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歼-20首席发布人:洛阳日报带我走上新闻报国之路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旅人生 > 正文

歼-20首席发布人:洛阳日报带我走上新闻报国之路

来源:洛阳日报2025-08-11 10:26

  8月9日、10日,申进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连发多条信息,回顾自己在8月间的洛阳之行,其中7条标题同为“感恩洛阳日报”。

  申进科,河南郑州人,中国空军历史上首任新闻发言人,解放军战机巡航东海、南海、台海首席发布人,大国重器歼-20、运-20、歼-10C和轰-6K战机航迹首席发布人。

  申进科与洛阳日报有着何种不解之缘,他为何对洛阳日报念念不忘?10日,他在接受洛报融媒记者专访时说:“是洛阳日报带我走上新闻报国之路!”

微信图片_20250810201130.jpg

  “洛阳日报带我走上新闻报国之路”

  8月8日上午,洛阳市伊川县举办“国家安全与祖国统一”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现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国防教育专家的申进科应邀授课。

  当天下午,申进科便来到洛阳日报原社会部主任梁良家中。“梁主任是我的恩师。”申进科说,时至今日,他与梁良已经35年没有见面,心中十分惦念。在梁良家中,他与恩师促膝长谈,汇报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1989年至1992年间,申进科曾在解放军驻洛某部服役。酷爱“爬格子”的他,时常把部队发生的故事写成新闻稿件,投向洛阳日报编辑部。三年多时间里,从“豆腐块”到“大块头”,近百篇稿件被洛阳日报采用,这些稿件大多是由梁良编发的。

  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洛阳日报上,对于申进科来说是件十分高兴的事。为此,他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趣事。

  当年,申进科所在部队驻地的汽车站,是每天最早收到洛阳日报的地方。他习惯每天去汽车站“第一时间看报纸”,如果看到有自己的文章发表,他就会请求对方赠送一份报纸。久而久之,他与车站“管报纸的人”熟悉了,对方也知道了他的请求,每天都会浏览报纸,如果发现有申进科的名字,就会主动留下一份报纸送给他。

  “这些年,我的身份经常发生变化,但有一个身份我一直很珍惜,那就是‘洛阳日报通讯员’。我是洛阳日报培养出来的,是洛阳日报带我走上了新闻报国之路。”申进科说。

微信图片_20250810201135.jpg

  “军事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在战位”

  “我在洛阳当兵时,一有空就趴在石头板上‘爬格子’写报道,所写新闻稿件大部分都被洛阳日报采用了,这给了我无穷的信心和力量,也由此改变了我的命运!”申进科说。

  从当战士报道员起,申进科就坚持工作之余“爬格子”,在35年军旅生涯中,他始终与“新闻”二字相伴。看新闻、读新闻、学新闻、评新闻,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看新闻、写感想,学习新信息、新知识、新技能。

  2013年,中国军队首次在海军、空军等7个大单位设立8名新闻发言人,主要职责包括发布权威信息、回应舆情及解答媒体提问。时任空军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申进科上校成为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是8名新闻发言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2013年至2022年,申进科担任中国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整整10年。从东海破晓的巡航,到南海深处的守护,再到台海上空的战巡,作为空军权威发布的“首席执剑者”,申进科多次向世界宣告中国战鹰的壮美航迹。歼-20的隐形锋芒、运-20的鲲鹏之翼、歼-10C的雷霆锐气、轰-6K的长空利剑,都在他的诠释中化作新时代人民空军的铿锵宣言。

  有媒体评论,履职10年间,申进科是穿迷彩服公开亮相最多的军事新闻发言人。特别是在警巡东海、战巡南海、砺兵台海、演兵公海新闻发布工作中,申进科多在一线机场发布信息,把握了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动权。

  “军事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应该在战位,要多站在军事行动一线发布新闻!”申进科说。

  申进科在担任中国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期间,创立“战位发布、事实发布、主动发布、关联发布”军事新闻发布机制,创下“解放军巡航台湾岛”舆论工作六个首次;主持多场由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多国空军领导人参加的跨国新闻发布活动,亲历和见证了很多强军大事、要事、好事,其中由他发布的3件事入选《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2023年1月,51岁的申进科退休,之后投身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2025年6月,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有关部门组织的“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讨会”上,申进科主讲国防教育示范课《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受到广泛好评。目前,他持续宣传新时代强军思想,接续投身新时代强军事业,在打好空战认知战中不断探索研究。

  “曾经身为空军人,永葆蓝天大情怀,若有战,召必回。”申进科说。 

微信图片_20250810221653.jpg

  “我会永远铭记洛阳日报的培养之恩”

  “我在洛阳服役三年多,对这片热土有着深厚感情。尤其是,洛阳日报对我有培养之恩,我会永远铭记。”8月8日,申进科来到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参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形成了“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综合覆盖受众超过6000万。在这里,申进科先后参访了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编辑部,并与编辑、记者深入交谈。同时,他还到洛阳国际传播中心、洛阳网、掌上洛阳客户端、视觉梦工坊、中央厨房、洛阳日报社史馆参观学习。他直言:“深受教益,感慨万千;报业可期,报人可敬!”

  在担任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的10年间,申进科坚持利用“空军发布”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民众互动。他说,运用好新媒体是一件必做的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关于如何确保新媒体安全生产传播这一话题,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申进科写的一篇文章指出,“网上好评如潮”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正能量。要科学界定和看待“好评如潮”,特别是重要军事信息的披露,要有序、有度、有节,不能单纯看受点赞的多少,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军事行动的顺利和武器装备的安全,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申进科在接受洛报融媒记者采访时说: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发布和舆论攻防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要重视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重视用好新媒体和社交媒体;要重视用好中央新闻媒体,也要重视用好地方新闻媒体,发挥各自优势、各自所长、各自作用。

  申进科表示,“我们要重视传统媒体,这是一个主渠道;当然也要特别重视新媒体,这是一个新渠道、新平台。可以通过新媒体和更多的青少年、更多的老百姓去沟通。当下,主流媒体正在发生系统性变革,我为洛报集团在变革中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绩而高兴!”

  在洛阳日报编辑部参观时,申进科注意到社会部的标牌上写着一行字:“社”情民意,“会”懂洛阳。这句话,让他感触颇深。

  “我想用一句话,与洛报集团的同志们共勉:‘社’情民意,‘会’懂洛阳,我们一直在路上。”申进科说。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记者 李三旺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