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伏探哨丨“数智”守望:哨兵挺立大风口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三伏探哨丨“数智”守望:哨兵挺立大风口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8-11 10:29

记者探访新疆军区某团阿拉山口哨所——

“数智”守望:哨兵挺立大风口

 

  ■王昀玉 田芷齐 解放军报记者 李 蕾

  三伏时节,新疆阿拉山口的戈壁滩被晒得发烫。实时天气软件显示,该地气温达40摄氏度,地表温度超50摄氏度,瞬间最大风力达7级。

  记者从乌鲁木齐一路向西,探访这个闻名遐迩的西北“大风口”。一下车,狂风裹挟着热浪迎面袭来,令记者喘不过气,踉踉跄跄几乎站不住。

  新疆军区某团阿拉山口边防连高高的哨楼前,两名执勤哨兵迎风挺立,不远处国门上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

哨兵在哨楼前警戒执勤。冯 添摄

  走进哨所指挥室,记者眼前一亮:三维电子沙盘铺展在主屏幕上,防区地形地貌尽收眼底;侧方大屏幕上,多路高清画面实时呈现。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辆通关卡车刚驶入特定区域,车身轮廓便被醒目的红色“电子围栏”框定、标注、追踪。

  “这是哨所管边控边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果。”指着眼前的大屏幕,排长袁兵的语气里充满自豪,“过去掌握防区态势,需要汇总大量零散信息,耗时费力还容易出现错漏。如今,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防区风吹草动尽在‘方寸之间’。”

  阿拉山口地处狭长谷地,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160天,“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是这里的生动写照。三伏时节,烈日炎炎,这里的气温超过大部分南方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给官兵执勤带来不小的考验和挑战。多年来,背包绳、护目镜等随身器材是执勤官兵的标配,一代代官兵在“与风共舞”中,赢得了“国门卫士”的美誉。

  “戍边精神要接续传承,管边控边手段也要与时俱进。”该团领导介绍,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阿拉山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公路、铁路、航空、原油管道四位一体的“黄金口岸”。随着驻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口岸日益繁忙,哨所官兵的执勤压力不断增加,传统管边控边方式亟待升级。

  几年前,一场旨在突破边防管控瓶颈的“突围战”,在阿拉山口哨所悄然打响。该团经过多轮技术论证、方案对比和实地测试,成功将“智慧周界”综合管控平台引入阿拉山口哨所。

  “这套系统强在智能和集成。”该连赵连长告诉记者,“系统将哨所监控点、地方共享摄像头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具备大数据识别、远程可视对讲、红外预警等功能,哨所官兵管边控边不再只靠‘肉眼盯、双脚量’。”赵连长点击系统大屏幕,一张覆盖边境线和防区重点区域的“科技管控网”清晰呈现在记者眼前。

  “风口哨所”插上“科技之翼”,让官兵管边控边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如今,我们既有巡逻分队‘线下踏访’,又有值班员‘线上巡查’,线上线下协同联动,实现‘1+1>2’的效果。”该连一级上士岳宇高兴地说。作为哨所管边控边方式升级换代的亲历者,他对此体会颇深。

  “刚来哨所那会儿,巡逻就靠‘一杆枪、两条腿’,大家戏称‘通信靠吼、观察靠瞅’。每到三伏天,顶着发烫的大风巡逻,挪步都费劲。执勤归队,一洗脸就感到火辣辣地疼,稍微一使劲,就能搓下一层皮。如今,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风再大,路再远,我们都看得清、联得上、控得牢。”岳宇介绍,前阵子驻地持续高温,官兵利用这套系统,成功预警并辅助处置了几起可疑人员异常靠近边境线的情况。

  “‘智慧周界’综合管控平台有效提升哨所管边控边效率,但这并不意味官兵彻底告别巡逻执勤这一传统管边控边方式。”赵连长接过话茬,“科技手段丰富了哨所执勤方式,这些年,官兵在练强‘铁脚板’的基础上,依托系统探索出多种‘人防+技防’综合执勤方式,应急响应速度越来越快。”

  午后,记者跟随巡逻分队前往国门执勤点位。烈日暴晒,黄沙扑面,飞舞的沙粒打得护目镜噼里啪啦作响。巍峨国门前,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中欧班列不时呼啸而过,整个口岸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到达执勤点位后,记者发现,过去哨兵用以记录车辆通行数量的手动计数器不见了。

  “以往赶上通关高峰期,手动记录车辆信息耗时费力,加上高温天气,哨兵容易疲劳,统计精度难免受到影响。如今,系统可自动完成车辆信息抓取、分类统计,又快又准!”一名值勤哨兵站在监控屏前,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这套系统不仅能快速识别不同车型,还能将相关数据自动分类入库。“今年初,执勤点单日通关车辆和火车列数创下新高,借助这套系统,我们精准无误地完成了统计任务,效率远超传统人工计数。”他高兴地说。

  站在国门前,回望哨所,该连荣誉室里的一组老照片浮现在记者脑海:第一代铁皮哨亭在狂风中瑟瑟飘摇,第二代砖混哨楼在风沙中顽强挺立。如今,第三代现代化哨楼,在口岸的繁华与喧嚣前岿然矗立。三代哨楼,见证了阿拉山口的沧桑巨变。

  烈日当空,山口狂风依旧,但守护国门的哨所已插上科技翅膀,飞进“数智化”管边控边的新时代。

在戈壁滩站稳脚跟

  ■李 蕾

  备边足戎,国之重事。边防的安宁,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探访阿拉山口“风口第一哨”,记者最深刻的感受是边防执勤中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手段。从背包绳、护目镜到智能监控大屏,从手动计数器到自动识别系统,从“肉眼盯、双脚量”到“一屏感知全域”,科技让“国门卫士”管边控边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不变”的是精神。1962年8月,第一任站长吴光胜带领17名官兵,带着1张地图、拉着3匹骆驼、背着1口行军锅,跋涉3天2夜抵达阿拉山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扎根创业,结束了阿拉山口地区“有边无防”的历史。6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抱定“山口有风、我心无风”的信念,保持“大风吹不动、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的坚韧,传承“边关有我,祖国请放心”的担当,始终挺立大风口,唱响忠诚之歌。

  进入新时代,“国门卫士”勇立科技潮头唱大风。“数智化”转型,是哨所打破管控瓶颈的破局之举,为传承戍边精神插上科技翅膀,让“国门卫士”在这片“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站得更稳、看得更远、守得更牢。“新哨所、新视野”的背后,是他们守护祖国“西大门”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新疆军区某团阿拉山口边防连一级上士 上官玺尉

  阿拉山口的夏天,那句“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的顺口溜依旧应验,只是风里裹挟的不再是刺骨的寒冷,而是戈壁滩上蒸腾的热浪。

  今天轮到我值哨,暑气蒸腾,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泛起一层盐霜。我深吸一口气,勒紧外腰带,顶着能将人掀翻的大风,面朝国门肃然挺立。

  抬头望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上迎风招展。护旗是我们连的一个传统,由于旗杆立在国门顶端,在大风中维护国旗极其不易。每次执勤,我总忍不住多看它几眼。

  突然,国旗限位器失灵了!跟战友做好交接后,我立即拎起工具箱,逆风奔向国门。高处风势更猛,我咬紧牙关,奋力攀上国门顶端,紧紧搂着旗杆,顶着狂风维修限位器。当最后一颗螺丝被牢牢拧紧,那一刻,我心中充满自豪。

  新兵下连时,指导员带我们走进连队荣誉室参观。他一边抚摸那些国旗,一边深情地跟我们说:“这里的每一面国旗,都记录了阿拉山口暴烈的风,也见证了我们守望国门的青春。”

  山口大风,四季不息;三伏烈日,炽热如火。用生命守护国门、国旗,我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凝望、每一天坚守,都关乎国家尊严、国土安全。对于我和战友们来说,“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是誓言,更是行动。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