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凝望狮脑山:砥柱中流看此峰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凝望狮脑山:砥柱中流看此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7-24 10:29

  ■解放军报记者 郑茂琦

  云端瞰山河

  太行,是一首歌——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每一首歌,都有高潮——

  85年前的那个盛夏,横亘太行、被日军狂妄地标榜为“钢铁封锁线”的正太铁路上,八路军指战员打响了敌后战场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攻势作战。

  这场后来被誉为“百团大战”的战略性进攻席卷华北后,日军控制下的2000余公里铁路公路、近3000个大小据点被摧毁。血火交融的2170余次战斗,犹如气势磅礴的交响曲,每每闻之,总让人难以抑制澎湃的心潮。

  经此一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遭受打击。华北的捷报,鼓舞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日军战史无奈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损失甚大。“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中共军均已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如此下去,华北将成为中共军的天下”。

  历史并未走远。抗日烽火中,一种精神深深融入了太行山。太行,不再仅仅以山脉的形式存在,而是从此有了性格,成为一种象征。

  2025年7月7日,正值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当天下午,习主席来到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他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80多年过去,硝烟散尽,当一次次英勇无畏的冲锋铭刻史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追寻和传承,是后人对那段历史最好的纪念。时代昂首向前,这种精神我们必须永远装在“行囊”里、带到征途上。

百团大战纪念馆。于少敏摄

  “血战到底”的老红军革命意志压倒日寇“武士道”精神

  狮脑山上,百团大战纪念碑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两侧“烽火台”高高耸立,砖石垒砌的“长城”蜿蜒起伏,象征着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

  “1940年,战争的广度烈度在骤然加剧。”置身于广场上,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卫萍告诉记者。彼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再次加大赌注,几乎切断了中国所有海陆外援通道,扶植起汪精卫伪政府,并加紧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逼降。一时间,国内的投降派、亲日派异常活跃。

  至暗时刻,方显一个政党的担当。

  破袭正太路、血战狮脑山、攻坚娘子关……那年,青纱帐遍地之时,无数八路军指战员从山野田间钻出,沿着正太、同蒲、平汉、津浦、北宁等交通干线发起猛攻。

  陈列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展柜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文本虽已斑驳,然而“抗战到底、团结到底”的号召依然力透纸背。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广大八路军指战员抱定血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张卫萍向记者讲述道:血战磨河滩战斗中,一位叫李锁子的司号员在白刃战中刺刀捅弯后,继续把枪托当榔头使,狠狠地向鬼子头上砸去,顽强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他所在连队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毙伤日军近200人,涉水突出重围。返回主力部队时,全连仅剩17人。

  战斗一场接一场,牺牲者一批连一批。百团大战的烽火,从1940年8月一直燃烧到1941年1月。这场大战中,仅第129师减员就达7812人。

  展馆中呈现的一次次冲锋,从白昼到黑夜,是“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同仇敌忾,也是敌强我弱局势下以铮铮铁骨卫河山的英勇无畏。

  在无数次惨烈的白刃格斗中,战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日军投降的情景,这在之前的战斗中极其罕见。

  作家魏巍曾说:“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

  此役的辉煌战果,不仅振奋全中国,更是当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难得的一抹亮色。

  东条英机在1941年的军事总结报告中说,昭和十五年(1940年),敌人(国民党军)迄未进行主力的反攻,只有共产党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把此役称为“挖心战”,以后将每年的8月20日作为“挖心战”雪耻日。

  日军不得不承认,其在华主要对手已转变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自那时起,日军投入敌后战场的兵力开始超过正面战场。

  数据昭然:1941年至1942年,日伪军组织了30余次万人以上兵力的“扫荡”;仅1941年一年,日军在华北就与八路军交战达1.7万次……

  “民族复兴,始于精神的崛起。”采访中,记者偶遇阳泉一家企业党员先锋队组织的红色寻根活动,一位党员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参观感悟,“这场战役,让世界铭记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共产党人‘血战到底’的骨气,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是打不怕压不垮的。”

  “散得开、收得拢”的部队越打越坚强、越打越壮大

  在一张又一张攻防态势图中,记者看到了一种奇特的态势:日军大举进攻,步步进逼;国民党军屡战屡败,节节后退;八路军则挺进日军后方,如星星之火散开,开辟抗日战场。

  “敌人进攻越来越猛烈,而我们的队伍则越打越坚强,越打越壮大。” 张卫萍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1939年和1940年是华北敌后战场斗争十分激烈的两年。据统计,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就达109次,使用总兵力在50万人以上。然而,这些“扫荡”被八路军一一粉碎。

  华北各根据地在巩固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日渐巩固,八路军自身也迅猛壮大。记者在史馆的一份资料中看到,到百团大战前夕,八路军总兵力已将近40万,装备各种枪近20万枝(挺)、炮240门,并拥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五大块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

  “砥柱之所以为砥柱,在于能在生死存亡之际找到胜利之路。”参观过百团大战纪念馆后,李阳这样感叹。这位来自武警山西总队的年轻指导员,以前一直有一个困惑:“100多个团,在通信技术、指挥手段都很落后的条件下,是如何相互配合,赢得这场胜利的?”

  在参观的过程中,李阳找到了答案——“百团大战中,呈现出了一种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军事战略战术”。

  在长达2800公里的战线上,105个团约27万人相互协同、彼此策应,作战期间各根据地的游击队根据战场态势自动参加战斗,自发追歼敌人。

  “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李阳告诉记者,百团大战是一场战略集中、战役战斗分散作战的典型战例,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人民军队各级指战员高超的战略战术素养,更是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无比坚强的组织力、执行力。

  “彭德怀同志讲,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具有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李阳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正因如此,这些灵活机动的敌后游击战争,使得中国敌后抗战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演绎着“无时不战、无处不战”的情景。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描述,“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第129师参谋长李达回忆,“我亲眼看到彭副总司令、刘师长、邓政委和左副参谋长,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指挥部队勇猛杀敌”。

  我军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极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后方弥漫的悲观空气为之一扫,国民党暗涌的投降逆流得以抑制。就连蒋介石也表示:“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这场战役对日军的战略部署产生了深远影响。日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华北的军事态势,调整战略、分散兵力,为我们后续的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卫萍感慨。战役期间,日军被迫从正面战场抽调2个师团回援华北,有效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美国《纽约时报》在1940年9月5日的报道中写道:“华军在河北大规模进击之事,此间各报均详载之。”随着抗战的深入,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和不屈意志,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奠定了基础。

  谁拥有人民这个大后方,谁就会取得胜利

  站在纪念碑前,向东北望去,山川雄浑,阳泉尽收眼底。

  1947年5月2日,晋东工业重镇阳泉在战火中获得新生。两天后,阳泉正式设市,成为我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经过70多年发展,如今,这座在战火中新生的城市,已是生机勃勃的幸福家园。

  时光流转,一份情却从未变过。

  在狮脑山上,驻扎着一支空军部队。走访中,一名老兵向记者感慨,老区人民真暖心。驻地有一位芦存林大娘,自1954年起,始终坚持义务服务驻军官兵。她初访军营心疼战士衣服破了,就开始徒步上山为战士们缝补衣服,50余载风雨无阻,肩扛布包奔走山路,补衣数万件。她送三代亲属参军,被战士唤作“兵妈妈”。她临终前仍感念:“对部队,就该像对自家人。”

  “充分依靠民众的磅礴力量,做到兵民一心,这是百团大战胜利的根本,更是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石玮说,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位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都与人民保持着紧密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党派、任何军队所不具备的。

  一份档案,见证鱼水情深——

  《正太战役晋中各县动员情况统计》记录,仅晋中一地动员的民兵数量就达到万余人,老乡们还为部队准备了蔬菜、鸡羊、炒面等。

  一组数据,展现人心所向——

  据粗略统计,华北根据地有上百万群众参加了百团大战。仅太行根据地的第二专区,就曾出动7万多民工,运送410万公斤粮食、1万余公斤蔬菜、1000多只羊、50余万公斤柴草和3万双军鞋。

  一份日军文件自陈:“共军情报传递巧妙迅速,讨伐行动常被预知,居民无人提供情报。”作家王树增在其著作《抗日战争》中写道:“之所以说日军对中国的占领是‘名义上’的,指的是侵华日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后方。没有后方的军队是悲惨的。没有后方的战争注定失败。”

  事实证明:在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共产党的名字,一天天响亮起来。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成为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力量。

  当194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遍及大江南北,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依托抗日根据地,广大抗日武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愈挫愈强、愈打愈多,人民军队抗战之初仅有4万多人,到抗战结束时,已发展壮大成百万大军。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宰历史沉浮的,始终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心之水”。

  在纪念馆参观结束时,记者在墙上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就在抗战胜利前夕,他豪迈地指出:“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望着广场上耸入云天的纪念碑,记者深切感受到,在1940年的历史天空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那座砥柱人间的山峰。

 

  素材支持:龚 伟、孙 烨、崔 涛、马肇麟、李国强、张广超

  融媒文案:刘 含

  技术支持:戴 斌、孙 浩

  融媒推广:王泽皓、崔晶晶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扈 硕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精彩剪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