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假如在战场上,电话线被炸断”
■刘益涵虞璐虹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宋世杰
在“过来人”对“后来人”的教育授课中,如果要列举年轻同志难以感同身受的字眼,也许非“想当年”莫属。的确,未经他人苦,怎知他人难?
第71集团军某旅“钢铁电话连”指导员黄圣杰的这堂课,通过让新兵亲身体验,把当年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和“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意志变得具象可感,无需过多说教便可直抵灵魂深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从单向灌输到分享互动,再到战士自我感知觉悟,基层教育者如果都能以结果为导向审视授课,一定可以找到更适合的办法,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主持人 刘伟祺
课堂实例
授课 人:第71集团军某旅“钢铁电话连”指导员 黄圣杰
授课时间:6月26日
刘华山绘
“同志们,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试验,连队每一名新战士都要参与……”在第71集团军某旅“钢铁电话连”俱乐部内,下连不久的新兵们腰杆笔直、目光炯炯,指导员黄圣杰的开场白,瞬间引发了大家的好奇。
讲台上的桌子,摆放着两部手摇式磁石话机。只见黄圣杰快速转动话机摇把,另一端电话铃随之响起,表明线路接通。“假设在战场上,电话线被炸断,我们该如何恢复通信呢?”黄圣杰抛出一个问题。
“可以换一条备用线”“利用导电材料,做一截导线临时替换”……新兵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
“让我们看看先辈们是如何做的。”黄圣杰一边利用投影仪播放老照片,一边娓娓道来。
抗美援朝战场上,由于敌机疯狂轰炸,该连前身所在军指挥所对下彻底失联。电话员成刚见状,抱起线拐冲上阵地。此时,敌机再次袭来,他不幸被击中,半边身子失去知觉,不得不拖着鲜血淋漓的左腿向前挪动,只为尽快接通电话线。
“在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有的以身体为导线,有的舍身炸碉堡,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付出生命代价。”黄圣杰停顿了一会儿,拿出裸露的被覆线分别接在两部话机上,“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身处枪林弹雨的战场,通信线路被炸断,若不立即修复,就会贻误战机。假如此时只能用身体充当最后一截电话线,谁愿意来试一试?”
“我!”新兵李江第一个举手,起身走至话机旁,双手握紧线两端。“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随着黄圣杰转动话机摇把,李江胳膊上的肌肉瞬间绷紧,“丁零零……”另一端的电话铃声随即响起。
“电流通过身体是什么感觉?”李江缓缓走下台,一旁的战友好奇地问。
“有些刺痛、发麻。那几秒钟,我想象自己正身处当年的战场,在执行一项艰巨任务。”李江激动地回答。
随后,其他新兵依次上前体验。待所有人体验完毕,黄圣杰说:“这次试验用的电流强度很小,对人体没什么危害,但体验过后,大家一定要知道,真实的战场到底是什么样。”
投影仪继续播放一幅幅画面,将大家带入真打实备的练兵场景。
“你们看,为了让训练更加贴近实战,很多兄弟连队经常组织官兵模拟体验真实战场环境。这是战士们在闻刺激性气体,这是新兵在感受被子弹击伤大腿的疼痛……”黄圣杰一边介绍,一边引导大家思考:进入新时代,该如何传承老一辈通信兵的誓死保通精神?
这时,排长陈佳桐走上讲台,讲述连队首次执行海上演训通信保障任务的经历:由于常年在陆地训练,很多人登上舰艇便出现了晕船反应,平日里轻松完成的装备操作,开始变得异常艰难。那天凌晨,海风肆虐,甲板上的天线受损,而此时距离演训开始仅剩几个小时。
“跟我来!”情况紧急,连长黄孝柏系上安全绳,挺身而出,其他人紧随其后。经过不间断抢修,天线最终恢复正常,确保演训如期进行。
讲至此处,不少新兵的眼神变得愈发坚定。讨论中,新兵韩阳说:“风浪再大,也大不过完成任务的决心!”身旁战友点头称是:“过去,我们以‘钢少气多’战胜了敌人的‘钢多气少’,展现出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如今,训练条件越来越好,装备水平越来越高,不需要我们用身体当导线了,但这种英雄气永远不能丢!”
“作为‘钢铁电话连’的一员,必须践行‘不讲任何条件、坚决完成任务、誓死保障畅通’的战斗誓言。‘打不断、炸不烂’的不只是电话线,更是我们的精神意志。”总结时,黄圣杰坚定地说,一茬茬官兵就是秉持这种信念,成长为攻坚克难的“尖刀利刃”。
“人人都有两条飞毛腿,个个都是英雄汉……”授课在激昂的歌声中接近尾声,对这些新兵来说,电流痛感残留于指尖,心灵叩问却在心中长存。相信自这一天起,他们已经完成了从普通新兵到“钢铁电话连”战士的思想转变,无论将来面临什么任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像先辈们那样,始终葆有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最后一截电话线的勇气与担当。
课后赏析
从“要我知道”到“我要知道”
■陶艮虎
新时代青年官兵思维活跃、认知多元,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式教育模式,正面临“穿透力不足”“感染力不强”等现实挑战。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这堂围绕“假如在战场上,电话线被炸断”的授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启发。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思想的塑造和信念的培育。就像我们无法通过单纯的讲解就能让战士学会射击一样,铸魂育人工作也必须经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感知,才能更好地入脑入心。譬如,不经过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就很难体会什么是吃苦耐劳;只有在任务一线攻坚克难,才知道敢打必胜的信念有多重要。这种以体验激活认同、以情境触发思考、以参与实现内化的教育方式,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提质增效所急需和紧缺的。
黄指导员的授课,把课堂搬进战场、将历史嵌入体验,官兵不再是被动的聆听者,而是身临其境的亲历者,他们与革命先辈虽处于不同的时空,感受到的却是同样的血性和担当。这告诉我们,教育课堂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只有延伸到训练场、任务区和执勤点,与官兵日常工作训练紧密结合,才会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教育之妙,贵在“不教而教”。当传受双方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沉下来,形成思想共振、情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单向灌输,而是内在的自我觉醒——从“要我知道”到“我要知道”。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不二法门”,理应成为每一个基层带兵人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