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会“搜索”更要善“思索”
■文/卢永超 刘 斐
网络时代,搜索引擎成为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只要指尖轻点,答案即现。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无处不在的搜索框既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捷,又可能会在无形中让我们养成思索的惰性。在充满变数、激烈对抗的军事领域,这一现象尤须警惕。
搜索是获取信息的捷径,思索则是照亮迷途的灯火。搜索引擎再神通广大,亦如一副拐杖,能助行却不可完全取代脚步;真正的思想跋涉,仍需靠我们自己丈量。作为肩负特殊使命任务的军人,如果缺少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能力,在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面前,就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面对相同或类似观点的反复推送,就容易偏听偏信、一叶障目。在马岛战争中,为了能在马岛西北部的圣卡洛斯港登陆,英国军队通过发布英军准备在马岛南部登陆的“假消息”和连续空袭马岛南部达尔文港、古斯格林机场等目标的“假动作”,最终达到了瞒天过海的目的。相比之下,阿根廷军队在情报信息判读上过分依赖雷达系统,决策者面对大量的情报信息缺乏周密地甄别研判,忽视了对手实施“声东击西”战役企图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失利。
未来战场是一个信息涌流的战场。从一定程度上讲,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已置于开放的信息流和四通八达的网络中。虽然这种变化让搜索各种信息不再成为难事,但信息量的骤增使得指挥决策者更加需要提升对信息的对比、筛选、判别、融合能力。这种能力不能仅依赖于各种人工智能工具的收集计算、分析模拟,更需要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深刻的思索、发现特殊的视角,才能洞察其暗藏的玄机。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智能工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助推战斗力建设,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性能指标,还取决于使用者的理念智慧。一方面,应充分解放思想,紧盯军事斗争准备创新人工智能建设和运用模式,把技术优势变为作战优势,使战场更加透明、信息更加通畅、数据更加精准,尽可能从战场感知层面减少战争阻力。另一方面,应努力克服对技术依赖带来的思维惰性。某合成营在演习中设置“反侦察干扰”课目,要求官兵在信息紊乱时靠传统手段完成任务;某学院将“无网络推演”纳入必修课,引导学员回归战场本质逻辑。这种“思维破壁”的训练,正是为了让技术成为思维的延伸而非桎梏。
今天,当我们置身信息化智能化战场,每一次敲击键盘、点击鼠标前后,必须深切叩问:我,思之否?唯有将那闪速抵达的信息放入大脑中反复思索,方可拨开“战争迷雾”,做到知彼知己,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