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苗健 马子斌
“基层至上、士兵第一”,从来就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习主席曾多次强调,“要满腔热情关爱官兵,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增强官兵的获得感”。对于领导干部和机关来说,就要主动为官兵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决不能“基层不说我不问、基层不提我不管”。
“将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关心基层官兵,就是关心部队战斗力;把基层官兵放在心上,就是把强军兴军放在心上。习主席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指出:“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事情虽小,却关系官兵切身利益。“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能否设身处地、用心用情地办好基层官兵“天大的小事”,看似是工作方法、领导艺术问题,实际上是工作作风、群众立场问题。
“不爱征戎儿,岂可执帅印。”满怀热忱为官兵排忧解难,其意义有时不仅仅在于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更在于能够催生“可与之赴深溪、可与之俱死”的热血情怀,能够激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心勇气,能够形成“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战斗合力。朱德同志曾说:“给战士站岗、盖被子,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包含着中国革命的成功。”相反,滑铁卢大败后的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在反思自己为何打败仗时,他发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叹息:“好久没有和前线的战士一起喝汤了!”
基层官兵不说不代表没有问题,基层官兵不提不代表没有需求。然而,个别领导干部脱离基层、脱离官兵,不关心基层官兵的冷暖疾苦,有的对基层情况若明若暗,身在兵中不知兵;有的“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就是事难办”;还有的面对官兵的急难愁盼不热心、不用心、不尽心,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这种态度、作风和做派,伤害的是官兵关系和军心士气,影响的是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变“心上事”为“上心事”。领导干部和机关要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就必须始终把基层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不因事烦而畏难、不因事小而不为,让基层官兵的“心上事”成为领导干部的“上心事”。应强化群众观念、践行群众路线,从思想根子上解决好为谁服务、为何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应带着感情和温度做工作,真诚倾听官兵呼声、真实反映官兵愿望、真情关心官兵疾苦,积极主动为官兵着想,想方设法为官兵分忧。借鉴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沉到一线“解剖麻雀”,真正走近官兵、融入官兵、读懂官兵,全面深入了解官兵真实需求和现实困难,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画好破解难题的“同心圆”。
变“解释好”为“解决好”。面对基层的难题,领导干部和机关当然需要解释清楚,但更需要雷厉风行地解决到位。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解释好”有利于让官兵了解情况,打开“心结”,消除怨气。尤其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耐心解释赢得理解十分必要。但是,“解释好”不等于“解决好”,“解决好”才是治本之策、务实之举。说一千道一万,解决问题是关键。光说不干,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对于基层官兵来说,再合理的解释,都不如一次认真的解决。领导干部和机关应拿出“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撒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的劲头,敢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努力把官兵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解决到位。
变“一事一办”为“一办一类”。“凡事有其要,执其要者事成。”制度能起到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作用。解决好官兵的急难愁盼,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既要立足眼前,解决好官兵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善于抓住典型案例,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努力做到“完善一套制度,解决一类问题”。特别应打通政策制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改革效能和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进一步增强官兵的获得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