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郭洲廷
今年是徐海东同志诞辰125周年。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最好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在大连休养。凡有老战友来探望,他必问:“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
这火辣辣的“三问”,一问立场,二问廉洁,三问家风,发人深思。
纵观徐海东的一生,正是用对党忠诚、严格自律、廉洁齐家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优异的人生答卷。
1935年秋,中央红军经历长征、初到陕北,人地两生、物资紧缺。先期到达的徐海东顾全大局,拿出部队家底为中央红军解了燃眉之急。当时,毛泽东准备借2500块大洋。徐海东了解情况后,马上从仅有的7000块中拿出5000块送给中央,并坚定地说,“我们哪怕不吃不喝、挨饿受冻,也要支援中央”。毛泽东对这件事一直念念不忘。一次干部大会上,他深情地说:“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还多亏了海东同志借给我的5000块大洋啊,那几千大洋可是为革命帮了大忙啊!”
在真正的共产党人心中,不比做官、只比做事。徐海东曾说:“我这个人打仗有瘾,走路有瘾,就是没官瘾。干什么不是为了革命呢?”他的一生,3次主动“让官”。一次是由团长改任副团长;一次由军长变为副军长;一次是得知自己被提名授予大将军衔,特地找到周恩来汇报: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大将军衔,受之有愧”。
1932年,徐海东任东路游击队副司令兼师长时,带领部队连续作战,结果累到吐血。司务长从老百姓家中买了3个鸡蛋,做了一碗鸡蛋汤。警卫员小李端过去,徐海东反复要求将鸡蛋汤送给重伤员,自己来一碗南瓜汤,“我不是常给你说,越是艰苦环境,指挥员越是要和战士同甘共苦啊”。
徐海东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在停止呼吸前不为党工作,是耻辱,不配做共产党员。”1960年,他主动担负领导编写红25军战史的任务。他与同志们一起拟定提纲,并规定:“一定要写党,写毛主席,写人民,写集体,不要突出我,突出个人。”徐海东对工作一丝不苟,10幅战例图,都是他一点一滴回忆、一幅一幅指导画出来的。1962年,战史编写出来了,他累得又一次大吐血。
徐海东的家族里,有66位亲人为革命献出生命。为纪念他们,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决定修个烈士墓。尽管这些亲人都是为革命牺牲的,但徐海东认为,为他们修墓是“自己家的事”,不能占公家便宜。1949年10月,他自己出钱,在家乡湖北大悟建成“徐海东亲属烈士墓”。
徐海东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家定期召开家庭民主会,徐海东夫妇和孩子们都到会,人人汇报学习工作情况,有错误和不足都作出检讨。他不仅从不让孩子们乘坐公家为他配的专车,就连公家配发的信封、信纸、墨水,也一律不许孩子们用。他还教育孩子们,钱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家的钱,私人是不能花的;一种是自己的钱,但也不能随便乱花。
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对徐海东有着这样详细的描写:“他的直率的毫不掩饰的回答,是完全可信的”“每天早上4点他就起床,他精力充沛和对工作仔细认真的作风,使他的部队勇健、整洁、守纪律”“徐海东自豪的热情虽然有点幼稚和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徐海东的“三问”,问的是战友,也是自己。正是他对这“三问”回答得正气凛然、荡气回肠,才敢于规劝战友、监督他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只有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坐得端、行得正,才能提升公信力、增强说服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