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奥卡姆剃刀”可以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被称为“简单有效原理”,其内涵是:如果多个说法都能解释相同的事实,那么应该选择相信假设最少的那个。这一原则可用于情报分析领域,从而帮助分析人员消除那些干扰分析和决策的假设。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坚韧”计划,目的是欺骗德军,使其误以为盟军将在加莱而不是诺曼底方向登陆。为此,盟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假的无线电网、设置大量假兵营和舰船,虚构有50个师100万人的美第1集团军群,正在积极准备横渡海峡向加莱方向登陆;使用空军对加莱和诺曼底进行轰炸,但前者遭到的轰炸比后者多1倍以上;策反一些德国间谍,向柏林发送假情报;派人到处收购加莱地区地图,此外还采取了外交欺骗、兵力佯动等行动。
“坚韧”计划最终获得成功,它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使诺曼底登陆行动得以成功实施。用“奥卡姆剃刀”进行分析会发现,在加莱和诺曼底之间,如果相信盟军在加莱登陆,需要相信许多假设,如美第1集团军群确实存在、盟国空军对加莱的更多轰炸是为了在加莱登陆、部分间谍发回的情报千真万确、收购地图是为了熟悉加莱地形,等等。然而,如果要相信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只需要相信一个假设,那就是诺曼底比加莱更适合登陆。
“奥卡姆剃刀”的本质,反映了假设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联:合理的结论往往需要最少的假设,甚至不需要假设。只有那些不合逻辑或不合情理的结论,才需要更多假设把这些不合理之处给“圆回来”。所以假设更少,本质上反映的是结论更符合逻辑或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现了很多敌人活动的真实迹象,进而得出正确的敌情判断。这种情况跟盟军的“坚韧”计划很相似,但一个是真、一个是假,该如何进行区分?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步骤分析。
第一步,区分事实与假设。事实是一种现象,假设则是一个观点;事实是可以被证伪的,假设则很难被证伪;事实是一种客观描述,假设则是一种主观判断。例如,“坚韧”计划中,加莱方向有大量无线电波,这是事实;美第1集团军群在加莱对岸集结,这是假设。加莱遭到的轰炸比诺曼底多1倍以上,这是事实;盟军通过破坏加莱的防御设施为登陆行动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假设。德国间谍向柏林发送关于盟军在加莱方向登陆的情报,这是事实;这些情报都是真的,这是假设。盟军收购地图,这是事实;收购地图是为了熟悉加莱地形,这是假设。
所以说,事实不等于假设,但是人们很容易把事实等同于假设,把主观判断视为客观事实。这里面起到桥梁作用的是人的直觉。所以,要区分事实和假设,需警惕自己的直觉,不能轻易相信直觉“推导”的答案。
但是,如果无法证实或证伪这些情报,又该如何作出判断?这就需要引出第二个步骤——区分强相关与弱相关。
先来看一个案例。1973年10月初,以色列情报部门发现下列现象:10月初,埃及和叙利亚在边界沿线公开进行军事演习;10月4日,苏联军事顾问撤离开罗和大马士革;10月5日,苏联舰队从亚历山大港起航;10月5日,侦察照片显示前线有防空导弹的活动迹象。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很有可能是埃及和叙利亚准备对以色列发动进攻。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对以色列发动突袭,以军对此毫无准备。在埃叙联军的优势兵力下,以军初期损失惨重。这个例子跟诺曼底登陆的例子很相似,都是通过许多情报判断敌人企图。虽然德国和以色列都判断失误,但是二者之间还存在差别:德国收到的情报是伪造的,但是他们相信了,所以判断失误;而以色列收到的情报则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不相信,所以判断失误。
不考虑决策者主观因素,单纯从情报的角度看,发现二者还存在微妙的差别:诺曼底登陆前,盟军伪造的情报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德军“盟军要攻打加莱”;而埃叙联军进攻前,以色列搜集的情报则隐约显示出“埃叙联军准备进攻”。前者属于直接证据,指向性很强,与盟军企图强相关;后者属于间接证据,指向性不强,与埃叙联军企图弱相关。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别?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伪造情报需要情报部门投入很多成本,如果过于“含蓄”,导致被对方忽略,那么收益基本为零。所以伪造的情报不喜欢“拐弯抹角”,总是直截了当地误导对方。而真实的情报往往是真实行动的副产品,不需要考虑收益的问题,并且这类情报往往是隐蔽企图后的产物,所以往往会显得比较“含蓄”。如果说伪造的情报属于直接证据,那么真实的情报往往属于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容易被关注,被伪造的可能性更高;间接证据容易被忽略,但真实性更高。因此,搜集情报时,要多找弱相关的间接证据,警惕强相关的直接证据。
情报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微妙的问题,不仅要分析鉴别各类真假情报,还要与对手进行多重心理博弈。如果前面所有的方法都无效,那么最终的办法还是回归“奥卡姆剃刀”的原始用法,即从对手的需求出发。因为利益决定需求,需求决定表现,表现可以伪装,需求很难伪装。正如一个数天没吃饭的人可以宣称自己不饿,但无法掩盖其需要食物的事实。尝试站在对手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是驱散战场“迷雾”更有效的手段。(毛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