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担当铸就民族脊梁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担当铸就民族脊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8-15 09:49

  担当铸就民族脊梁

  ——从抗战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⑥

  ■徐庆君

  ●担当,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其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无数抗战英雄挺身而出,用热血与生命铸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生动诠释了担当精神的真谛。抗战英雄们的热血担当,如火炬般照亮了民族救亡之路,也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民族陷入深重苦难时,抗战英雄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铸就民族脊梁,将国家统一、民族解放事业扛在肩头,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民族救亡谁来担”的时代之问。杨靖宇率部转战林海雪原之中,在极端艰难的作战环境中,掷地有声地对官兵们讲:“我们要牢牢记住,先有其国,后有其家,同胞们,我们就是死也不能投降!”他草根果腹、血染林海,为民族解放事业战斗至最后一刻。赵一曼原本在四川有着殷实的家庭和安稳的生活,当她目睹山河泣血、生灵涂炭,毅然告别年幼的孩子,投身革命事业,组织抗日武装,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抗战英雄们用行动证明,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都可以为之牺牲。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担当精神最厚重的底色,是民族复兴最深厚的底气。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死考验如影随形。面对日军的强大武力和残暴行径,抗战英雄们以无畏的勇气和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谱写出一曲曲壮丽战歌。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官兵不畏强敌,顽强抵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日军引上山顶绝路。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面对步步紧逼的敌人,他们毅然砸毁枪支,纵身跳下悬崖。还有八路军“马石山十勇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都让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抗战英雄们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决绝,“我以我血荐轩辕”,宣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尊严,赋予了担当精神直击灵魂、震撼人心的力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战英雄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奋起,为抗战胜利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对日军作战、历时最长的抗日武装。在与日军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他们面临着敌人的重兵围剿、残酷镇压,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困境。由于日军实行“集家并村”“十家连坐”,制造无人区,把抗联逼入了“无房可住、无衣可穿、无粮可吃”的绝境。抗联将士们缺衣少食,只能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中忍饥挨饿,与严寒作斗争。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念,他们始终坚信一定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1940年冬,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给党中央写信:“尽管敌人现在正向我们疯狂进攻,尽管密营已是粮尽弹绝,但我们仍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击敌人,我相信我们会愈打愈强。”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忍不拔的信仰信念,抗联将士们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战争。抗日救亡的担当并非只属于冲锋陷阵的军人,而是渗透在社会各阶层的行动中,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下,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都投入到全民族抗日救亡的历史潮流中。军人在前线浴血奋战,用枪炮守护国土;知识分子以笔为枪,以舌为剑,通过文章、演讲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产业工人和农民,用辛劳与汗水供给着作战所需,支撑着战争进程;海外华侨捐款捐物,奔走呐喊,甚至回国参战,为民族抗战助力。广大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北京密云县(今密云区)农民邓玉芬,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抗日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邓玉芬咬牙挺住,坚持为八路军送军粮、做军鞋、照料伤员,被当地人民誉为“英雄母亲”。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全民抗争,让抗战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也使担当精神突破个体局限,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解读抗战英雄的担当精神,本质上是在解码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担当,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其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风险挑战和困难考验,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抗战英雄身上的担当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书写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这既是无愧于先辈们浴血奋战的传承之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

  • 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