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锻造克敌制胜的“夜老虎”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锻造克敌制胜的“夜老虎”

来源:中国军网2025-07-01 13:50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着力提升夜间作战能力——

锻造克敌制胜的“夜老虎”

  微风轻拂,夜色如墨。北部战区陆军某旅野外训练场上,一场工程保障训练紧张进行。

  “某型架桥车发动机出现故障!”接到特情通报,三级军士长王秀峰摸黑抵达事发地点。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王秀峰趴在发动机旁,凭借经验准确摸到故障位置,完成应急修复。“暗夜条件下进行装备抢修,难度可比白天大多了。”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王秀峰告诉记者,“夜战中,敌人不会给你开灯的机会。平时训练,我们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把操作技能练到极致。”

  此前,该旅组织一场夜间训练考核,结果出人意料:整体合格率不到一半。对此,该旅一位领导的点评一针见血:“夜训并不是简单地将训练课目从白天搬到夜间。智能化战争时代,科技手段大幅缩小了昼夜差异,只有真正掌握夜战的制胜机理,才能牢牢掌控战场主动权,锻造出克敌制胜的‘夜老虎’。”

  为此,该旅深刻总结夜战特点规律,严格落实军事训练大纲相关要求,围绕提升夜战能力苦练精训。一方面,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夜间训练操作规范,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训练内容设置不同课目和评定标准;另一方面,强化训练监督,健全激励机制,把夜训课目常态纳入比武竞赛活动,激发官兵训练热情和练兵动力。

  采访期间,记者在该旅工兵训练场看到,爆破连张连长带领官兵一头扎进茫茫夜色,开展“暗夜破障”课目训练。借助夜视仪,参训官兵悄悄向“敌”阵地前沿移动。

  “右前方2点钟方向,疑似‘敌’暗堡!”行进途中,担任警戒的一名战士突然发出警告。爆破手迅速出动,利用某新型爆破装置,开辟出一条安全通路。

  擦去夜视仪上的汗珠,张连长告诉记者:“夜间光线不足,各类障碍物、火力点的隐蔽性远高于白天。要从模糊光影中准确捕捉瞬息万变的战场信息,对官兵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该旅领导介绍,为提升官兵在微光环境下的听觉辨位等感知能力,确保熟练运用夜视仪、热成像仪等装备进行目标识别,他们积极利用技术手段,模拟多种极端环境,组织官兵开展强化训练。

  以枪械分解结合、弹药装填训练为例。为有效提升官兵肌肉记忆和装备操作熟练度,他们常态组织官兵开展蒙眼训练,直至做到不依赖光线也能娴熟操作手中装备。中士唐存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闭着眼也知道手里的装备该怎么用。得益于扎实的训练,暗夜不再是一片漆黑,反而为我们披上了一件隐身衣。”

  置身该旅战术训练场,记者看到,参训官兵动作迅捷、忙而不乱。“这还远远不够。”负责组训的一名作训参谋说,“现代夜战已突破传统视觉盲区范畴,除了视线上的‘黑暗屏障’,还要直面无形的‘电磁暗战’和波诡云谲的‘信息迷雾’。”

  该旅领导介绍,夜战中,参训人员需要准确感知环境信息,并借助旗语、环境微光、战术手势等与战友沟通交流。一旦协同不畅,便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为提升官兵暗夜条件下的行动配合默契度,该旅将夜间协同训练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攻关,要求官兵在训练中关闭所有无线电设备,仅通过简易设备和战术手语完成作战任务。

  训练现场,感受到战友轻拍肩膀,中士李朝阳立即俯身贴地、匍匐前进。不一会儿,战友又短促轻拍他的战术背心,李朝阳心领神会:接下来要开始快速跃进……

  训练结束,李朝阳感慨地说:“黑夜中洒下的一滴滴汗水,练就了我和战友之间并肩作战的高度默契。”

  参加过夜间协同训练的其他官兵,与李朝阳有着同样的感受。前不久,该旅某工兵破障分队组织开辟通路训练。月光下,一级上士张旭洋带领6名队员抵近“敌”前沿雷场后,大家立即呈扇形散开。

  列兵李明凯趴在草丛中,左手轻拍战友后背两下,示意“发现连环雷”。随后,两人用手指在对方战术背心上敲击事先约定的信号,传递行动信息,整个过程悄无声息,但两人的协同配合却精准流畅……

  “扎实开展夜训以来,全旅官兵的夜战本领不断增强。”该旅领导告诉记者,最近组织的一次夜训考核中,多项训练纪录被刷新,整体优良率大幅提升。(本报记者毕笑天)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