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左右军事行动和战争结局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而是政治力量。80年前,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辉煌篇章,充分彰显了政治军事仗的强大威力。纪念抗战胜利,就要善于从中汲取打赢政治军事仗的胜战之道,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战略思维,更好运筹资源、整合力量,确保打赢新时代的政治军事仗。
一
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项政治原则,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这“七个离不开”,深刻揭示了打赢政治军事仗的奥秘所在。
坚定政治目的,引领抗战方向。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从政治与战争关系角度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当年,日本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法西斯势力崛起以及军国主义思想长期影响,迅速走上扩张道路,并将侵略矛头直指中国;而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已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对中国人民来说,这场战争的政治目的就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政治目的,这就为打赢这场政治军事仗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深化政治动员,汇聚抗战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之初,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远超中国,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通过政治动员打一场人民战争。只有人人起来为自己而战,“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才能形成抗日的热潮。当时,政治动员的对象还包括国民党政府,历经“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在我们党不懈努力下,实现了抗战力量的大联合。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建立并领导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视政治工作,激发抗战动力。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从官兵关系看,“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官兵一致的”是政治工作的基础,废除打骂制度、坚持与官兵同甘共苦,这就实现了官兵一致,进而“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从军民关系看,“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只有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民众视军队为自己的军队时,这样的军队才无敌于天下;从瓦解敌军看,“破坏的方法,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争取”。要想充分发挥这三大原则的效用,政治工作就必须注意根本态度问题,只有做到“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才能充分激发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抗战动力。
二
从抗战胜利中洞悉内在规律,深入把握政治军事仗的胜战机理,才能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和层出不穷的安全挑战,切实赢得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应对战争形态之变,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的胜战规律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战争始终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政治对战争的全程主导性显著增强,如战前决策、战中调控、战争结束时机和条件等,均由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决定;另一方面,战略服从政略的现实紧迫性加剧,如对战争合法性的要求、认知域的争夺等,都需要从政略上考虑,否则即使打赢了战争,也会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可见,应对战争形态演变,政治因素影响愈发凸显,军事斗争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显著增强。必须坚持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站在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国家安全战略全局来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打还是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
应对战争对抗方式之变,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胜战威力更加彰显。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当前,战争对抗方式不仅仅是军力的较量,更是政治力、经济力、外交力和科技力等各种力量的整体较量。应对这一变化,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胜战威力更加彰显。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所具有的平战一体、前后方一体、军民一体的显著特点,为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必须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最大限度实现国家整体实力系统整合,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拓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军地联合行动能力,抓实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筹划准备,从国家层面加强国防战略预置。
应对国家安全形势之变,军事手段能战止战的胜战能力更加重要。习主席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当前,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安全需求的综合性、全域性、外向性特征更加突出,军事手段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既要政治能力过硬,也要军事本领高强。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军事手段这个保底手段的建设,提高备战打仗实效,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为实现和平发展营造有利战略态势、提供有效安全保障。
三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临艰巨挑战,强军兴军面临新的时与势,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制度建设、整体运筹,打好新时代的政治军事仗。
坚持政治引领,锚定打赢政治军事仗的正确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打败敌人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开展常态化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等,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号令意识,打牢坚决听党指挥、忠诚强军事业的思想政治根基。必须充分认清政治和军事在战略层面上的相关性和整体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把“五个坚持”的军事观和方法论学到手,在筹划军事行动时做到动静有序、进退有据,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制度建设,健全打赢政治军事仗的领导体系。现代战争的战略性、复杂性、突发性、联合性等特性,决定了从制度上健全党的领导体系对于打赢战争尤为重要。必须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特别是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保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更加具体、更加有力地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军队党的建设制度,把新时代加强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管用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沿着党引领的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紧跟军事变革与战争形态演变,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创新现代战争军事领导制度,构建多域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深化国防动员政策制度改革等,以强有力的军事领导制度体系统合各方面力量资源,确保打赢新时代的政治军事仗。
坚持整体运筹,实现军事斗争、备战、建设的一体联动。抗战时期,面对蓄谋已久、武器精良的强大敌人,积贫积弱的中国只能在战争中准备战争。打赢新时代的政治军事仗,必须坚持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统一,将军事行动与政治外交斗争一体谋划,形成多维联动的斗争合力,在复杂局势中掌握主动权、主导权。习主席指出:“要把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发挥好军事力量的战略功能。”要坚持政治防范与军事准备相统一,树立底线思维,做好应对最坏情况、最难战局的准备,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要坚持作战需求与军队建设相统一,加强对手研究、敌情研究,仗怎么打,军队就怎么建,兵就怎么练,推动练兵备战往深里走、往实里落。
(执笔:周宝砚、钱均鹏、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