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场透明化趋势下的军事突袭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战场透明化趋势下的军事突袭

来源:解放军报2025-08-22 10:23

  军事突袭,作为战争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战形式,是通过综合运用时间差、信息差与技术差,在敌方未能完成有效防御部署前,实施的突然性打击行动。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战场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军事突袭失效了吗?

  准确认知军事突袭的基本内涵和突出特点。军事突袭本质上属于战术行动,但它可以并且经常被提升为一种战役法层面的重要作战思想,其实施成功与否甚至会对战争全局产生战略性影响。这一思想以快速打击为核心,胜在趁敌不备、先发制人、以小博大、以奇制胜,以速度优势谋求非对称优势,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作战效果。作战时机选择上,军事突袭往往选在敌方准备不足或防御转换之际发动;作战信息遮蔽上,突袭方通常采用无线电静默、佯动部署、外交伪装等多种手段制造虚假态势,以隐蔽其真实作战意图;火力压制密度上,集中优势火力在特定时空形成压制毁瘫是充分释放突袭效果的重要前提。军事突袭的胜机孕育于对手防御体系的动态失衡之中,这种以体系破击为目标的“点穴”式战术设计,实质上是对战争不确定性的战略运用,体现了“以确定性准备应对不确定性战场”的制胜哲学。

  信息化智能化战场军事突袭面临严峻挑战。在智能化战争加速演进并逐渐成为战争主导形态的背景下,军事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正推动战场态势向全维透明化加速演变,对传统军事突袭战法运用构成挑战。

  首先,智能化态势感知使战场环境更为透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侦察无人机能够实时监测并反馈敌方兵力分布、军事设施部署、武器装备调度、地形环境条件等信息,通过智能分析使战场环境呈现全维可视化趋势,突袭行动前期的筹备部署更易被对手察觉发现。

  其次,智能化媒介使作战信息传播更为透明。从网民随手拍摄的武器装备调度影像,到匿名举报者与黑客组织的定向泄露,再到社交平台上海量碎片化讨论形成的“数字拼图”,社交媒体平台既成为记录作战动态的“全民探头”,也成为热议战事走向的“舆论温床”,碎片化信息经由智能化算法分析整合,使突袭行动的预案与行动细节更易被提前预判。

  再次,智能化数据分析使对手战略意图更为透明。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实时动态处理及智能算法建模,能够实现对对手战略行为的深度解构,对其军事突袭决策的精准预测。智能化战争时代,全息感知网络实现战场空间多维透视,瞬时决策系统完成态势研判毫秒级闭环,即时打击链达成“发现即摧毁”的作战闭环,深刻重塑现代战争的“时间法则”与“行动法则”,正在颠覆传统军事突袭的组织筹划与运用范式。

  技术赋能军事突袭形成作战新优势。尽管军事智能化的迅猛发展使现代战场呈现透明化趋势,但军事突袭仍凭借其出色的作战效能,在近年来多场军事冲突中被创新运用。新的运用既保留了传统突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制胜基因,又呈现出智能化时代“科技赋能、体系破击”的全新特征趋势。

  首先,技术突袭创造瞬时非对称优势。相较于传统战术层面的兵力机动,智能化时代的技术突袭更强调通过技术代差形成认知盲区。敌作战体系的“神经中枢”逐渐成为突袭的焦点,运用对手未曾见过或难以防御的尖端武器实施体系破击战,成为军事突袭的主要样式。

  其次,认知突袭构建新型战术欺骗模式。在智能化战争维度下,以算法对抗、数据污染、信息“迷雾”为支撑的新型战场欺骗体系正逐渐形成。生成对抗网络可伪造高仿真雷达回波信号,诱使对手防空系统误判空中目标属性;基于大数据的舆情操控通过社交平台定向编织“信息茧房”,逐步消解对手作战意志;AI驱动虚假情报注入,通过深度伪造技术生成逼真作战文书,直接扰乱对手决策中枢,为成功实施军事突袭创造条件。

  再次,超限突袭开辟非对称打击维度。在智能技术赋能下,军事突袭正突破传统战场“前后方界限”与线性对抗模式,形成民用技术武器化、社会资源军事化、打击路径网络化等新型突袭模式。突袭方利用开源算法架构、商用芯片组件等民用技术资源,通过潜伏特工隐蔽部署、民用物流系统渗透运输、多域传感网络远程引导等手段,构建起“平时潜伏—战时激活”的突袭链路。现实作战中,自杀式无人机从已被伪装成民用车辆的卡车上突然释放,用以打击对手纵深军事基地。智能化时代的军事突袭呈现出突袭样式全域融合、突袭路径虚实交织、突袭效应战略联动等新特征,使军事突袭具备直接改写战场力量平衡的杠杆效应。

  事实证明,军事突袭非但未随技术发展而式微,反而在智能化战争中呈现常态化运用趋势;其战略价值非但未被稀释,反而成为重构战场博弈格局的关键变量。未来的军事突袭与反突袭对抗将不仅是武器平台的较量,更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社会心理承受力、国际规则塑造能力的综合竞争。妥善平衡技术可控与战争失控、攻势突围与守势强固、战术成功与战略反噬等辩证关系,构建多维纵深的感知和防御体系,将成为防御军事突袭、确保国家战略稳定的关键所在。(李琦 陈志华)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