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凝望狮脑山:砥柱中流看此峰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凝望狮脑山:砥柱中流看此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7-24 10:29

  ■解放军报记者 郑茂琦

  云端瞰山河

  太行,是一首歌——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每一首歌,都有高潮——

  85年前的那个盛夏,横亘太行、被日军狂妄地标榜为“钢铁封锁线”的正太铁路上,八路军指战员打响了敌后战场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攻势作战。

  这场后来被誉为“百团大战”的战略性进攻席卷华北后,日军控制下的2000余公里铁路公路、近3000个大小据点被摧毁。血火交融的2170余次战斗,犹如气势磅礴的交响曲,每每闻之,总让人难以抑制澎湃的心潮。

  经此一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遭受打击。华北的捷报,鼓舞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日军战史无奈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损失甚大。“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中共军均已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如此下去,华北将成为中共军的天下”。

  历史并未走远。抗日烽火中,一种精神深深融入了太行山。太行,不再仅仅以山脉的形式存在,而是从此有了性格,成为一种象征。

  2025年7月7日,正值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当天下午,习主席来到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他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80多年过去,硝烟散尽,当一次次英勇无畏的冲锋铭刻史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追寻和传承,是后人对那段历史最好的纪念。时代昂首向前,这种精神我们必须永远装在“行囊”里、带到征途上。

百团大战纪念馆。于少敏摄

  “血战到底”的老红军革命意志压倒日寇“武士道”精神

  狮脑山上,百团大战纪念碑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两侧“烽火台”高高耸立,砖石垒砌的“长城”蜿蜒起伏,象征着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

  “1940年,战争的广度烈度在骤然加剧。”置身于广场上,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卫萍告诉记者。彼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再次加大赌注,几乎切断了中国所有海陆外援通道,扶植起汪精卫伪政府,并加紧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逼降。一时间,国内的投降派、亲日派异常活跃。

  至暗时刻,方显一个政党的担当。

  破袭正太路、血战狮脑山、攻坚娘子关……那年,青纱帐遍地之时,无数八路军指战员从山野田间钻出,沿着正太、同蒲、平汉、津浦、北宁等交通干线发起猛攻。

  陈列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展柜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文本虽已斑驳,然而“抗战到底、团结到底”的号召依然力透纸背。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广大八路军指战员抱定血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张卫萍向记者讲述道:血战磨河滩战斗中,一位叫李锁子的司号员在白刃战中刺刀捅弯后,继续把枪托当榔头使,狠狠地向鬼子头上砸去,顽强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他所在连队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毙伤日军近200人,涉水突出重围。返回主力部队时,全连仅剩17人。

  战斗一场接一场,牺牲者一批连一批。百团大战的烽火,从1940年8月一直燃烧到1941年1月。这场大战中,仅第129师减员就达7812人。

  展馆中呈现的一次次冲锋,从白昼到黑夜,是“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同仇敌忾,也是敌强我弱局势下以铮铮铁骨卫河山的英勇无畏。

  在无数次惨烈的白刃格斗中,战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日军投降的情景,这在之前的战斗中极其罕见。

  作家魏巍曾说:“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

  此役的辉煌战果,不仅振奋全中国,更是当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难得的一抹亮色。

  东条英机在1941年的军事总结报告中说,昭和十五年(1940年),敌人(国民党军)迄未进行主力的反攻,只有共产党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把此役称为“挖心战”,以后将每年的8月20日作为“挖心战”雪耻日。

  日军不得不承认,其在华主要对手已转变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自那时起,日军投入敌后战场的兵力开始超过正面战场。

  数据昭然:1941年至1942年,日伪军组织了30余次万人以上兵力的“扫荡”;仅1941年一年,日军在华北就与八路军交战达1.7万次……

  “民族复兴,始于精神的崛起。”采访中,记者偶遇阳泉一家企业党员先锋队组织的红色寻根活动,一位党员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参观感悟,“这场战役,让世界铭记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共产党人‘血战到底’的骨气,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是打不怕压不垮的。”

  “散得开、收得拢”的部队越打越坚强、越打越壮大

  在一张又一张攻防态势图中,记者看到了一种奇特的态势:日军大举进攻,步步进逼;国民党军屡战屡败,节节后退;八路军则挺进日军后方,如星星之火散开,开辟抗日战场。

  “敌人进攻越来越猛烈,而我们的队伍则越打越坚强,越打越壮大。” 张卫萍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1939年和1940年是华北敌后战场斗争十分激烈的两年。据统计,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就达109次,使用总兵力在50万人以上。然而,这些“扫荡”被八路军一一粉碎。

  华北各根据地在巩固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日渐巩固,八路军自身也迅猛壮大。记者在史馆的一份资料中看到,到百团大战前夕,八路军总兵力已将近40万,装备各种枪近20万枝(挺)、炮240门,并拥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五大块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

  “砥柱之所以为砥柱,在于能在生死存亡之际找到胜利之路。”参观过百团大战纪念馆后,李阳这样感叹。这位来自武警山西总队的年轻指导员,以前一直有一个困惑:“100多个团,在通信技术、指挥手段都很落后的条件下,是如何相互配合,赢得这场胜利的?”

  在参观的过程中,李阳找到了答案——“百团大战中,呈现出了一种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军事战略战术”。

  在长达2800公里的战线上,105个团约27万人相互协同、彼此策应,作战期间各根据地的游击队根据战场态势自动参加战斗,自发追歼敌人。

  “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李阳告诉记者,百团大战是一场战略集中、战役战斗分散作战的典型战例,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人民军队各级指战员高超的战略战术素养,更是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无比坚强的组织力、执行力。

  “彭德怀同志讲,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具有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李阳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正因如此,这些灵活机动的敌后游击战争,使得中国敌后抗战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演绎着“无时不战、无处不战”的情景。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描述,“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第129师参谋长李达回忆,“我亲眼看到彭副总司令、刘师长、邓政委和左副参谋长,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指挥部队勇猛杀敌”。

  我军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极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后方弥漫的悲观空气为之一扫,国民党暗涌的投降逆流得以抑制。就连蒋介石也表示:“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这场战役对日军的战略部署产生了深远影响。日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华北的军事态势,调整战略、分散兵力,为我们后续的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卫萍感慨。战役期间,日军被迫从正面战场抽调2个师团回援华北,有效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美国《纽约时报》在1940年9月5日的报道中写道:“华军在河北大规模进击之事,此间各报均详载之。”随着抗战的深入,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和不屈意志,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奠定了基础。

  谁拥有人民这个大后方,谁就会取得胜利

  站在纪念碑前,向东北望去,山川雄浑,阳泉尽收眼底。

  1947年5月2日,晋东工业重镇阳泉在战火中获得新生。两天后,阳泉正式设市,成为我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经过70多年发展,如今,这座在战火中新生的城市,已是生机勃勃的幸福家园。

  时光流转,一份情却从未变过。

  在狮脑山上,驻扎着一支空军部队。走访中,一名老兵向记者感慨,老区人民真暖心。驻地有一位芦存林大娘,自1954年起,始终坚持义务服务驻军官兵。她初访军营心疼战士衣服破了,就开始徒步上山为战士们缝补衣服,50余载风雨无阻,肩扛布包奔走山路,补衣数万件。她送三代亲属参军,被战士唤作“兵妈妈”。她临终前仍感念:“对部队,就该像对自家人。”

  “充分依靠民众的磅礴力量,做到兵民一心,这是百团大战胜利的根本,更是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石玮说,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位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都与人民保持着紧密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党派、任何军队所不具备的。

  一份档案,见证鱼水情深——

  《正太战役晋中各县动员情况统计》记录,仅晋中一地动员的民兵数量就达到万余人,老乡们还为部队准备了蔬菜、鸡羊、炒面等。

  一组数据,展现人心所向——

  据粗略统计,华北根据地有上百万群众参加了百团大战。仅太行根据地的第二专区,就曾出动7万多民工,运送410万公斤粮食、1万余公斤蔬菜、1000多只羊、50余万公斤柴草和3万双军鞋。

  一份日军文件自陈:“共军情报传递巧妙迅速,讨伐行动常被预知,居民无人提供情报。”作家王树增在其著作《抗日战争》中写道:“之所以说日军对中国的占领是‘名义上’的,指的是侵华日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后方。没有后方的军队是悲惨的。没有后方的战争注定失败。”

  事实证明:在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共产党的名字,一天天响亮起来。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成为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力量。

  当194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遍及大江南北,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依托抗日根据地,广大抗日武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愈挫愈强、愈打愈多,人民军队抗战之初仅有4万多人,到抗战结束时,已发展壮大成百万大军。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宰历史沉浮的,始终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心之水”。

  在纪念馆参观结束时,记者在墙上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就在抗战胜利前夕,他豪迈地指出:“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望着广场上耸入云天的纪念碑,记者深切感受到,在1940年的历史天空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那座砥柱人间的山峰。

 

  素材支持:龚 伟、孙 烨、崔 涛、马肇麟、李国强、张广超

  融媒文案:刘 含

  技术支持:戴 斌、孙 浩

  融媒推广:王泽皓、崔晶晶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扈 硕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