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春晖
引言
习主席强调指出:“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展普遍深入、坚强有力的社会动员,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战积极性。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动员工作,梳理总结其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国防动员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全民族的战略动员
1931年,日本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并相继侵占中国东三省,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华北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倡导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瓦窑堡会议中,中共中央通过分析日本入侵中国后社会各阶级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策略任务。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并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国民党。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营垒中出现的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并制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先后打退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全民族抗战顺利进行。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号召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号召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号召着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钢铁长城。
战略动员是国家为应对重大安全威胁、维护核心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性措施,是连接和平与战争、平时与战时的桥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战略动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推进战略动员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共产党致力宣传民众和发动民众,开展持之以恒的政治动员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战争,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只有动员民众才能取得胜利。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动员,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这个政治上的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为了达到宣传民众、发动民众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利用报纸、广播、传单等宣传工具加强舆论引导,宣传抗战意义和党的抗日主张,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抗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开办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等各种文化补习班开展民众教育,使民众的民族意识得以不断觉醒、抗战热情得到极大提高。在各抗日根据地,推进抗战文艺创作,利用电影、歌曲等媒介进行生动的文化宣传,有效动员民众积极投身抗战。中国共产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通过不懈深入地动员和发动民众,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血肉联系,激发出蕴藏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取得了最为有效的政治动员效果。
政治动员是国家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共识、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政治动员的内涵与形式不断拓展,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加强政治动员不仅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中国共产党创建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开展军民一体的武装动员
兵民是胜利之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对武装力量的建设,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根据抗日战争中动员群众的广泛性和战场的广阔性,在广大解放区战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主力兵团为主,地方兵团和民兵自卫队为补充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各抗日根据地,以民兵为主的人民武装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极为有效的游击战法,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同时,民兵队伍的壮大也为正规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通过开辟广大敌后战场,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相互策应,挫败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逐步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自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两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军民抗击了58%至62%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粉碎了日军千人以上至5万人的“扫荡”近百次,作战1万余次,成为抗战中坚力量。至抗战结束,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
武装动员是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将武装力量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的措施和活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全球挑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武装动员必须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特点规律,探索新的武装动员理论,注重系统集成,强化科技驱动,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武装动员体系。
中国共产党改善人民生活和致力发展经济,开展卓有成效的经济动员
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得不到保障。抗战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对群众的动员不能只是为动员而动员,而应该坚持一边抗战一边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军民抗战积极性和保障能力。通过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有效缓和农村各阶级间的利益冲突。针对日军扫荡、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等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359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我们党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对根据地工商业建设作了初步尝试,通过发展小手工业,创办公营企业和发展军需工业等方式不断推动商贸发展。这一时期,党把发展经济作为重要任务,以满足民众的利益为首要前提,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保障了战时经济自给自足,更赢得了民众对我们党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经济动员是加强国防经济潜力建设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是遏制战争的强大威慑力量,也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动员应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有力的举措,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动员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动员体系的转型升级,确保在国家安全面临挑战时,能够快速、高效、精准地动员所需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组织和抗日团体建设,开展广泛深入的组织动员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但党始终把党员培养与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党员人数锐减,党组织活动受到影响。为扭转这一局面,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提出扩大与巩固党组织的政策。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后,各抗日根据地党组织获得迅速发展。为巩固日益发展的党员队伍,使广大党员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毛泽东同志推动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对促进全党团结和思想统一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普遍实行三三制原则,党的组织号召力得到极大提高。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类型的抗日团体,深入分析把握各阶级、阶层的特点,进行最广泛、最深入的组织动员,真正实现了全民抗战。
组织动员是党凝聚力量、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力量,是我党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组织动员的对象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组织动员的方式和手段需要不断创新,以提升组织动员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发挥出组织动员的整合力、凝聚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