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杨敬华 罗进军 肖 博
引言
21世纪以来,无人装备在全球多场战争冲突中大放异彩,在战场上的角色正从“助攻”加速向“主攻”转变。然而,如同硬币的两面,随着无人装备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日趋严峻,反无人作战作为应对这一威胁的重要手段,正深刻影响着未来战争的面貌。深入剖析反无人作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已成为洞察未来战争趋势、抢占军事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命题。
推动攻防作战系统性重塑
战争实践表明,战场历来是矛与盾、攻与防的螺旋博弈。当无人装备日渐成为攻防作战的“主力军”时,攻防双方必须时刻紧绷“反无人作战”这根弦,紧紧围绕控制、摧毁和压制对方无人作战能力这一关键目的,调整作战力量部署模式,革新作战体系运用方式,创新发展作战样式。
作战力量分散化模块化部署。无人装备凭借其快速机动、高效打击、不惧伤亡的优势,能够实现对目标的无征兆快速精确打击,使得传统集中式力量部署易遭无人装备集群攻击。这就要求攻防双方在保证控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将作战力量进行分散部署,并灵活隐蔽伪装,最大限度降低被无人装备发现打击的风险。同时,为保证作战力量“形散而神聚”,还应突破传统相对固定的编队作战模式,将有人无人作战力量划分为具有不同结构、功能和任务的模块化单元,在智联“云—边—端”的支撑下,基于实时共享的战场态势和作战需求,实现编组“按需组合”和任务“量身打造”,使作战编组具备“侦—控—打—评”全流程自主闭环能力。
作战体系全领域多层级联动。无人作战重在使用陆、海、空、天和电磁领域的无人作战力量进行高效协同攻击。这就要求加强各军兵种、各作战单元、各武器装备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配合,形成一体联动、精确制敌的反无人作战能力。在侦察预警环节,需依托全领域预警平台和多层次侦察设备,融合运用多模态探测手段,实现对无人目标的尽早尽远发现和精确稳定跟踪。在指挥控制环节,需依托AI驱动的指挥控制系统,整合多源情报信息,快速判断威胁等级,自动生成最优方案,自主下达拦截指令,实现反制行动的协调一致和作战资源的集约优化。在拦截打击环节,需集成各种软硬反制手段,形成远中近梯次化拦截、点线面多样化毁瘫的打击体系。
作战样式多样化非对称创新。反无人作战因其作战对象的特殊性,催生了“以小制小”“以网制网”“以蜂制蜂”等多样化非对称作战样式。“以小制小”作战样式重在运用各类小型化、低成本反无人装备,以小巧灵活的优势对抗小型无人装备。“以网制网”作战样式重在运用网络攻击手段,入侵无人装备操控系统或通信链路,使其无法正常运行。“以蜂制蜂”作战样式重在运用己方无人装备集群携带干扰、打击等任务载荷,对对方无人集群实施分割、包围、干扰、打击,以群体优势对抗无人集群威胁。这些作战样式的出现,使得弱势方可凭借这种非对称优势有效抵消对手传统军事优势。
推进军事战略结构性调整
反无人作战引发的军事变革远超技术和战术层面,其本质是战争哲学从“消灭敌人”向“控制对抗”的范式转换。在此背景下,以军事力量结构变革为基础,以装备发展策略调整为支撑,以战略威慑能力提升为目标导向,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军事战略结构性调整,已成为塑造未来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和方向路径。
军事力量结构深层次变革。为应对无人作战威胁,需以反制能力为关键调整军事力量结构。就当前而言,在现有作战单位基础上增加与反无人作战相关的作战元素,是有效应对无人装备的可靠途径。例如,将传统的防空导弹连调整为配备有导弹、激光、电子战装备的混合防空连,将传统的电子战分队升级为具备“AI分析+机动干扰”能力的智能反无人作战分队等。从长远来看,随着反无人作战需求愈发强烈,极可能会成立专司反无人作战的作战单位。这种专业部队既可达成对无人目标的快速响应,还可破解传统部队“多能低效”的困境。
装备发展策略适应性调整。近年来的战争实践证明,使用价格昂贵的传统防御体系反制无人装备,其反制投入远高于无人作战成本。因此,反无人装备发展策略需紧紧围绕“成本约束”这一重要命题,对研发、采办、生产等各环节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实现反制成本最小化。在研发环节,应将反制效费比高的定向能武器、电子干扰装备、廉价制导弹药等低成本反制装备作为研发重点。在采办环节,可探索构建“快速采办+军民通用”的采办模式,在实现成本管控的同时,也能缩短武器装备研发周期。在生产环节,可建立可持续性武器装备制造体系,并通过AI赋能的“3D打印+可回收设计”降低装备全寿命周期成本。
战略威慑能力低成本提升。传统的战略威慑主要依赖高成本的核威慑“确保相互摧毁”,当今时代的战略威慑强调使用常规威慑“确保对手无法用廉价手段获利”。在众多常规威慑手段中,无人装备的出现改变了战略竞争的成本构成和政治风险,不仅可通过与核武器等威慑手段的结合为己方战略威慑能力赋能,也可如无人机袭击战略轰炸机那样为对手战略威慑能力去能,还可通过规模性使用展示比大型武器平台更强的威慑力。面对这种新型常规威慑,强大的、可见的反无人作战能力,如同核力量、导弹防御、网络战能力一样,已成为国家战略威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要素。它能够让对手认识到,发动无人攻击的成本高昂、效果有限、失败风险高,可有效慑止其利用无人装备进行战略冒险或破坏稳定,从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引发战争形态突破性变革
战争形态,作为军事力量运用方式与矛盾对抗形式的集中体现,正经历着由反无人作战深度渗透所驱动的深刻重塑。这场变革是触及战争本质、颠覆传统认知的突破性革命。
战争行为主体多元化博弈。传统战争主要由国家行为体主导。当前及未来的战争行为主体正经历由无人技术扩散引发的空前复杂化,尤其是小微型无人装备的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战争门槛,使得一些小国或非国家行为体也能以极小代价对大国构成战略威胁。这种现象销蚀了传统军事强国的固有优势,迫使大国重新评估防御策略,加速推进从顶层战略规划到基层战术执行的全方位调整。战略层面,推动将反无人作战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核心范畴,统筹协调各军兵种、各作战要素力量;战役层面,要求一线部队自主协同构建多领域融合、多模态感知与多手段拦截的综合防御体系;战术层面,要求一线作战人员在战场上时刻警惕无人装备威胁,灵活运用多种反制手段应对。
作战时空维度革命性拓展。作战时空维度是作战所涉及的时间与多维空间结合形成的时空结构。在时间维度上,无人攻击的高度隐蔽性、多域协同性和自主灵活性,迫使反无人作战的作战时间指数级压缩。这种实时对抗特性倒逼指挥体系向“人在回路”模式转型,使指挥周期进入毫秒级。在空间维度上,反无人作战因应无人装备运用领域而涵盖了陆、海、空、天、网、电全维领域,且正在向超低空、深空、深海、极地等延伸,加剧了战场空间的立体化裂变。如传统战争中制空权争夺主要集中于中高空域,而反无人机作战将战场维度拓展至“超低空+电磁频谱+网络空间”的三重领域。
军事对抗模式的范式革新。反无人作战在技术与战术的“双螺旋竞争”中,呈现出“以算制算、以智克智”的进化方向,推动军事对抗的手段、重心向全维度智能化对抗模式演进。一方面,对抗手段从火力摧毁向系统瘫痪进化。未来战争中,面对成群结队且无惧“死亡”的无人装备,单纯依靠火力进行物理摧毁的成功率将呈指数级下降。这就要求反制方聚焦无人装备的“死穴”和“软肋”,综合运用软打击和硬摧毁反制手段,快速使无人装备失联、失控、失能,进而瘫痪敌无人作战系统。另一方面,对抗重心从物理对抗向算法对抗跃升。未来战争中,AI驱动下的无人集群作战将使对抗重心从物理域火力密度转向认知域决策速度,涵盖感知、决策、打击和评估各环节。这就要求反制方通过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算法,实现海量数据的全链条智能融合,战场态势的多维度智能感知,指挥决策的多模式智能决策,反制行动的精准化智能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