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某中队——
英雄战旗矗立“三江之源”
■李懿轩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紫阳
“我们的战旗美如画,我们的信仰坚如磐,我们是战斗模范连……”盛夏,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训练场上,某中队官兵刚刚参加了一场群众性比武。凯旋的他们,一路高唱着《战斗模范连连歌》。
这个转战在“三江之源”的中队,有着光荣传统。中队荣誉室内,陈列着一面荣誉战旗——“战斗模范连”战旗。它承载着这支部队的厚重荣誉,曾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亮相。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成长,在浴血奋战中百炼成钢,在任务磨砺中奋勇向前。80多年来,在战火硝烟中立下卓著战功的1连,历经7次大的整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役战斗300余次,先后10次被授予荣誉称号。
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某中队进行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杨普光摄
一
“抗战时期,缺衣少食,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依然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每年新兵下队,中队指导员都会站在战旗前,与战士们一起回顾抗战历史、学习“红色家谱”。
中队的前身为新四军4师9旅26团1营1连。1941年3月,1连随团主力向盘踞在宿迁县境内的600多名日伪军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日伪军退守至仰化集、许庄,负隅顽抗,等待支援。
许庄一面靠河,圩高约3米,三面有炮楼,外围有密集的铁丝网。敌人自恃工事坚固,又有7挺机枪,火力凶猛,气焰十分狂妄。1连侦察员发现,靠河一面没有炮楼,但从那里发起进攻,最大的阻碍就是铁丝网。
大家心里都清楚,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去剪铁丝网的同志基本是有去无回。紧要关头,1连2排排长钟兴机自告奋勇。他简单留下几句遗言后,穿戴好防护装具,抄起钢钳,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冒着敌人的弹雨,钟兴机左突右扑,冲到了敌人的炮楼前,用钢钳将铁丝网剪开一道缺口后,不幸中弹牺牲。
连队官兵怀着满腔怒火奋起冲锋,沿着钟兴机用生命开辟的通道,向顽抗之敌连续发起猛攻。敌人在势不可挡的冲击下溃不成军。我后续部队趁机攻入圩内,经过1小时激战,彻底摧毁敌人的防御,拿下了许庄。1941年7月,该连因在历次战斗中,尤其在许庄战斗中勇猛顽强、不怕牺牲、战绩突出,被新四军4师授予“战斗模范连”战旗。
栉风沐雨80载,英雄血脉代代传。“战斗模范连”这面战旗蕴藏的巨大能量,始终激励着官兵奋勇向前、争当模范。
二
一面战旗,承载着沉甸甸的荣誉,更熔铸着一代代中队官兵的精神血脉。
去年,中队荣誉室里增加了几份有关连队历史的手稿和照片,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专程送来的。老人说,他的父亲曾在1连服役,叫戴春涛。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是所有参战官兵的事迹都能被详尽记载,戴春涛的故事大家并不熟知。老人来到中队荣誉室,噙着热泪,用手指着展柜里的那面“战斗模范连”战旗,激动地说道:“父亲生前不止一次给我讲这面战旗的故事。”
连队官兵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结合老人的回忆和送来的手稿,梳理出戴春涛经历的一些战斗故事。他们还以这些故事为主要脉络,精心排演了一部抗战题材情景剧。
“来呀!咱们比比谁的刀快!”舞台上,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戴春涛和战友们怒目圆睁,端起刺刀向前冲……台下,官兵看得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不管是排练还是正式演出,饰演戴春涛的下士刘洪麟内心都涌动着激昂的情绪。他动情地说:“以这种形式重温那段历史,我更加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浓厚的爱国情怀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一级上士魏森森对此也有同样的感受。当看到一幕幕生动演绎的战斗场景,他不禁回想起去年参加总队狙击手比武夺冠的光荣时刻——他在胸前戴着奖牌,高举战旗在连队官兵前挥舞,并和战友们共同唱响《战斗模范连连歌》。此刻,一股滚烫的热血在他们心中奔涌,战旗荣光凝聚的力量催生出炽热的誓言:“这面战旗,我们将以生命来守护!”
三
那年盛夏,黄南州麦秀原始森林深处,该中队正组织实战背景下极限驾驶训练。这次训练路线不同以往,路面不平,坡陡且长,弯道多且角度大,每名驾驶员都十分谨慎地控制着车辆。
二级上士冯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但面对眼前一个超过30度的陡坡,他心中也划过了一丝犹豫。教材上明确,他所驾驶的装甲车最大爬坡度为30度,但他观察到周边地形,急弯陡坡不在少数,若每次都是绕道而行、改变战术,迟早会在实战中“栽跟头”。
“先辈们身在枪林弹雨都不怕,遇到个陡坡我们岂能退缩。”冯栋决定放手一搏。伴随着发动机的巨大轰鸣,战车排气筒冒出浓烟。他驾驶战车画出连续的“S形”轨迹,努力在每一次转向选择最佳角度、每一次加油踩在关键节点。最终,他凭借着熟练的操作技术,几乎是在极限状态下成功通过一个个陡坡。
“英雄的精神激励人感召人,人人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是中队官兵刻入骨髓的血性胆气。”中队指导员说,“战斗模范连”这面旗帜总是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帮助他们多次在比武集训、评比竞赛等活动中名列前茅。
困难面前有战旗,战旗面前无困难。在一次抗震抢险任务中,中队官兵奉命清理废墟。他们负责的区域空间狭小,工程机械无法驶入。面对错综杂乱的钢筋瓦砾,以及锋利的钉子和尖锐的木刺,他们挥锹抡镐,与时间赛跑,用双手在废墟中开辟了生命通道。
又到一年驻训季。今年6月,中队官兵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野外陌生地域,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他们叫响“向前辈看齐、为战旗添彩”的口号,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先后攻克10余个高原训练难题。
高原之上,“战斗模范连”战旗随风飘扬,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