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众所周知,基层部队的工作训练生活,因其特殊性、规律性和周期性,往往伴随着繁杂、单调和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持续激发官兵干事创业动力和练兵备战热情,是摆在每一名基层带兵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期“潜望镜”,我们推荐陆军某旅某连狙击班和武警张家界支队某中队的做法。每一名战士都渴望成长进步和得到认可肯定,每一名官兵都期盼在火热军营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就在于带兵人怎样帮助他们把这种渴望点燃、把这份期盼守住。制作一本“成长志”也好,设立一面“荣誉墙”也罢,比这些形式手段更重要的,是带兵人要永葆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初心。
“成长志”记录战士奋进足迹
■连 源 毛英椿
前段时间,陆军某旅某连二级上士曾冰阳接到从某军校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他4年前带过的战士小刘。
临近毕业,小刘向老班长汇报了近况,并表达了谢意:“多亏你当年制作的《战士成长志》,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考上军校后,每当遇到困难挑战,小刘一想到当初的经历,就能激发热情动力。
7年前,小刘分配到该连狙击班时,曾冰阳刚被任命为班长不久。谁都没想到,初来乍到的小刘给新班长出了个难题。
下连后,随着训练强度增大,小刘感觉“自己不是当兵那块料”,便打算满服役期就退伍。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变得消极懈怠、不求上进,训练能躲就躲、工作能推则推。
注意到小刘的情况后,曾冰阳主动找他谈心。“反正两年后就要离开,我何必那么拼呢?”小刘的一番话打了曾冰阳一个措手不及。
留心观察班里同志,曾冰阳发现,还有几名战士认为自己资质平庸,很难干出彩,开始“得过且过”。
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训练热情?曾冰阳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荣誉激励。
连队有本连史册,用来记录官兵的成绩和荣誉,但往往只有在大项任务、重要比武中表现出色,或者被上级表彰奖励的官兵,才有机会被记录在册。
“能不能仿照连史册,制作一本《战士成长志》,记录班里战士奋进足迹,激励大家精武强能?”曾冰阳与副班长商量,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一起研究确定了《战士成长志》的内容——每名战士拥有一个独立单元,包含基本信息、获表彰奖励情况、日常表现、工作训练留影等。
《战士成长志》由班长、副班长保管。每周班务会,全班成员一起评出当周训练进步明显、工作认真负责、作风养成优秀的同志,并记录在案。
此外,如果哪个战士在比武竞赛取得佳绩、集训培训表现优异、获得连以上表彰奖励,他们还会专门举行仪式,当着全班战士的面,由班长或副班长将其写入《战士成长志》。
自从有了《战士成长志》,小刘突然有了干劲,决心用行动和表现填满属于自己的那一页。他开始主动加练体能,经常围着骨干、尖子请教。
训练成绩提高的同时,小刘的意志品质变得坚强起来。一次班战术考核,他不慎摔倒,裤腿被鲜血洇红了一大片。因为不想拖累全班,他忍着痛,咬牙坚持完成考核。后来,这个曾喊着“要退伍”的战士,有了留在部队长期干的计划。再后来,他成功考入军校。
小刘的经历,是《战士成长志》带给狙击班战士积极影响的一个缩影。7年间,班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成长志”越记越厚。
去年底,唐一鹏接替曾冰阳成为狙击班班长。上任后,他发现《战士成长志》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战士张智龙,身材瘦小、力量偏弱,参加几次重要考核均成绩垫底。这让他变得异常焦虑,怀疑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狙击手,甚至产生了退役的念头。
唐一鹏手拿《战士成长志》找他谈心。一页页翻过,唐一鹏讲述了班里一些战士奋斗逆袭的故事。最后翻到张智龙那一页,唐一鹏指着他名字下面的空白说:“这里等着你去书写。”听后,张智龙若有所思。
今年初,张智龙主动申请参加预选军士集训。来到集训队后,他坚持加练体能,白天努力学专业,晚上争分夺秒背记理论……功夫不负有心人,结业考核时,他取得总评第三名,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归队当天,在全班战友见证下,唐一鹏将张智龙的事迹郑重写进《战士成长志》。张智龙激动地说:“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激励,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荣誉墙”见证战士点滴进步
■谭杨亮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黄海粮
前段时间,武警张家界支队开展第二季度按纲建队考评。在某中队一班学习室,考核组成员杜邦被一面墙深深吸引。
这是一面荣誉墙。墙上内容丰富:“军事训练”流动红旗,“内务标兵”“进步之星”奖状,记录战士在训练中咬牙坚持、在比武中奋力冲刺的照片……
见杜邦好奇,中队干部李莲青上前介绍:“我们给每个班都设置了这样一面荣誉墙,记录大家在训练、工作、学习、作风养成等方面的进步表现。”
杜邦点头认可,随即提出疑问:“中队不是有荣誉室吗?”
“荣誉室的‘门槛’高。”李莲青解释道,他们规定,获得支队及以上的表彰奖励,才能被记录在中队荣誉室。对于大多数官兵来说,想要在荣誉室留下自己的印迹并非易事。
李莲青指着荣誉墙上一张战士拉单杠的照片,讲了一件事。3个多月前,上等兵陈蒙引体向上最多做3个,在中队垫底。但是,他不甘心当“吊车尾”,主动跟自己较劲——别人练完休息,他吊在杠上加练;手磨破了,缠上纱布接着练;胳膊疼得端不稳碗,也没吭过一声……在前一周的考核中,他拉了15个,第一次达到“及格线”。
“这个成绩绝对算不上突出,肯定进不了中队荣誉室,但对陈蒙来说,却是巨大的进步。”李莲青说,“更重要的是,陈蒙展现出不服输的劲头、挑战自我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李莲青告诉杜邦,在每个班设置一面荣誉墙,既是对连队荣誉室功能的补充,也是为了响应官兵呼声。
此前一次恳谈会上,有官兵反映:日常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常常因为“小”,只能得到干部骨干几句口头表扬,过后便无人提及,内心很难体会到被认可、被激励。
这让中队党支部一班人意识到,大部分官兵很难获得显赫的奖项,他们更多的是在平凡岗位兢兢业业、默默坚守,取得一些小成绩、小进步,但这些同样应该被看到、被肯定。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们决定给每个班设立一面荣誉墙。
然而,荣誉墙设立之初,曾受到一些官兵质疑。某班班长陈显雄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取得点滴进步就能‘上墙’,会不会显得太容易了?”他担心“门槛”太低,会让一些战士安于现状,失去了争取更好成绩、更大荣誉的干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及时、适当的肯定,同样能激发官兵持续奋进的热情动力。”该中队第一时间召开军人大会,消除疑问、统一思想,同时明确各班在评价战士时要注重“不断的进步”与“不懈的坚持”。
一面荣誉墙,凝聚正能量。官兵们认识到,并非只有站上领奖台才值得铭记,日复一日的坚守、精益求精的执着,同样闪耀光芒。受此激励,该中队比学赶帮超氛围日益浓厚。
下士田涛是一名军械员,平时工作就是登记、检查、擦拭、保养,保证武器装备不出问题。时间一长,他觉得这份工作琐碎而平凡,自己也没什么存在感。直到因“工作零差错”登上本班荣誉墙,受到班长表扬、收获战友掌声,他才意识到做好本职工作一样了不起。
深受鼓舞的田涛,在后续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不仅总结出不同天气条件下装备维护要点,还为每件武器装备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