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95岁抗战老兵牛全富:“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95岁抗战老兵牛全富:“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2025-07-29 11:05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95岁抗战老兵牛全富说——

  “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张 翼 牛春红

  “老乡想想前几年,日本鬼子进中原,杀人放火奸妇女,整整闹了七八年……”近日,在河南省卫辉市一个普通院落,95岁的抗战老兵牛全富哼唱起当地民间艺人创作的抗战歌谣。

  牛全富早年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1957年,因开垦北大荒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时至今日,牛全富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活跃在国防教育宣讲一线。每次宣讲前,都精心准备讲课内容,他说:“即便老了,也要尽好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

  参加辉县联防队时期,牛全富着军装留影。

  牛全富给女儿牛春红讲述自己的经历。

  牛全富在社区活动广场给青年讲述抗战时期的战斗故事。

  牛全富同参观红色纪念馆群众合影。

  当地人武部官兵看望慰问牛全富。

  牛全富走进当地学校,为孩子们开展红色教育。

  烽火淬炼:一声召唤赴国难

  1930年,牛全富出生在河南省辉县羊圈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940年,日寇入侵中原,又赶上灾荒,牛全富一家人逃难到山西,投奔在八路军129师当兵的三舅刘黑子。

  “三舅早年参加革命,思想进步,经历丰富,我们全家人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了抗日积极分子。”说起逃难的经历,牛全富记忆犹新。

  1943年,一家人返乡后,全都参加抗日斗争。父亲牛喜福给不熟悉地形的八路军当向导,母亲刘月英为八路军缝补衣服。牛全富年纪还小,就加入儿童团,一边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牛全富打小就机灵。一天中午,村口来了一名陌生男子。该名男子拿不出“路条”,却装出一副非常着急的样子硬要进村。正在放哨的牛全富灵机一动,对这名男子说:“既然是自己人,那就唱首《游击队歌》听听,唱对了,咱就信你!”结果那人支支吾吾,愣是没唱出一句成调的歌词。牛全富见状偷偷让同伴去报信。经查证,那人果然是个伪军特务。

  1944年2月,因在儿童团表现出色,牛全富加入辉县联防队。考虑到牛全富年龄小,机灵警惕,队里安排他当通信员,经常去给山西晋城八路军驻地送信。

  “务必要将此函安全送到!”一次,联防队领导交给他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顺利通过封锁线,牛全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脏兮兮的小乞丐。他找来两只不一样的草鞋,拿着一个破碗,再把头发弄得乱糟糟,脸上抹一层黑灰色的柴灰,又巧妙地把密函藏到一根讨饭棍里。一路上,他躲过了敌人的重重盘查,把密函安全送达。

  1946年冬天,牛全富被编入129师386旅771团,先后参加豫北战役、豫东战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牛全富作为一名铁道兵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刚到朝鲜不久,正赶上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轰炸,许多重要桥梁、道路被毁。牛全富所在部队担负保护清川江、大同江等重点大桥任务。在此期间,牛全富和战友们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完成了第二、三便道的修建,保证了物资运输畅通。连队刚入朝时有200多人,坚守76个昼夜后,只剩下30多人。牛全富在一次作战中负伤,左大腿被打穿,落下残疾。在朝鲜战场,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战争结束后,牛全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东北,开垦北大荒。在那片霜雪刺骨、荒原莽莽的土地上,作为分队长的他身先士卒,带领队员战天斗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用汗水和热血,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丰饶的粮仓。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57年,牛全富作为全国农业战线劳动模范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躬耕乡土:一腔真情报桑梓

  1974年,在北大荒垦荒21年的牛全富,转业回到老家,分配到河南汲县农机局。

  其实,他当时有三个选择:一是去北京,因其单位隶属北京公安五处;二是去郑州,分配到河南郑州管委办;三是回老家,投身家乡建设。

  “一起参军的同乡,就剩我一个人了,我要替他们回家。”回到家乡后,牛全富不以功臣自居,把军功章、荣誉证书压在箱底。

  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没有变。在单位,牛全富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去东北拉木材,跟车皮半个月,风餐露宿啃干粮、喝面汤;去内蒙古买马,他带着几十匹烈性马往回赶,辗转一个月,身体消瘦十几斤。

  “光能吃苦不行,要想办法帮老百姓把日子过好。”作为农机局干部,牛全富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的诉求和意见。

  在北大荒,牛全富学会了树木嫁接技术。下乡调研时,他发现很多荒山乱石滩无人开垦,于是决定开荒种果树。第一年,雨水较多,牛全富一人挖渠排水;第二年,果木遭受虫灾,他跑到城里找农业专家,学习抗虫害知识;第三年,果树终于挂果了,但口感较差,他又想方设法嫁接优质品种,改良口感。果子成熟后,他将果子摘下分发给村民。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学习种果树经验技巧。那些年,果树种植给当地群众增加不少收入。如今,每到秋季,还有山区群众送来新鲜果品感谢他。

  同村的牛印保和牛全富一起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上战场前,两人相互承诺:如果一人回不去,另一人要照顾两家老人。

  后来,牛印保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返乡后,牛全富去看望牛印保父母,跪下磕了两个响头说:“我和印保约定过,以后你们就是我的父母,我来照顾你们。”此后10多年,牛全富一有时间就上门为二老挑水、劈柴。老人生病了,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吃药,直至两位老人离世。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牛全富的口头禅。除了关心烈士父母,他也关爱村里的贫困群众、孤寡老人。

  1989年,退休后的牛全富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开垦荒地,种上瓜果蔬菜,果蔬成熟后,他摘下来分成几份,骑着三轮车给贫困群众和孤寡老人家里送去。

  如今,羊圈村已更名为龙门村,村里修了公路,增建了许多便民惠民场所,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果树种植产业也越做越大。

  有一年,村里的秋梨滞销了,乡亲们都等着钱用,可没有更多的销售渠道,愁坏了村民。村民武冬青提议说:“牛全富擅长种果树,去问问他吧。”了解情况后,牛全富就挎上军用水壶,揣着笔记本,跑到县城,走遍了果品市场,记下每一个商户的电话。

  深夜归来,他开始绘制简略的地图,在地图上一一标记收购点信息。第五天,一份特别的“秋梨销售作战图”送到了村委会,乡亲们挨个打电话推销自家的果子。最终,大部分的秋梨被成功销售到县城里。

  如今,村里又有了新的发展蓝图,准备把青山绿水开发成景点,利用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再提及牛全富为乡亲们做的这些事,街坊四邻都一致地竖起大拇指说:“他这人,堂堂正正;他的心,至真至诚。”

  薪火相传:一片赤心系长城

  走进牛全富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并排悬挂的4张不同年代的军装照。

  在牛家,有一个不成文的家规:男子完成学业后,都要去报名参军。

  “小时候,总听父亲跟我们说他的苦难童年和成长经历,长大后,才明白父亲是希望我们都去当兵保家卫国。”牛全富的长子牛正文说。

  1977年,牛正文19岁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参军,二是上山下乡。他毫不犹豫决定参军,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牛正文下乡后,经常写信鼓励弟弟牛双文加强锻炼,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替我去当兵!”带着哥哥的梦想,1979年,18岁的牛双文报名参军,顺利成为一名装甲兵战士。穿上军装后,牛双文第一时间将军装照寄回家。看到照片里,神采奕奕的牛双文,牛全富欣慰不已,他在回信中勉励:“不要怕吃苦,要当个好兵。”

  红色家风接续传承,孙辈长大后,牛全富从小就教他们学唱红色歌曲,读《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红色故事。

  “一次偶然间,我翻到爷爷的军功章,好奇地问是什么,才知道爷爷曾经参加过那么多场战斗。”耳濡目染下,长孙牛池18岁时,也选择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武警战士。

  无独有偶,牛全富的外孙刘思远也在外公的感召下参军,当了8年雷达兵,还考取了士官学校。刘思远告诉笔者:“去学校学习前,外公还将他的军功章送给我,让我带着它,在部队干出一番成绩。”

  退休后,牛全富有个习惯,每逢周末和烈士纪念日就去烈士陵园,他说:“我就是想和老战友们聊聊天。”

  一次,他蹲在烈士墓前擦拭墓碑,正好有当地小学组织师生代表到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他们看到身着旧军装的牛全富后,好奇地围拢过来。“孩子们,既然你们这么感兴趣,那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那天,牛全富从年少时投身抗日讲起,一直讲到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作战经历。一个个传奇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们。

  从那时起,牛全富便成了烈士陵园的“编外讲解员”。后来,他又走进周边的中小学、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活跃在国防教育一线。

  “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居委会的宣讲室、中小学校的课堂、社区广场的树荫下,常能见到牛全富精神矍铄的身影。他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讲述亲身经历的战争往事,将“国无防不立”的道理深深植入街坊邻居心中。“牛老讲的都是实在话、心里话,听了就明白,和平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常听牛全富宣讲的居民谢强说。

  前些年,一到征兵季,牛全富都会自告奋勇到征兵宣传现场。每次他都认真准备,不会使用电子课件的他,把平时读书看报收集的相关内容,做成报刊剪贴本,给应征青年深入浅出地讲述国家安全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道理,鼓励莘莘学子携笔从戎、报效国家。

  如今,95岁高龄的牛全富依然活跃在国防教育宣讲一线。前不久,牛全富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当地的红色党建馆,为卫辉市道西街社区党员代表,讲述光荣传统。

  宣讲结束时,牛全富轻抚泛黄的军功章和劳模奖章,饱含深情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受访者供图

  版式设计:王秋爽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