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义勇丹心照两岸——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的“复疆”情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义勇丹心照两岸——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的“复疆”情

来源:新华网2025-08-21 10:29

  新华社台北8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悦、李建华

  台湾新北市芦洲区,友邦巷尽头,一座由红砖与石墙交错砌成的闽南古厝,掩映在高楼林立的都市景观中。这座三落四合院式宅邸,正是抗日名将李友邦的故居。

  古宅入口处,可见李友邦与夫人严秀峰的浮雕铜像,黑石基座上镌刻着两个醒目的红字——“复疆”。“‘复’指的是光复,‘疆’就是指台湾。”李友邦将军之子、现年80岁的李力群对记者说。

  厦门南普陀寺的石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李友邦将军于1945年9月返台前题刻的“复疆”二字。担任芦洲李宅古迹维护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的李力群表示,这不仅铭刻着一段历史,也是父亲将“光复台湾、回归祖国”作为毕生心愿的见证。

  1937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战中,有超过5万名台湾爱国志士奔赴祖国大陆投身抗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友邦将军及其创办的台湾义勇队。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1906年出生于芦洲,是家族由福建同安迁台的第五代。据李力群介绍,李友邦自幼就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对日本殖民统治深感不满,对台湾同胞饱受歧视与压迫满怀悲愤。

  16岁就读台北师范学校期间,李友邦加入“台湾文化协会”,积极参与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宣传活动。当时,芦洲李宅是协会的活动据点之一,蒋渭水、林献堂等抗日志士曾在此聚会论政。李友邦曾两度袭击日本殖民当局的派出所,后被通缉,于1924年前往大陆,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就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友邦认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的胜利。”他据此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号召各地台胞投身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

  为团结当时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参与抗战,1939年2月,李友邦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并组建台湾少年团,活跃在浙江、福建的抗日前线。台湾义勇队起初有30余人,后逐步壮大,1945年发展到逾380人。

  在抗日烽火中,李友邦与杭州姑娘严秀峰相识、相恋,1941年结为夫妻。这对“抗日侠侣”带领台湾义勇队,在宣传教育、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生产报国等方面,为抗战事业作出诸多贡献。

  李力群介绍,台湾义勇队中有不少医生,因此李友邦一直把医疗作为义勇队主要工作之一,在浙江金华、衢州、兰溪和福建建阳先后成立4家“台湾医院”,救治伤病兵民。

  此外,义勇队在反制、瓦解敌军舆论宣传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通晓日语的队员与被俘日本兵交谈,进行教育感化。李友邦还创办《台湾先锋》等刊物,作为向更多台胞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舆论阵地。

  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前赴后继,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牺牲逾65万人。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苦尽甘来的台湾同胞欢庆抗战取得伟大胜利、台湾复归祖国版图。

  “如今,一些台湾年轻人对‘抗日’二字相当陌生,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李力群说,“民进党当局‘逢中必反’不择手段,不少年轻人被误导,陷入盲从。”

  多年来,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抗日历史,宣扬“台独史观”,修改历史课纲,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妄图割裂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台湾海洋大学教授卞凤奎表示,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50年间,台湾民众从武装抗日到文化反日,再到奔赴大陆投身全民族抗战,各种形式的斗争从未间断。“铭记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

  1985年,严秀峰代表芦洲李家全体子嗣主动将祖宅捐列为历史古迹,用以宣传李友邦的抗日事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006年,这座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古宅以“芦洲李宅古迹暨李友邦将军纪念馆”对外开放,成为宣传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历史的一处重要场地。

  李力群介绍说,每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芦洲李宅都会举办庆祝活动,缅怀先辈精神。他也将父亲留下的全部历史档案整理、捐献出来,期望有更多人铭记两岸同胞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不久前,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等地的《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作为确凿物证,625件原始档案清晰还原了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的历史,有力证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客观事实。

  如今,李力群依然积极奔走两岸,向两岸同胞讲述父辈英勇抗日的事迹。他也希望,加强两岸文化与经贸交流,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采访最后,李力群唱起台湾义勇队队歌。歌声在古厝斑驳的红砖间回荡,诉说着不容遗忘的光辉历史和不容抹灭的爱国情怀。

  视频剪辑:栾云舒(实习生)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受台风“麦德姆”影响 琼州海峡客滚船停运

  • 乐享假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