广场胜利日大阅兵的壮观景象犹在眼前,习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人民军队在统帅的擘画下,开启了一个变革图强的新时代。

  10年弹指一挥间,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领导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即将隆重揭幕,这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

  此时此刻,每一位参阅队员的眼神中都饱含坚定——这种坚定,源自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源自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强意志,源自支撑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所有参阅队员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以最威武豪迈的姿态,向统帅报告,我们一定续写先辈的荣光,不负使命的重托!

  受阅方队雄姿英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准备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琚振华 摄

  既是受阅更是锻造,铁心向党的忠诚信念无比坚定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

  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仪仗方队高擎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通过天安门广场。

  今年“八一”前夕,习主席签署命令,发布4支兵种军旗旗面样式,标志着我军构建起以八一军旗为主体、军兵种军旗为补充的新时代人民军队军旗体系。这次阅兵,在党旗、国旗、军旗引领下,受阅方队将擎军旗和武警部队旗集中亮相,这是我军力量结构新布局在阅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

  习主席强调,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参阅队员、仪仗队擎旗手王子赫感慨地说:“军旗永远跟着党旗走。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条件如何险恶,只要党一声令下,人民军队就勇往直前、不惜牺牲,直至夺取胜利。”

  “这次阅兵是军队政治建军新成效、政治整训新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表示,受阅部队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自觉、饱满的革命热情、昂扬的精神风貌,时刻准备接受党中央、习主席的检阅,始终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做党和人民可以完全信赖的英雄军队。

  “自觉看齐追随,凝聚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这是受阅部队官兵的共同心声。

  忠诚,源于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我所在的红军连队,连史上镌刻着1927年9月29日这个伟大日子。那一天,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展了6名党员,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来自某部的参阅队员、二级上士兰宇格外自豪。

  近年来,兰宇随部队参加过多次中外联合军演,与外军相比,中国军队最具特色的仪式便是“火线入党”。兰宇说:“党支部,是我们的‘战斗堡垒’。火线入党,是中国军人的特殊荣光。”

  忠诚,融入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

  参阅队员、某部二级上士罗耀,曾随部队出国执行维和任务,和战友先后完成100余次武装护卫,年护送物资2000余吨。在任务区见到的局势动荡之乱、百姓流离之苦,让罗耀懂得了胜利来之不易、幸福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也感受到维和使命的崇高,而“中国蓝盔”受到的尊重更让他十分自豪。

  他在阅兵任务请战书中写道:不出国不知道祖国这样强大、人民军队这样强大,我是中国维和军人,我要用最挺拔的身姿、最铿锵的脚步,向世界宣告: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忠诚,深植国富民强的伟大成就。

  来自山西娄烦的参阅队员高燕是一名退役女兵,她退役回到家乡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民兵连连长。她带领全村人思上、思进、思干,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建设水平节节攀升。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日寇浴血奋战,保卫了家园。走进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齐心聚力谋发展,生活越来越美好。”行进在党旗引领下的徒步方队中,高燕感慨地说,“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回到家乡,我为自己是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一分子而骄傲。我坚信有习主席掌舵领航,祖国和军队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既是受阅更是锤炼,能打胜仗的威武之师枕戈待旦

  8月23日17时至8月24日5时,北京天安门地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三次综合演练。

  现场画面中,受阅装备方队如钢铁洪流般驶过天安门广场,引发网友热议与期待。

  1909年,两名法国摄影家拍下了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残破的城楼下,一辆人力车冒着寒风,匆匆而过。那一年,正是清宣统元年。古都北京,笼罩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阴影下。

  百年沧桑,山河重光。如今新一代远程火箭炮整建制装备,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歼-20、运-20飞机量产列装,“东风快递”再添新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武器装备换代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正朝着体系化、信息化和自主化迈进,一系列“大国重器”扬我军威。

  阅兵,受阅装备备受关注。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表示,这次参阅的武器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地面和空中装备都是体系编成、混合编组,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也是第一次对外展示,充分彰显我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

  阅兵阅形,更阅改革重塑的强军风采。透过日新月异的受阅装备,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全军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狠抓备战打仗,苦练精兵劲旅的练兵图景。

  胜战能力,来自转型跨越——

  连续多次参加阅兵,参阅队员、某部一级军士长丁辉,是受阅部队官兵中的“兵王”之一。

  这次阅兵,丁辉却比首次受阅时还激动:“这些年,数字化装备进营区,有过16种车型驾驶经验的我带头‘吃螃蟹’。在摸索过程中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装备搬上战车,万人千车融进一张网,我只能重新当起‘小学生’。”

  从“钢铁比拼”到“硅片较量”,这几年来,丁辉与战友们始终在挑战中前行,取得一系列突破——实弹射击距离超出限值,连射次数抵近性能边界,10余项战技术指标达到新高度……

  “这次光荣受阅,我们要用最昂扬的面貌向习主席报告。这几年来,我们部队练兵备战一刻也不停歇,转型跨越取得新成就。”丁辉激动地说。

  胜战能力,来自枕戈待旦——

  阅兵训练场上,参阅队员、某部干部袁博信心十足。新机列装仅5个月,便执行重大任务,“夜间编队飞行”“夜间空中加油”“山谷飞行”等实战化险难课目成为训练“家常菜”,飞机性能边界被进一步拓展,新机作战能力不断攀升。

  作为擎旗手踏上某型突击车的那一刻,参阅队员、某部二级上士陈卓感慨万分。从昔日靠两条腿的步兵转型成今天的轻型高机动力量,陈卓对这辆战车有着深厚感情。

  这些年来,陈卓所在单位担负全军首批某型装备试点任务,在一无教材、二无经验的条件下,他们驾战车钻密林、穿戈壁、上高原,连续机动数万公里,探索形成极限条件下的多种战法训法……前不久,该部开展实兵对抗演练,新型装备如同利刃出鞘,迅速撕开对手防线。

  有了胜战能力,才有了“本色受阅”的底气。

  火箭军某部常年担负值班任务,参加阅兵训练前,他们潜入深山执行战备任务长达4个月,每次任务转换,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海军某部一年四季驻扎在野外训练场,阅兵方队抽组人员装备后,直接从驻训场开赴阅兵训练场;战旗擎旗手刘亚江,接到受阅任务时,还在边防一线执行巡逻任务……

  一次阅兵,既是检阅,也是锤炼。阅兵训练场上,我们看到一座钢铁长城日益坚固,看到一支能打胜仗的威武之师正昂首走向明天……

  既是受阅更是传承,担当重任的英雄传人步履铿锵

  走进受阅方队,处处可见薪火相传。

  参阅队员、某部下士肖荣基,如今光荣地行进在受阅队伍中。

  2022年,肖荣基参军入伍,他所在部队历经1700多场战斗,牺牲26000多名英雄儿女。该部英烈墙上,有名可查的烈士却只有6000多名。最新镌刻上的名字,是执行维和任务牺牲的战士李磊和杨树朋。

  每到训练中的艰难时刻,肖荣基总能想起老连长杨根思。“同他相比,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正是这样的信念,激励他不断攻坚克难。因为表现优异,肖荣基去年荣立三等功。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始终感到,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无比坚定且有意义。”肖荣基的床头,贴着一句自勉的话。

  阅兵也是阅魂。抗战胜利80年,革命英雄主义传承了80年。

  今天,成为英雄部队的一员,是许许多多士兵的渴望;今天,“党员突击队”的旗帜,始终飘扬在战斗的最前沿;今天,危急关头,“独生子女后退一步”,无人后退,“共产党员向前一步”,人人向前……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受阅官兵牢记习主席的殷切重托,将阅兵场变成传承红色基因的课堂。

  在受阅部队,随处可见英雄的战旗。“一面战旗一个魂,战旗身后有传人。”对于某部列兵孙可来说,一面带有381个弹孔的战旗,就是他的精神旗帜,当年先辈们坚守坑道14昼夜,3次打光3次重建,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他用战旗的厚重历史和光辉荣誉,激励自己在训练场上“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我是英雄的传人,我要用实际行动向习主席报告,无论是在阅兵场还是战场,英雄精神始终在传承!”孙可说。

  阅兵也是铸魂。前不久,某部组织“烽火回信”纪念活动,官兵朗读84年前李云鹏烈士的家书并撰写回信,继承弘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来自该部的参阅队员王宸一远程参加了这一活动,他在活动中向先烈报告:如今我们这支部队已发展壮大为我军新型合成部队,我将擎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请前辈放心!

  “阅兵既是阅人,更是育人。这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强军重任的接力。”来自某部的张鼎新已经是第4次执教阅兵训练,亲眼见证了一茬茬官兵在阅兵场成长。每次阅兵,张鼎新都要组织参阅队员参观老班长张思德的纪念馆,学习继承“张思德精神”,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基因融入血脉。

  受阅就是深刻的主题教育,受阅就是生动的强军实践。阅兵训练场上,官兵们步履铿锵、呼号响亮,向党和人民庄严宣誓: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我们一往无前!再多的沟坎,再急的风雨,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届全国赛落幕 “村超”聚力再出发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