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白衣执甲向战行 守护健康勇担当
编者按
白衣执甲,护佑生命健康;一身迷彩,保持战斗本色。人民军医,是医务工作者,更是军队人员;是白衣天使,更是战士。他们有的长期坚守手术台,以仁心仁术治病救人、以至精至诚守护官兵健康;有的持续奋战医学科研一线,致力于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今天是第8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人民军医,致敬军队医务工作者,品读他们为党旗、军旗增光添彩的奋斗故事。
图①:海军“吉祥方舟”号医院船开展海上卫勤救护训练。图为医护人员转运“伤员”。王天摄 图②: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检查身体。胡永波摄 图③:海军第971医院中医科医护人员正为患者诊治。季文赛摄 图④:第8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组织医疗队深入训练一线巡诊。张王璇摄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陈菊祥团队——
在无影灯下点亮生命之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泽锋
“嘀、嘀、嘀……”手术室内,心率检测仪发出规律鸣响;无影灯下,柳叶刀在血管和神经间游走,肿瘤组织被成功从患者脑丘处剥离。
对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菊祥来说,手术室就是战场。患者大脑中的肿瘤如同“定时炸弹”,给大脑“拆弹”难度大、风险高。从医28年来,陈菊祥始终坚守在医疗救治一线,成功完成超5000例脑肿瘤手术,一次次在无影灯下点亮生命之光,被战友和患者誉为大脑“拆弹专家”。
“真心关爱,是医生开给病人的最好药方。”导师的教诲始终刻印在陈菊祥心里,成为他从医路上的座右铭。每次手术结束,陈菊祥会在病房继续坚守一段时间,留意监护仪数据,直到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他用情用心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该院神经外科护士长肖妮妮说,尽管陈菊祥已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但他始终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一台手术、每一名患者。每台手术前,陈菊祥都会与患者耐心沟通,并仔细研究病灶图像,推演手术过程。
在陈菊祥办公室的书橱里,一枚三等功奖章被摆放在醒目位置。在他心中,这枚奖章尤为沉甸甸——它代表着一名军人的荣誉和责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特大地震。得知消息,陈菊祥主动请缨前往救灾一线,成为第一批抵达北川和江油地区的军队医疗队队员。奋战灾区的50多个日夜里,他和战友们将一间废弃食堂改造成野战手术室,凭借精湛医术成功救治200多名受伤群众。
“向战为战是人民军医的使命。”陈菊祥说,越是急难险重任务,越能淬炼战救本领。作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他多次参与执行重大救治任务。一次任务中,他凭借丰富经验,为一名重伤员从颅底深处取出碎弹片,将这名战友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
秉持医者仁心,服务备战打赢。这些年,陈菊祥始终坚守科研一线,持续开展颅脑战创伤、颅脑颌面伤、脊髓伤等课题研究。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团队参加“健康送海疆”巡诊活动,深入一线点位为边防官兵送医送药送健康。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申传安团队
科研创新攻坚战救难题
解放军报讯赵双林、王傲报道:“感谢你们的精心救治,我一定立足战位刻苦训练……”前不久,某部一名战士专门给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主任申传安写来感谢信。
原来,这名战士此前意外受伤,烧伤面积达80%并伴重度吸入性损伤,随时有生命危险。接到会诊通知后,申传安带领医院危重烧伤救治分队紧急赶赴某医院救治。
时间就是生命。抵达现场后,申传安与团队马不停蹄研判伤员情况,迅速制订紧急救治方案。在医护人员密切协作下,他们成功为这名战士实施手术。度过危险期后,这名战士逐渐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于是有了本文开头一幕。
烧伤救治就是与死神掰手腕。30年来,申传安持续瞄准战烧伤救治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破解“危重烧伤救治”这一医学难题,他带领团队探索出自体皮肤循环再造等多项关键技术并形成危重烧伤救治技术体系,有效降低危重烧伤病死率。近年来,该体系被多次应用于紧急救治任务。
“烧伤救治必须服务战场、服务打赢、服务战斗力。”申传安说,他们坚持“易学、易懂、易会、易用”原则,全力打造关于战烧伤救治系列视频课程,先后培训7000余名基层卫生骨干。同时,结合专项培训任务等时机,精心开设“危重烧伤救治新技术体系”高级研修班,为50多家军队医院培养了一批烧伤救治骨干人才。
永葆军人本色,矢志强军打赢。申传安用30年的持续奋斗,为官兵筑起一道生命防线。“作为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我深感肩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申传安说,他将带领团队聚焦战烧伤救治难题奋力发起冲锋,不断提升部队战烧伤救治水平。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李俊杰团队
聚焦战场培养急救人才
解放军报讯任伟锋、双乐报道:盛夏,旋翼轰鸣声中,一架直升机紧急降落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失血性休克伤员被抬下直升机送入急救室。该院急诊科主任李俊杰与多学科专家紧急会诊、制订诊疗方案,随即展开一场生命救援。由于救治及时,这名伤员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这是李俊杰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1999年,李俊杰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空军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博士毕业后来到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
李俊杰在一线医疗保障实践中感到,基层医护人员的战创伤理论水平和实操救治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做好日常急诊救治工作之余,他全身心投入战创伤急救人才队伍建设。他带领团队,探索构建“战创伤救治能力提升”“高级生命支持”“急救技能操作普及”“模拟仿真战救训练”四大培训体系。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从海疆岛礁到边防哨所,近年来,李俊杰带领团队为基层培训千余名急救骨干人才,助推基层医疗机构急救水平有效提升。
前不久一个深夜,一名失血性休克伤员被紧急送至某基层部队医院。军医小张迅速为伤员进行止血包扎、评估生命体征,并同步给予高级生命支持。经过紧急救治,这名伤员转危为安。“得益于前期参加李俊杰主任团队组织的模拟仿真战救培训,我对战伤救治的关键节点、重点操作等内容有了清晰认识,并有意识地将培训所学用到日常工作中,不断练强急救本领。”小张说。
“每一次急救,都是战场卫勤保障的预演。”李俊杰说,护佑官兵生命健康是军队医护人员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他将和团队成员用行动擦亮奋斗底色,全力培养急救人才,用心守护官兵健康。
西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汪涛团队
向战为战情系边防官兵
解放军报讯樊甜、王子冰报道:日前,西部战区总医院手术室内,普通外科主任汪涛正在进行一场高难度手术。只见他娴熟操控手术机器人,成功切除直径约9厘米的肿瘤组织,最大程度为患者保留了脏器功能。
精湛医术源自日积月累。从医30多年,汪涛完成肝胆胰相关手术逾万例。在患者眼中,汪涛是一位“侠肝义胆”的好军医,他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努力为每位病人点亮生命之光。
汪涛出生于医学世家,受家庭氛围影响,很早便立下“医术上精益求精、医德上诚心诚意”的志向。成为一名人民军医后,“每台手术做两遍”成了汪涛的职业习惯——为降低手术台上的风险,每次手术前,他都会组织一次沙盘推演,把所有手术细节“过一遍”。
军医首先是军人,姓军为兵是天职。在汪涛办公室的柜子里,摆着3个装满泥土的透明塑料瓶。这些从青海、西藏、新疆带回来的泥土,见证着他巡诊边防一线的足迹,也寄托着他对高原战友的牵挂。汪涛深知,高原地区环境恶劣,长期坚守高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每次高原边防官兵来院就诊,汪涛都会为他们精心治疗,并制订专门调养计划。
近年来,汪涛将科研靶标对准微创外科前沿,创新性提出“微通道”理念,牵头整合建立“声—镜联合”一体化诊疗平台,实现“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据了解,该诊疗平台能有效减轻高原患病战友的病痛,明显缩短治疗周期,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人民军医,向战为战。这些年,汪涛的足迹遍布雪域边关,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人民军医的职责使命。在汪涛影响带动下,该院普通外科医务人员立足岗位精研业务,取得的研究成果先后获评全军医疗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
版式设计: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