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1939年冬,延安中央大礼堂,慷慨激昂的歌声久久回荡。《八路军进行曲》第一次公开演出,就受到热烈欢迎。
此后,伴随着一支支抗日队伍奔赴前线,这首歌很快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成为八路军官兵争相传唱的“热歌”。
也就是在那年冬天,日寇所谓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被击毙于黄土岭。人民军队的威名,又一次传遍华夏。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在神州陆沉的烽火岁月,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铿锵有力的歌词、嘹亮刚劲的曲调,唱出了人民军队的使命征途——
从青纱帐到芦苇荡,从高山峡谷到平原江河,这支装备简陋的队伍,靠着“小米加步枪”,一次次与强大的敌人血战搏杀,直到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时间成就经典,血火淬炼雄师。后来,这首歌几经修改,成为人民军队的军歌。今天,熟悉的旋律依然回荡在耳畔,歌唱着人民军队的浴血荣光,也提醒着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之重。
每年,从8月1日建军节到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日历只翻动14天。然而,历史的脚步却格外沉重: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却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泣血的历史,反复诉说着这个真理。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当军歌又一次响起,激昂浑厚的旋律里,有黄河咆哮的怒吼,有长津湖呼啸的风声,有“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更有新时代强军路上的铿锵足音。
今年7月7日上午,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圆满结束为期5天的访问活动,缓缓驶离香港。
中华民族对于“七七”的家国记忆,是80多年前卢沟桥畔的隆隆炮声。香港,也在那场战争中经历了殖民者之间的“换手”。
如今,英雄的人民军队为“七七”抹去耻辱,为它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记忆——
山东舰到访香港时,官兵在甲板上整齐列队,排出“国安家好”4个大字;离开时,香港市民自发爬上山顶,立起“军强民乐”4个大字。
无声的对话,穿越维多利亚港清晨的薄雾,穿越厚重的历史烟云,道出一个古老民族积蓄多年的心声——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二
山东青岛,莱阳路8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海上展区,静泊着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并正式编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
长征,人民军队创造的战史传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和长征亲历者们接触后说,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在这些人身上,斯诺坦言感受到了“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这支跨越了茫茫雪山草地的英雄之师,如燎原的星火般,点燃了抗日敌后根据地的熊熊烈焰,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历史从不暗淡,精神永不褪色。在红军长征出发40年后,一艘艇被命名为“长征”,一支军队依然在“长征”。
2013年,服役近40年的“长征一号”核潜艇光荣退役。目送着这位“老兵”的背影远去,更多新生力量加入这支队伍——
这一年5月,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正式组建,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增添一支新型主战力量。
这一年年底,辽宁舰赴南海海域进行科研试验和训练,这是辽宁舰入列后,首次组织跨海区长时间航行训练。
今年盛夏,辽宁舰、山东舰两支航母编队,又一次在西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中“会师”。
98载光阴过去,人民军队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在新时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奔向建军百年,昂首奋进在先辈们未曾到达的辽阔新域。
回首漫漫征途,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在泥泞中跋涉,在荆棘中穿行,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写就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万丈豪情。
展望建军百年,我们离梦想的山峰越来越近,但前行的道路上依然是“一山放过一山拦”。飞逝的时间,攻坚的使命,催促着我们只争朝夕、加速奔跑。
两年弹指一挥间。遥想当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红军从苏区星夜出发,在两年间走过各自的长征路,迎来了胜利的大会师。如今,又一个两年的时刻表、又一条攻坚路摆在我们面前。
这是翻山越岭的新长征,也是闯关夺隘的攻坚战。习主席深刻指出:“长征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光荣的人民军队必须永远继承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作风。”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拿出飞夺泸定桥的果敢,保持强渡大渡河的勇毅,发扬征服雪山草地的无畏,勇往直前,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胜利收入囊中。
40年前,作家索尔兹伯里在美国出版《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写道:“本世纪没有什么事件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的前途了。”
或许,对我们这一代军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比在新长征中越过一道道山峦、抵达梦想的山巅更令人神往了。
三
1947年的“八一”,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的转战中度过。
这一天,他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居住了数十天的小河村,避开国民党胡宗南大军的追击。
几天前,就在小河村的一处茅草凉棚下,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确定了人民军队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抉择。
那一年,人民军队刚满20岁,在经历千难万险的漫长跋涉后,终于攻守易形!
今天,置身这座靠四根粗木头撑起的简易凉棚下,多少人心生感慨——
没有彩旗飘飘,甚至没有一条会议横幅,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竟然在如此朴素的环境中酝酿形成!
历史的一瞬,定格了这支队伍的样子:这是一支没有繁文缛节、不讲排场面子的队伍,更是一支心无欲望羁绊、一路轻装简行的队伍。
转战陕北,毛泽东同志留下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他衣着简朴、行色匆匆;同行的战士,除了武器,大多只带了简单的干粮袋。党的领导人除了几件旧衣物和书籍,几乎没有个人私产。
这样一支身无“包袱”、心未蒙尘的队伍,千沟万壑挡不住,千军万马追不上。
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必然是一支纯粹干净的队伍。“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这是习主席的谆谆告诫。回望“八一”,凝视“八一”,强军征程上的一道道年轮,印刻着这支军队纯洁光荣的好样子。
南昌起义后不久,贺龙同志随部队南下前,将随身较为奢侈的生活用品全部送人,以示与旧军阀生活一刀两断。他在党员登记表的“动产、不动产、现金各多少”一栏填写:什么都没有了。6个字诠释了一名战将的坦荡与忠诚。
正是这样一大批有着崇高理想、远大追求和炽热初心的人,让这支队伍真正摆脱了一己之私的利益羁绊,跳出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历史困境,成为亿万百姓真心拥护支持的人民军队。
正如一位历史学者所讲的那样:国民党将领每到一地驻防,首先想到的是把生意做到防区,撤退时优先转移的是自己的生意和黄金。卡车上装了太多不义之财,自然跑不过人民子弟兵的“铁脚板”。
今天,奋进在攻坚建军百年的新征程上,人民军队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作风考验,能不能始终保持灵魂上的干干净净、轻装简行,决定着这支军队能行多快、走多远。
从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到在延安召开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政治建军一刻不停,政治整训持续深化,人民军队更加自觉严格地整顿思想、整顿用人、整顿组织、整顿作风、整顿纪律。大浪淘沙,冲走的是泥沙积垢,留下的必然是澄澈碧波。
此刻,如果眺望那奔向百年的时光之河,一定会看到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万千气象。那是对胜利的执着追求,那是对未来的笃定奔赴——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钱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